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堂在华首家店11月1日停业 北京仅剩下两家百货店

   2016-09-24 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 作者:张杰6960

  日资百货店华堂商场加快了在国内市场的关店速度。虽然此前华堂商场一口气关掉北京5家门店,但这似乎还不能解困,而今又将华堂商场在华第一家店——十里堡华堂关门。

  9月20日,华堂商场十里堡店突然公告称,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将于2016年11月1日起停止营业。至此,北京华堂商场在北京将仅剩下新亚运村店、丰台北路两家百货店以及位于三里屯的食品馆。

  北京华堂商场是北京著名的大型商场之一,也是北京与日本洋华堂在国内合作开设的综合性大型百货企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华堂商场果敢关掉在华首家门店?

  在华首家店停业

  零售业的寒冬并没有过去,多家零售企业有些已经很吃力了,特别是中国第一家合资连锁商业商场华堂商场,更是将其进入中国市场的首家门店关闭。

  9月20日,位于十里堡的华堂商场突然公告称,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将于2016年11月1日起停止营业。2016年10月26日之前商场仍正常营业。2016年10月28日之前商场三层及以下部分仍正常营业,2016年10月31日之前,商场一层及以下部分仍正常营业。

  资料显示,1998年4月,华堂商场在十里堡开出第一家店,最辉煌时期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占据北京区域销售总额的三成之多。直到2010年,华堂商场迁入一路之隔的朝阳路新城市广场,增加了50%的经营面积并扩容了地下超市。

  或许正是由于这家店具有标杆意义,在华堂商场当时拥有的9家门店中,十里堡店超市营业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然而,2008年后华堂商场在业绩高点时未能及时做出策略调整,最终未能翻越这道业绩分水岭,业绩持续下滑。

  而今,对于这家有代表性的门店为何突然关闭,该公告中并没有明确。9月21日,《华夏时报》记者致电十里堡华堂商场相关负责人,该人士已经向记者确认该店即将关闭的事实,并告诉记者,如果有购物卡需要消费,可到华堂商场亚运村店。

  对于此次十里堡华堂商场突然关闭的原因,该人士对记者仅表示,持续亏损是导致该店关店的原因之一。随后,记者多次致电华堂商场相关负责人试图深入采访,不过截至发稿时,该负责人对外公开办公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目前,在华堂商场的官网上,记者仍能在“店铺概况”一览中找到华堂商场新十里堡店,并且该店面是华堂商场官网排序第一的门店。

  其实,这并不是华堂商场关闭的第一家店面,近几年时间内,华堂商场仅在北京市场已经关闭了5家门店。

  资料显示,从2014年4月底开始,华堂关闭了北京望京店;4个月之后,华堂北苑店关闭;同年12月1日,西直门店关闭;2015年3月底,华堂右安门店关张。2016年7月,华堂商场大兴店关张。

  至今,原来北京市场原有的9家门店正常经营的仅剩3家,分别是,华堂商场亚运村店、华堂商场丰台北路店和华堂商场三里屯店。

  对此,有业内人士对记者直言,华堂商场一直处于持续亏损经营的状态,最终在无奈的情况下才被迫启动关店的措施进行挽救,然而正是这一保守的策略,才导致华堂商场止步不前,最终在北方市场的盘子越做越小。

  此前华堂商场的负责人也曾表示,关闭门店是因为常年亏损,随着租金和人工成本水涨船高,多个店面已经入不敷出,最终不得不靠关闭亏损的店面求生。

  “如果华堂商场再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从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角度打造品牌,压缩高利润的直采品牌,按目前的关店速度,离全面撤离北方市场为期不远。”另有业内零售资深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夹缝中的华堂

  “其实,自从2013年以来,面对电子商务和百货细分化经营模式的逐渐崛起,一直坚持做大百货的华堂商场,虽然在努力通过优化直采的模式进行补救,但随着周围商圈的崛起和华堂商场缺少大品牌、潮品牌的策略弊端,进入2013年之后,一直在夹缝中生存。”另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

  据记者了解,华堂商场于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由于当时国内百货业还处于粗犷的消费时代,当时华堂在国内市场的策略是坚持日本传统,注重自有品牌,直采产品多,瞬间在国内市场崛起。

  不过近年来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家住十里堡的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虽然华堂商场的产品种类较多,但样式变换的却不多,还是那些产品,品牌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此前华堂商场的相关负责人也对外坦言,在食品方面,华堂商场以自营为主调整速率相对较快,可以及时跟进消费者需求。但在衣料、住居层面,需要大量供应商配合,品牌更迭相对困难。

  “传统商场在项目招商、运营上有很多阻碍。如果不能结合消费需求调整,即便保住了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品牌都不再具有吸引力。”业内人士对记者直言。

  另有人士对记者分析说,电子商务的崛起和周围商圈冲击,直接分流了华堂商场原有的客流量,虽然在多个供应商大会上华堂商场相关高层多次呼吁,意图改变现有的商品结构和营销措施,但最终落地的措施却是寥寥无几。

  老牌商场的没落

  其实,在整体经济下行的环境下,整个零售行业正处于持续深度的调整期,华堂商场只是目前整个老牌零售业态逐渐走下坡的典型代表。

  比如与华堂商场同为老店的太平洋百货、百盛购物中心、SOGO庄胜崇光百货等,早已风光不再。

  众所周知,太平洋百货是百货业黄金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品牌,它的选址几乎全在核心商圈。这些店均有较长的店龄,但却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节节败退。

  特别是2013年,太平洋百货隶属的台湾远东百货集团决定结束大陆市场太平洋百货与远东百货双品牌运营,将门店全部更名为远东百货。当时,仅有上海的3家店保留了太平洋百货商号。而今年7月,太平洋百货淮海路店也传出闭店消息。

  而曾经盛极一时的百盛也好不到哪儿去。资料显示,百盛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一直是中国高端百货的代表和引领者,但近3年来随着整个百货业态的萧条,其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一直处于下滑状态。为了改善业绩,百盛从2012年开始就进入了调整期。

  据记者了解,百盛关闭了位于上海、贵阳、石家庄、济南、天津等地的10家门店,到2015年底还有门店58家。然而2016年持续的调整并没有让百盛走出困境,而且关店的速度越来越快。据最新的资料显示,今年百盛已经关闭了西安东大街店、重庆大坪店和重庆万象城3家门店。在9月13日,突然宣布出售北京太阳宫店。

  据联商网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45家百货上市企业营收达1007.89亿元,净利润达29.81亿元。然而在45家企业中,38家企业营收出现下滑,占84.4%。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696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