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江南西商圈租金上涨 零售业不景气、同质化失特色

   2016-09-13 广州日报8330

  如今的江南西,仍保存着骆启康记忆中的朴实与味道,天河商圈走高端路线,北京路是文化情怀输出地,而江南西则是不拘束、更随性。

  商圈“变”术之江南西商圈

  以江南西路(全长约800多米)为核心,辐射两公里范围内东接江南大道,西连工业大道北,南接昌岗路,北达南田路,包括品牌工厂直营店的万国广场,乐峰广场、达镖广场等商业综合体,核心区域内拥有百货购物中心广百新一城、摩登(海珠购物中心)、韩风购物中心富力海珠城,以及贯通江南西的地下商城江南新地,江南西路上有230多家潮流时尚店铺、住改商小铺。

  每一条老街,都是一个城市的肌理。每一条商业街,都是一个城市的商业血管。江南西路,就是海珠区最重要的“血管”,曾有“河南的北京路”之美誉。以它为核心形成的江南西商圈,是海珠区体量最大、历史最长的商圈,从上世纪80十年代形成至今,已将近30年。

  江南西商圈的形成,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海珠区第一批商品房江南新村的建成,为江南西路带来了数十万消费人口,“平靓正”的街坊小店开始在此扎堆,甚至形成了露天塑料日用品及厨房用品交易市场。随后的广百新一城、江南新地、万国广场和海珠城,则为江南西带来综合多元的购物中心业态。

  和大部分商圈一样,如今的江南西商铺,正面临着电商冲击和零售业不景气的双重困境。但另一个苗头是,特色小店现已深入江南西沿街内巷生长。它们是否会为这个商圈注入新的活力?江南西能否成为未来的“海珠的天河路”?本期商圈“变”术,为你带来江南西的观察报告。

  80后广州人Jane,从小在江南西一带长大,她家所在的穗花新村,那时还种着一片西洋菜。

  广州传统商业布局,历来在珠江以北。旧称“河南”的海珠区商业则长期落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江南西路为核心的片区居住环境开始好转。

  据海珠老街坊回忆,上世纪80年代的海珠,是个典型的工业区,央企、国企驻扎在工业大道。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江南西有了第一批商 品房——— 江南新村。

  平靓正

  海珠首条做街坊生意的商业街

  Jane上小学一年级时,海珠第一间大型购物商场———海珠购物中心在江南大道开业,Jane拉着妈妈衣角逛了一下午宽敞明亮的商场。跟天河先商后住不同,海珠区是先住后商,属于住宅区商圈。

  海珠购物中心开业后,由于体量小、商品品类不多,渐渐无法满足周边居民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于是,江南西路上沿街开起了小商铺。2000年以后,江南西周边经过多次旧城改造和地块拍卖,崛起了众多楼盘。人口的快速膨胀为江南西商圈扩容,提供了群众基础———长800多米,宽约20米的江南西商业街初具规模。

  老牌百货因此嗅到商机,寻找机会抢滩江南西。

  据广百新一城总经理汤景韵回忆,10年前广百正值门店扩张高峰期,在广州市内及周边城市已开出多个分店,而海珠区,正是一块未经百货开发的“处女地”———不仅有深厚的客群基础,更有地铁二号线的便利。2006年,位于江南西路段、宝岗大道与宝业路交会处广百新一城开业,商业规模7 .3万平方米。由百货、超市、电影院和餐饮组成的综合购物中心,在整个海珠区来说,也是第一家。

  由于周边居民大多是因地铁工程拆迁搬过来的老广,以及国企分到宿舍的职工,江南西的消费客群有一定消费力,但最看重“抵买”二字。在汤景韵 看 来 ,“ 广 州 人 讲 求 实惠”——— 要买品牌货,但不一定高端,有一定知名度且实惠型商品最受欢迎。而这,也是后来万国广场定位国际运动品牌工厂直营店的原因之一。

  在江南西,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形式最为普遍。它甚至还吸引了一江之隔的原芳村区鹤洞地区的居民假期前来消费购物。

  滑铁卢

  2013年地下工程重创商圈人气

  在江南西一带居住了10年的白领阿云,周末没事就经常在江南西的小店淘些外贸衣服、小饰品。那时还没有电商,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价格便宜,质量还不错的商品。江南西不仅是居民身边的“平靓正”商业街,也逐渐演变为年轻消费者心目中的时尚聚集地。

  江南西商圈内有紫金、紫丹、紫龙、青龙等9条横街,与江南西形成“一纵九横”的鱼骨形街道纹理。近几年,越来越多特色小店藏身横街内居民楼。南都记者发现,特色小店有一个共同点:老板大部分为年轻人。

  80后芷其第一次创业便选在这里。相比天河,江南西租金实惠,藏在内巷的住改商,幽静有生活气息,吸引了大批文青消费者,俨然“海珠区的天河南”。

  2013年,手头资金不宽裕的芷其以300元/平方米的价格租下20平方米的一楼店面,做进口海鲜餐饮,“当时临街的商铺品种丰富,有服装店、饰品店、美甲店等,可谓成行成市”。

  海珠区也适时提出打造江南西商业圈,将两旁的住宅65万平方米改造成商业用途。由于江南西社区服务便利,2009年还获得商务部颁发的“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称号。

  然而,得天时人和的江南西住改商小店,并没有像天河南那样一帆风顺。在此,不得不提及当年江南西路那1.8万平方米的地下人防工程。这个命名为“江南新地”的商业街项目,共分两期建成,一期从2006年开始建设,全长500多米,2009年4月建成开业。

  汤景韵还记得,二期从2013年1月中旬正式动工建设,全长300多米,一直持续到2014年初。

  “整条路都静了”。芷其说,一出地铁站就是围蔽工地,尘土飞扬,哪还有顾客愿意来。环境不好、人车不通,使得江南西路面的商铺经营状况遭遇“滑铁卢”,横街内的个体小店冲击更大,不少商铺纷纷挂出“旺铺转让”的招牌。

  好不容易熬过生意冷清期,铺租却一直在上涨,从300元/平方米涨到500元/平方米,“好几家店几乎三个月转一次手,就连江南西地铁口的班尼路、麦当劳也撤走。”

  受限

  格局不开 同质化令商圈渐失特色

  坚持下来的商家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恢复人气。江南新地二期和海珠城两个新项目招商成为了一个契机。

  “我们招商,反而旺了对面的潮流名店城”,据海珠城一位负责人向南都记者透露,意识到商圈即将调整,不少品牌看中了江南西今后的发展,而这当中,又以餐饮品牌为主。

  后来,江南西一线铺位被国际餐饮品牌占据,横街的二线小店则以主题揽客,有用宠物吸引顾客的猫咖啡,有靠创意电影主题甚至漫画,店面的装修很下功夫,注重用灯光营造氛围。每当入夜,大批文青结伴到这一带觅食,聊天、看书、上网。

  这两年来,由于实体零售业受电商冲击,江南西同样面临着“服饰店变奶茶店”的命运,路面商铺的大部分服饰店已迁走,百米之内变成清一色的轻餐饮。江南新地二期餐饮比例高达八成,“来江南西除了吃还是吃,基本没什么特色店可以逛了。”芷其认为这是一种恶性竞争。而同质化,正让江南西商圈渐失特色。

  今年开业的富力海珠城因此被寄予厚望。这个主打韩国风的购物中心引进不少潮牌,吸引了年轻客流,也为商圈扩了容。但从整个商圈来看,海珠城更像自成一体,并没有与商圈充分融合。

  与此同时,富力海珠城、乐峰广场等新的商业网点,不仅没有带来太多新增客流,反而分流部分江南西的客流。据汤景韵观察,广百新一城主要依靠周边居民的存量消费,二、三楼服饰今年生意更淡,勉强与去年同期业绩持平。同样,地面的横街小店和地下的江南新地散铺也存在同质化的现象。

  据海珠区商务部门相关人士透露,友谊商店曾经也想过要到江南西开分店,提高商圈定位,但江南西一带已经没有可容纳的空置商业用地,商圈发展受到种种限制。

  “没有扩容,格局打不开,目前只有存量竞争”,汤景韵认为这是商圈的痛点。在他看来,商圈要保持竞争力和历久弥新,需要扩容和升级,但江南西的发展受海珠区原有道路格局所限。

  从地图上看,海珠以新港路为横轴、广州大道为纵横,每个板块被分隔开来,商圈无法形成一个环状循环,发展多年,江南西辐射范围依然是局限于东晓路以西、昌岗路以北、珠江以南的半径之内。其次,江南西商圈一公里以内,有政府部门、银行及学校等单位和住宅小区,缺少高级写字楼、旅游点,不利于吸引外来人流。在这个范围内,在这样固定的人口结构上,商家酷似困兽斗。

  痛点

  要扩容 关键要打通宝业路

  商圈的痛点找出来了,提升商圈容量,新的商业网点作用当然至关重要,但汤景韵更看重的是“通”。

  从江南西路东起,富力海珠城到广百新一城一段,已有江南新地地下商场连通,而再往西,工业大道的乐峰广场已聚集了不少人气,却一直感觉与江南西“不搭界”。

  “关键节点在于宝业路”。据汤景韵观察,宝业路现以食肆和消夜档为主,白天冷清晚上很旺,与整个商圈的气氛不太相符。“江南新地的三期是计划打通宝业路一段,有望通到乐峰。”他了解到,按照有关规划设想,海珠城、广百和乐峰“三点一线”打通后,江南西商圈有望继续扩容。

  此外,位于东北角的万国广场近年经营蓬勃,汤景韵称,万国如能纳入到江南西商圈来,也能为商圈增加运动主题的新元素。

  近几年来,海珠区注入了电商的新动力:琶洲千亿级电商总部集聚区,将带来新的商务和居住人口,一桥之隔的广钢新城也面临着新的蜕变。江南西商圈正好处于两个区域的中间,汤景韵认为,江南西的辐射力在扩大,上升空间值得期待。下一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握机会扩容、升级,辐射琶洲CBD和广钢新城。

  蜕变

  商圈形象还需借力政府包装宣传

  有了新的容量空间,江南西的蜕变似乎指日可待。但汤景韵觉得这样还是不够。他认为,缺乏整体打造和文化包装,是江南西商圈面临的又一难题。“无主题、无特色的商圈,就没有卖点。”

  Jane至今仍爱逛江南西的内巷店。她同样认为,江南西最可惜的是,缺乏统一包装宣传,“其实可以像鼓浪屿一样,把江南西打造成文青胜地。”芷其也觉得,做商业不是一家独大的好,需要有抱团、有共同主题。

  像天河路商圈的国际形象打造,北京路商圈植入文化旅游元素,这些都让包括汤景韵、芷其在内的江南西商家羡慕得“流口水”。

  据悉,目前海珠区的商场经营者已自发组成了海珠商会,定期聚会分享生意经,但他们认为,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则作为不多。芷其希望,政府部门能为江南西进行统一的商业包装,通过优化环境、统一标识营造气氛,以及举办主题活动、造节带动人气。

  汤景韵也认为,江南西是“有文化”的。岭南画派发源地十香园是一个不起眼的景点,如果经过包装宣传,加上昌岗路的广东美术学院一起宣传,估计会为江南西商圈带来更多的文化和艺术气息。

  商圈情怀

  “江南西人”眼中的江南西

  “我爸江南西人……”以改编神曲《江南style》在网络走红的广州rap组合“江南西人”,其主唱骆启康,是江南西长大的广州仔。因对江南西有独特的情怀,他们的组合因此以“江南西”命名。“江南西人”的首个主打歌《江南西style》,讲述的是江南西小市民生活,歌词“细细个阿爸出街将锁匙挂心口……”是他父亲真实生活写照。歌曲MV多个镜头出现江南西路路牌和街景。

  如今的江南西,仍保存着骆启康记忆中的朴实与味道,天河商圈走高端路线,北京路是文化情怀输出地,而江南西则是不拘束、更随性。

  另一成员黄晓聪(艺名“汤面”)虽是佛山人,但早年在江南西居住多年,有很深的感情,“江南西属于城区的边缘,消费水平落后,现今的江南西,更像美食街,因为河南(海珠)人中意食,”来消费的大部分是“地胆”。

  在汤面看来,江南西最大问题是没有停车场,“没有停车场必然做不起价,上不了档次,只能做街坊生意”。想做年轻人生意,首先要优化配置,其次是主题,后生仔都喜欢噱头,“没有动漫周边商品进驻也吸引不了年轻人”。

  社区商圈一样可拥有大社区格局

  近日,南都记者首次深入江南西。结果惊喜地发现,这里快要变成“海珠的天河南”了。这里,有知名购物中心,有特色小店,有主题餐饮,商业的血脉从沿街向内延伸,形成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商圈。

  海珠曾经被定位为广州老城副中心,随着广州城市格局的扩大,商务往东走,居住往南走。江南西因此得益于往南迁入海珠的居民,而有了更深厚的消费基础。

  而江南西最新的定位是社区商圈。广百新一城、乐峰广场等购物中心定位同样也是社区型商场。

  在南都记者看来,即便是做社区生意,也可以有大格局。江南西成熟、有口碑,乐峰广场、万国广场则有人气,三者之间又都有主干道连通。只需稍费心思将这三个节点打通了,商圈格局自然就扩大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83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