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周日央视的《对话》节目中,刘强东否认了网络上关于京东亏损300亿的传闻,刘强东本人也在努力撕去一些贴在京东上的标签,但“亏损”这个标签却一直都在。
数字不会说谎。我们如果把一些数字串起来看,京东的历史似乎就是一直在亏损,一直在融资。在它赴美上市前一年,京东亏损5000万元人民币,上市后首年亏损49亿元人民币。2016年3月1日,据京东发布的财报显示,京东2015全年交易总额(GMV)达4627亿元,相比于2014年的2602亿元增长了78%。在交易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京东2015年亏损达到了94亿元,比 2014年50亿元的亏损高出了88%。在近期 《财富》(中文版)发布的2016年中国500强亏损公司排行榜中,京东商城以93.7亿元的亏损登顶榜首。
对于持续亏损,京东集团总是有着各种理由,并且也会有不同会计口径下的数字来面对外界的质疑。这次,将2015年亏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战略布局京东金融、京东到家O2O等业务;拍拍网停止运营带来的相关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第四季度对部分投资确认的减值、员工股权激励费用以及与腾讯战略合作涉及的资产及业务收购所产生的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简言之就是,“绝大部分属于非经营性亏损”。并且强调,若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计算,京东2015年的净亏损为8.5亿元人民币。
面对一直亏损的现实,京东表示,未来会将业务聚焦在电商(京东商城、京东到家)、金融(京东金融和正在申请的京东财险)和技术(以云技术和京东智能为主)三大领域。但被京东列为重要业务的金融也出现增速下降的状况。根据腾讯科技报道,京东金融2015年前三季度亏损为6.77亿元,净亏损率为53.8%。尤其在新业务的烧钱过后,何时能够实现盈利仍是个未知数。
其实,围绕着京东的争议一直未停歇。看空者认为京东在年销售额逼近2000亿大关时依然无法盈利,前景黯淡;看多者则坚持京东的战略性亏损终将迎来光明,并且将京东与亚马逊类比。
刘强东本人对于未来当然是自信满满,在《对话》节目中强调体验优于亚马逊、目标是超越马云。可能刘总忘记了,在2015年年底的一个活动上,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光有用户体验的成功,最后并不代表我们新的商业模式能够成功。”
当然,能与巨头比肩的决心是好的,毕竟做大做强是多数经营企业者的目标。但往往梦想丰满、现实骨感。刘强东这种与巨头近身格斗的决心确实显得壮志凌云,但不知道投资人们、股东们是否也如此?毕竟,对于公司股东而言账面亏损迟早会变成现实的损失。难道一家上市公司优先考虑的不应该是股东的利益和价值吗?
只是谈梦想、模式,不关心如何盈利、何时盈利、不关注股东回报,这看起来有些荒诞。 其实,我们应该理性思考的是,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在规模和盈利面前应该选择哪个?尤其是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而言,更应该追求什么?不要盈利要规模的企业,究竟能够走多远,前景是否让人堪忧?
京东的底气还是在于它有着领先行业的交易额与收入增速。但是比起2014年全年GMV同比增速为107.3%,2015年全年GMV同比增幅为77.8%,增速正在回落。尽管收入仍然在高速增长,但京东的增幅已经明显降低。营收增速从2012年的95.8%下降到2015年的57.6%,2016年一季度营收增速更是只有47.3%。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理性地看这个被浮夸到“肿胀”的GMV,它包括: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和退货订单金额。
如果比肩亚马逊的话,我们看到,在最新的季报中亚马逊利润已经超过5亿美元创下记录,而且云计算、媒体等新业务收入占比也已经高达三成。某种意义上,亚马逊已经不是单纯的电商公司。
而且,专业人士也提出了这样理性的思考:如果京东的扩张效率下降,导致供应链和资金链出现问题,那么支撑京东的增长因素将会突然消失;如果京东的成本控制不力,亏损额度继续扩大,以致危及京东的本身,那么支撑京东的运营因素也将迅速崩塌。
在《刘强东自述:我的经营模式》一书中,刘强东说,一家亏损的企业是可耻的,但如果太急于赚钱,以至于不敢投资、没有野心、没有梦想,这样的公司则是无知的、悲哀的和愚蠢的。但对一个上市公司来说,似乎是个悖论,如果在不把盈利放在首位的话,它的未来在哪里?或者,请京东回答一个最俗的问题:如果不是“太急于赚钱”,那何时才可以开始盈利?
只讲规模不讲利润的企业能有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