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百盛集团发布公告,拟出售全资中国附属公司全部股权及相关股东债权,并与买方签订了相关框架协议。
该公告被行业误以为“百盛集团将整体退出中国市场”。
商产网第一时间联系到百盛,百盛商业集团公关经理沈耀回应商产网称,这一全资中国附属公司为北京太阳宫百盛物业所在的北京华德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该脱售计划旨在优化百盛中国区业务结构,以更好地坚持转型策略。
调整门店是百盛转型策略之一,沈耀坦言,一方面,针对表现欠佳的门店进行调整;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经营形式。以北京太阳宫百盛为例,随着一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发展,太阳宫百盛附近日益兴起的大小商圈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本次交易将帮助集团优化门店布局,同时更好地盘活资产。”对于百盛的这一动作,澳大利亚澳瑞姆中国战略顾问王玮在接受商产网采访时认为是对的,“百盛作为一个老牌外资百货无论是关店还是抛售物业,肯定有它自己的道理”。
据商产网了解,近5年内,百盛集团已在中国关闭12家门店。与此同时,百盛大刀阔斧转型也在同步进行中。
5年关12家店 回应称“优胜劣汰”
百盛集团公告称,与中融长河资本投资管理及旗下的深圳前海图蓝投资中心,及上海长昆投资管理订立股权框架协议及贷款框架协议。按协议,百盛旗下间接全资附属公司百盛商业发展,同意出售北京华德盛物业管理全部股权,代价总额约为23.2亿元(人民币,下同)。
作为马来西亚百货店最大、最成功的零售连锁集团,百盛1994年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并选择北京复兴门内大街开设首家百货店,三年后(1997年)开出上海首家门店。
在中国内地市场有着22年历史的百盛,其发展势图曾一度强劲,素有“外资百货第一店”之称。但从2012年百盛上海虹桥店宣布停业,此后,百盛在国内以平均每年两家的速度关店,近5年内关店达12家。商产网从其官方网站上看到,目前百盛在中国已进驻22省份,开业门店数量56家。
此次出售的北京太阳宫百盛店位于北京市市朝阳区七圣中街12号,早在2010年开业,但该门店就表现平平。商产网从一则早前的公开报道中看到,尽管其所在的太阳宫地区汇聚众多社区,庞大的居民数量,加之毗邻东北三环、临近13号线光熙门站的交通优势,被外界看好。但太阳宫站都与商场有一段距离,缺乏餐饮、幼教、娱乐功能的百盛表现平平。
北京太阳宫百盛店
集团估计,此次出售太阳宫项目所得款项净额将约为19亿元,并获得未经审核收益约9亿元。百盛计划运用所得款项拓展新业务以扩充集团收入来源。百盛表示,出售将为公司创造价值,百盛集团可不再向持续亏损的业务投入资源,出售物业所得款项也将改善百盛集团的财务状况,为集团提供资源投资时装品牌和餐饮品牌的新业务。
半年亏损一亿 多维度尝试转型
今年8月百盛发布了截至2016年6月末的中期业绩,尽管在更早前的盈利预警中已有所披露,但还是令人惊讶,在去年同期亏损2325.8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其亏损增长了逾4倍至1.24亿元。与此同时,其同店销售亦下降了9.7%,同店经营利润则较去年同期下跌了75.6%。
这已经不是百盛首次业绩下滑,作为曾一度是“国内门店数量最多的连锁百货店”的百盛,2005年在香港上市,但2012年开始,受大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百盛集团遭遇了上市以来首度净利下滑。
放眼整个百货行业,近况都不容乐观,处在艰难期的百盛集团关店和转型成为两大关键词,除了对已有百货门店的升级调整和开拓新经营方式,如2014年7月18日,重新定位、装修后的淮海百盛开业,调整品牌组合,做足体验;与韩国衣恋集团合作打造城市奥特莱斯——百盛优客城市广场;扩展其时装及餐饮品牌继续巩固其产品及服务供应,商产网了解到,9月百盛首家独立超市百盛精品超市将于新静安区的上海协信星光广场开业,从台湾引入的人气烘焙品牌“Hogan Bakery”哈肯铺也将于2016年10月亮相上海新天地。
而为了顺应行业转型,百盛集团尝试了加码新业态:于2016年6月18日,青岛金狮广场盛大开业,标志其开始进军中国购物中心市场领域。
对于百盛的上述转型动作,王玮则称当前中国百货市场整体陷入不景气,百货转型也是受市场大环境影响,进军购物中心、代理自营品牌、餐饮品牌等多维度转型也是市场变革的需求,“对百盛的这一系列动作我也是比较看好的”,此外,他还发表观点认为,“尽管商业地产大跃进购物中心泛滥对传统百货造成最直接和最严重的冲击,但我相信百货业态绝不会取代或消失”。
面对当前宏观环境的“新常态”,百盛明白零售业的转型道阻且长。为此,百盛勇于直面挑战,积极改革,拥抱阵痛。目前百盛集团正在优化门店策略,改善商品策略,升级渠道策略,调整市场策略,以面对新市场新环境。尽管当前市场存在阻力,但百盛将持续地精耕市场深化改革,以期实现转型为时尚生活概念零售商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