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村商圈已经13年 地铁网络为客村商圈迎来华丽蜕变

   2016-10-26 南方都市报7660

  居住在河南,消费在河北,这是不少老海珠居民十年前的消费习惯。与江南西商圈形成的历史相似,上世纪90年代初,客村商圈的海珠东片的珠影到赤岗一带,可谓“零商业”,但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居民基础。

  丽影广场是客村商圈的核心区域

  首个购物中心出现

  小商户扎堆丽影广场

  客村,意即客居广州的村落。明朝万历年间,黎氏跟严氏就迁居至此建村。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客村和赤岗成为广州市轻工业的发展基地,广州纺织机械厂、珠江啤酒厂、广州卷烟二厂等在此建厂,职工家属随之迁入,形成大批的企业和工厂宿舍小区。而到了21世纪初,客村迎来了从广州其他地方拆迁“客居”至此的居民。

  人气的旺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说客村最早是个“城乡结合部”,相信不会有太多异议,包括在珠江电影院“大院”长大的小孩李莹。

  在她的记忆中,以前的海珠,除了江南西,其他地方都很荒凉。像珠江电影院附近,只有一家酒楼金苑酒家,妈妈去菜市场,只需走一站路就到赤岗路口。“那时马路上车辆少,的士基本没有,晚上静得可以在马路上睡觉”。如果要逛街,李莹一家人通常会搭车去到河对岸的天河城。

  在海珠区,购物中心来得总是那么姗姗。2003年,李莹家门口围蔽多年的工地,终于揭开面纱——海珠东片首个购物中心丽影广场开业。这种“楼上住宅,楼下商场”的模式,注定了它主要做居民生意。在李莹印象中,早期的丽影以个体零售铺经营为主,卖一些比较廉价的东西。

  “爱城市”就是最早一批进驻丽影广场的服装品牌。据店长回忆,早期丽影品牌稀少,“逛两三间都是无名小商铺”,商业氛围不像北京路、天河路那么成气候。

  真正带旺客村人气的,是丽影负一层的好又多超市。它倒是弥补了周边无大型菜市场的缺陷。2003年开业的好又多客村店(后更名为“沃尔玛客村店”)经营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既涵盖了常见的品牌,又能满足消费者日常生活需要。自从开了好又多,李莹的妈妈就没再到赤岗菜市场买过菜,“好多人只知道客村好又多,而不知道丽影广场”。

  八里屯麻辣香锅运营总监刘聪认为,早期丽影广场的业态布局与周边消费者特点有关,“这里属于城乡结合部,本地化的居民和外地年轻打工族居多,实惠的商品和普通的餐饮已能满足需求。”

  “河北人”涌入

  社区型购物中心出现

  真正让“城乡结合部”客村商圈迎来华丽蜕变的,是不断扩展延伸的城市地铁网络。

  早在2003年6月28日,地铁二号线三元里——琶洲段开始正式营运,途经客村站。次年4月,从第95届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全面启用琶洲展馆。距离“琶洲”直线距离仅7公里的客村,因此成为参会客商消费的第一落点。

  更大的利好接踵而来,2005年12月,地铁三号线开通。客村成为三号线和二号线(后改为八号线)的换乘站。据不完全统计,该站点每天带来至少10万人次的流动客量。同年,广州市城市发展规划调整,海珠被提升为广州的城市副中心。

  便利的交通和规划的利好,让越来越多的“河北人”涌入客村。

  赖云2006年中大毕业后,在天河一家软件公司上班。地铁的开通将客村和体育西两点连成一线,赖云可以在客村找到合适的房源之余,也不至于耗费太多时间在上班路上。“当年天河北一带的租金已经被抬高,客村周边至少便宜1/3”。

  2005年至2008年这三年时间里,房地产升温。以珠江帝景为代表的高端小区在客村、赤岗到滨江东一带落成,更多中高收入人群不断迁入。

  高知白领、参会客商、高收入人士……构成了客村商圈最具有购买力的消费群体,消费升级倒逼业态提升。作为海珠东唯一成规模的商业广场,丽影广场的经营者也逐步认识到商圈未来的价值,开始改变自己。

  2006年,丽影广场C区开业,引入同湘会、食临盛宴酒家、KTV等功能店,B区也引入力美健等品牌,逐渐减少个体户经营比例,实现了“城乡结合部”个体户集散地到社区型购物中心的转变。

  文化地标落户

  刷新客村杂乱印象

  2009年,海珠区人民政府迁往广州大道,政府以“坐镇”的姿态,为广州东拓打通“新干线”。随后,广州新领事馆群规划定在在广州大桥南到客村之间的地块。还是这一年,广州城市地标广州塔落成,珠江南岸的广州南中轴线被塔身的灯光“点亮”。而客村,就位于南中轴线的中间点。

  2010年,跟随“亚运”前掀起的“三旧改造”热潮,海珠东片的广州纺织机械厂变身TIT国际产业园,珠江啤酒厂变身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园艺术区。另一个似乎被遗忘的客村最重要文化IP——珠江电影厂旧址,也在这一年变身为“珠影星光城”,承接了广州塔的“光芒”,在南中轴线的夜色中亮灯。

  “一期就有广州首家海底捞、星巴克等知名品牌餐饮,刷新了我对客村的印象”。李莹感慨说,她终于可以和朋友愉快地在家门口约会。

  星光城的加入带来了更多优质的品牌,也推动了相邻的丽影广场的升级。丽影广场总经理吴泽丹至今还能深深地感受到客村升级的时不我待。早在2009年,丽影广场就开启了长达6年的改造。2013年,丽影广场在开业十周年之际,再次投入资金升级改造,请来美国设计公司,斥资千万元进行重装改造,包括动线结构,品牌优化,业态布局进行全面升级。

  ND20161024400014.jpg

  珠影星光城外的电影走廊

  三年前搬离了珠影的李莹,偶尔回到客村,发现这里已经变得认不出模样。 “没有以前那种杂乱的感觉”,是李莹最大的感受。

  2013年前后,客村周边的交通拥堵、电动车拉客等交通混乱有所改善,客村逐渐成为辐射广州大桥南到新港东、琶洲片区的核心商圈。

  新琶洲“跳板”

  有望成海珠东新落点

  去年,海珠区宣布借助琶洲再度发力,打造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去年为此出让了7块靓地,招来了腾讯、阿里巴巴、复星、国美等互联网界的大腕。新琶洲将成为广州新的CBD,让7公里外的客村商家兴奋不已。客村不仅是与琶洲在八号线相连的两个区块,更是新琶洲商业发展的一个“跳板”。

  在海珠区运作商业项目10多年的资深商业人士汤景韵,也是一名“老海珠”。据他观察,沿新港路往东到琶洲,是连片的居民区和医院,目前仍是商业空白地带,但从路网来看,新港东东西连通客村和琶洲,往北接通猎德大桥,附近还有琶醍酒吧街,三路客流汇聚,有望成为是海珠一个新的商业落点。

  纵观整个海珠的商业分布,从江南西到乐峰广场一带是已培育成熟的商圈,客村则是依赖居民消费的新兴商圈,它将成为海珠商业从西往东拓展的承接点,顾客群体、商家往外走向琶洲,政府为琶洲制定的商业配套服务,客村都将是海珠东片的起点。

  正是看中了客村未来的重要区位,陶陶居茶楼今年8月20日在客村开出第二分店。陶陶居运营方食尚国味集团董事长尹江波告诉南都记者,老字号酒楼选在客村,一方面是看中这里有老城人口,他们熟悉粤菜老字号,另一方面是外地人口,其中就包括琶洲的商务客流和广州塔的旅游客流。其次,客村的交通优势将为它带来更长久的发展和带动客村与TIT、琶洲之间的联动效应。

  ND20161024400010.jpg

  丽影广场c区的陶陶居

  位于琶洲中洲中心的“六元素体验天地”商场,计划在今年12月开业。据有关负责人分析,作为广州新兴商圈的琶洲商圈,方圆五公里范围内有70万常住人口,却没有任何一家购物中心。南都记者从六元素公布的招商计划中发现,其商业业态组合、品牌类型与客村一脉相承。

  有商业人士分析,海珠东的商业物业应关注在居民消费、社区消费和商务消费三个方面,未来包括客村和琶洲,都要向这三个群体发力,打出商圈品牌。而在打通两个片区之间的商业氛围上,新港东沿线的营商环境提升,则需要政府部门发力。

  客村该如何玩好文化IP

  在商界有一句名言,做生意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客流,客流,客流!

  从地面地下的线路图上看,以客村为中心点的交通路网,犹如蜘蛛织网。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每天坐拥10万人次的客村,仿佛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商业处女地。

  而陪伴客村商圈成长的丽影广场,在这些客流面前,它的步伐似乎走得太慢太慢。星光城是后来者,它可以一步到位地将时下最流行的消费业态和品牌集于一身。但在南都记者看来,星光城吸引人的,不是所谓的第一家海底捞,也不是它的KTV,这些都是可被复制的。它最大的IP,是电影厂旧址。

  在客村商圈,文化IP是其最大的亮点,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商圈的符号。珠影天生就落在商圈内,而广州塔,也在客村所在的南中轴线上,从客村地铁站一出来就能看到,还有与客村相邻的TIT创意园,往东的琶醍、琶洲展馆、未来的互联网集聚区,无不是可以“借题发挥”的IP。

  单纯的购物消费,已不能满足时下人们的需求,融入文化的活动才能留住顾客。但在南都记者的印象中,客村从没有联手珠影集团、周边创意园,搞大规模的文化主题活动,对这个商圈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资源的行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766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