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最后一个百货商店谢幕 延安商店开始拆除

   2016-08-18 7170

2016年8月上旬,随着轨道交通施工的需要,紫林庵路口东北角伫立了半个世纪的延安商店开始拆除。这意味着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贵阳四大百货商店建筑全部消失。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贵阳第一次大规模城市建设,在中心区修建了百货大楼、百货二楼(后改名喷水池商店、商厦),到60年代初中期,又先后修建了民族商店和延安商店,成为此后30多年间贵阳市民购物的首选地,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下,好的布料、服装、电器只有这些商店才有。这四大商店构成了贵阳最繁华商圈的三个节点——大十字、喷水池、紫林庵。其中,1965年左右建成营业的延安商店,是四大百货里最晚成立,最早停业的,也是最后一个拆除的……

票夹钞票空中传递

52岁的郑女士回忆,在70年代,她经常陪母亲去延安商店买东西。那时的商店,跟现在不同,商品全在玻璃柜台里面,顾客只能隔着柜台观望,然后请营业员拿出来看,但经常受气,有的女营业员坐在一角吃葵花或者打毛线,母亲喊:“同志!”“同志!”却喊不应。最后声音大了,营业员才不情愿地站起来斥责:“吼哪样吼?”于是把布料甩在柜台上。不过,跟现在的购物中心比,那时的百货商店里横牵着好几根一人多高的铁丝,这就是它的特别之处:顾客不用跑路交费,而是由营业员把开好的票和顾客的钞票夹在票夹上,挂在头顶的铁丝上一推,“哗”的一声,送到收银台,收银员把账收了,再把发票跟找的零钱夹好挂上推回来,由营业员取下递给顾客,这就拿货走人了。

这里售卖各式手表

58岁的李女士介绍,延安商店虽然只有一楼是商店,但大部分商品应有尽有,服装布料、五金家电、文体用品、食品饮料等专柜分列其中,小到缝衣针线和纽扣都有。最有特色的是它的钟表专柜,就在大门进去左边。在四大百货商店里,名牌手表最多。

在80年代以前,买一块好表是年轻人的愿望,这里就有别处难找的上海牌、海鸥牌手表,这两个牌子是计划经济年代里最好的国产机械表,100多块钱一块,最便宜的都是19钻的,好的是21钻的。因为李女士当年一位同事的表哥在这个专柜上班,大家只要有人想买手表,都会由她带着,三五个人一起去帮着选购。

最后建成最早停业

66岁徐先生介绍,他父亲徐锦活是延安商店的元老。延安商店是1965年左右建成营业的。它的前身是几家公私合营的商店,其中最大的叫新生商店。新生商店位于大十字,中山西路靠中华中路一侧,徐锦活是服装布料柜负责人。1965年,这几家商店合并成为延安商店。

当时的紫林庵,虽然街道宽敞,同时还是枢纽,但远离中华路繁华地带,缺乏商业设施,而且当时市政府已经规划准备修建瑞金北路。为此,市商业局决定将新生商店等6、7家公私合营商店合并,搬迁到紫林庵这栋新建的大楼,以旁边的延安路命名为延安商店,徐锦活成为延安商店的服装布料部的大组长,一直干到1979年退休。

60年代,因为种种原因,原先规划的瑞金北路推迟到了1987年才修建。1982年,南面的瑞金中路扩宽改造,紫林庵真正成为一个繁华市区的枢纽。按理说,延安商店应该迎来黄金时期,但恰恰相反,改革开放以后,民营商店大量增多,国营商店渐渐失去优势。90年代初期,本来就是私营商店出身的延安商店,开始跟上时代,把原来大通间的柜台分隔成为各个封闭的部分,接着把靠街面的店堂分隔成门面出租或者承包,这样的搞活措施反而加速了它的消亡。到上世纪末,延安商店因此分崩离析。

也许是因为处在繁华商圈边缘,延安商店虽然是四大百货商店里最晚成立,最早停业的,但却是最后一个拆除的。取而代之的,将是地铁二号线的紫林庵站。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71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