距离宝能2015年7月11日开始举牌万科,已经过去一年,这场关于“全球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商”、同时也是中国市场经济样板公司的控制权争夺,已至终局。
另一位企业家史玉柱洋洋洒洒地写下长微博,描述了他眼中“皆大欢喜”的宝万之争结局:稳住管理层,王石退出董事会担任终身名誉董事长,每年收取一定的战略咨询费;两个大股东、管理层、独董组成新的董事会;万科保留合伙人制度,并尽最大可能地保持现有企业文化、经营机制和经营风格;董事长、总裁由合伙人集体商议推荐,董事会考核批准。
如果博弈各方不肯照此妥协,史玉柱判断,管理团队将集体出走,万科伤筋动骨,最终走向“平庸而多输的结局”。事实上,目前已有部分万科的高职级人士另作他谋:今年6月,万科原高级副总裁、首席人力资源官陈玮离职。据相关媒体记者了解,由于万科股权局势不明朗,一些层级较高的老万科人与管理者,正陆续以不同的方式离开万科。外界虽还能在公司名录里看见他们的名字,但实际上,他们已经以退休或不再分管万科重要业务的名义,从万科的核心业务中逐渐撤离。
聪明人不做傻事,商业的智慧在于妥协。没有人会愚蠢到接受各方皆输的状况。如果把这场公司控制权之争视为一盘棋局,那现在已至结局:亮出实力、阐明利害之后,大势面前,一目了然。在新华社的采访中,王石、姚振华两人的语气都已缓和。王石强调,万科团队应当摒弃鱼死网破的斗争哲学,在多元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框架下,找到一种折中的、共赢的方案往前走。而在更换万科管理层的霸道总裁方案被否决之后,姚振华则表述“我们将本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从大局出发,从全体股东利益出发,从万科长远发展出发,以最大的诚意与各相关方进行坦诚沟通,尽快平息纷争”。
休兵议和,已成共识。最终,这个史玉柱眼中的多赢结局,定会到来。王石离开万科,也已定局。
有媒体归纳:今天的宝万故事,早已是明面上的公司控制权之争,不再是什么规则情怀、职业经理人与股东之争,甚至也不仅是中国改革中绊倒无数英雄的所有制的问题,更与田王恋情无关。紧要之处在于,所有这些故事的层面加起来,共同构成了一条中国市场经济文明发展的路径问题。无意之间,万科这家企业,在中国的改革史中“荣幸”地扮演了这样重要的角色。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历史进步,在关键处总是要落在关键的少数人身上。今天的王石、姚振华、傅育宁,都成了书写历史的少数人。回顾中国改革进程,这样的关键样本其实不少:年广久、大邱庄、红塔集团、科龙……正是这些关键样本,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塑形,落下了关键的笔墨。而此次万科的表现与其归宿,无论最后结局是“多赢”还是“多输”,都是一个太“中国”的故事。
万科在今日中国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其是市场经济理想的鼓吹者,是某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倡导者。更牛的是,作为房地产企业,万科成功地把价值观转化成了好生意。早在十几年前,《万科周刊》就以犀利的文风展示了万科独特的企业文化,在中国企业界甚至知识分子圈内,享有很高声誉。在中国一干财经媒体成长起来之前,《万科周刊》是中国最好的财经媒体之一。而万科周刊论坛,亦是早年最好的财经BBS之一,聚拢了一群自认能够改变中国的精英人群。《万科周刊》与万科周刊论坛,同时以传统纸媒和互联网媒介的形式,奠定了王石作为万科精神教父的地位,也让万科在前互联网时代,就已经拥有了互联网公司的某种基因:社群、粉丝营销、生活方式——乃至价值理念。
如王石自己描述,快捷且颇具冲击力的经济改革在让人们眼花缭乱的同时,也令中国的普罗大众有机会选择物质丰裕、享有个人尊严以及自由的生活方式。中国企业家如同一个战略群体,在这场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借助体制转型向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靠拢时,中国的企业家们也正逐步成长为影响这个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王石的这段话,显现出一种如在青春期般的自信和张扬,王石和认同王石的民众,迎来了他们的黄金年代,也终将告别自己的青葱岁月。
周其仁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可惜了,科龙》,如今他说,自己不想再写一篇《可惜了,万科》。目前看来,周先生的这篇文章大概还是要写,而且,在未来,这样的文章还会继续写下去。即便王石离开了万科,即便那种既自信又张扬的市场经济崇拜和青春期文化已经告一段落,各路英雄们身处中国式市场经济的故事,还将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