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国际高端奢侈品牌LV直营专卖店撤出苏州,一边是20余个时尚前沿品牌首次集群进入本地市场。昨天上午在泰华东楼,一位年轻女顾客表示,她喜欢的一款独立设计师品牌,以往要到北京、上海才能买到,现在第一时间就能买到最新款。
据泰华商城董事长苏海峰介绍,去年商城启动百货业态调整战略,率先调整的泰华东楼近日引进39个品牌,其中60%是本地独家。正在紧锣密鼓调整的西楼,预计到年底将有30个新品牌进驻。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本地消费品市场“一进一出”的大动作,引发市民以及业内人士的关注。据业内人士介绍,受多种因素“合力”影响,市民消费观念、消费模式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本地“领军”的百货商家在震荡中寻求主动应变,“一进一出”中,苏州本地百货业态变革初露端倪。
高端奢侈品走下“神坛”
以LV等为代表的国际高端奢侈品,在本地市场经历了8年历程。2008年LV进驻苏州,开出全球第400家直营专卖店,今年9月30日租约合同到期撤离。
8年内,市民对高端消费从追逐新鲜,到逐步走向理性成熟。今年46岁的杨女士是一位时尚达人,据她回忆,8年前她花2万多元买了一只大牌包包。“那个包花了我当时3个多月的工资。”背着这只有醒目Logo的包包,杨女士享受了一把“高大上”的满足感。“现在姐妹圈里用大牌常规款的少了。”据她介绍,经过了同款人手一件的“撞包”、被戏称为“土豪”的戏剧性过程,现在她更喜欢选择个性款式。
市民时尚消费理念正在发生改变。本地高端消费品市场一位资深经营者说:“刚开始时顾客喜欢比品牌,集中买价格高、有明显标志的常规款。”该人士表示,现在的主流时尚顾客对时尚的理解集中在“适合”上,更多选择适合自己气质、形象、个性,选择适合不同场合、环境的时尚消费品。
对于这次撤离,LV有关人士表示,公司是在审慎分析市场经济情况下作出的决定。无论是市民还是业内人士,更多表示“理解”。据业内人士分析,本地市场高端奢侈品消费在2013年达到高峰,2014年起转头往下。除了市民消费趋向理性外,公款消费退潮,市民出国旅游购物,以及海外代购明显增加,再加上电商平台的冲击,高端奢侈品近两年走出一波下滑行情。贝恩咨询发布的《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显示,去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连续第二年下滑,跌幅由1%扩大到2%。米兰咨询公司统计的全球奢侈品行业今年上半年运行数据显示,行业开始有复苏迹象,但依然属于“筑底”阶段。
价格、关店调整,并购出售、多元扩张,奢侈品行业近年重要调整动作不少。去年Chanel在中国大陆宣布售价下调二成,Prada在日本外的亚洲地区降价,Gucci开始实行在华促销。从去年底开始,奢侈品牌在中国关店潮蔓延。据商产网对2016年上半年各大奢侈品牌在中国内地关店情况的不完全统计显示,Gucci、万宝龙、LV、Burberry、Cartier、Dior六大品牌今年上半年已关店近十家,主要是受到租约到期、策略调整两大因素影响。其中LV去年以来,先后关闭广州、哈尔滨、上海等多家实体门店。
“看中了一款刚上柜的新款冬装。”昨天在泰华西楼一家国际知名品牌专厅,正在试装的林女士说,这款冬装很适合她的气质,准备“入手”。据介绍,随着市民消费理念的成熟,奢侈品在本地市场仍将占有一定比例。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奢侈品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显示,奢侈品企业进行了一些新的改变,逐步走向大众化、年轻态的发展之路,并投身于互联网。
百货业态面临“生死关”
市民消费理念的渐进转变,国际高端品牌的战略调整给本地百货业态带来了全新挑战。据市商联会今年发布的《苏州商贸业未来发展十大趋势》,苏州传统商业占有较大比重,近年来传统商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经营下滑业绩下降。曾是本土零售商业主流的传统百货业态受到多方的夹击,能否逆势而上冲出“生死关”,是一次全方位“大考”。
“LV的撤离,从另一层面来说,也给本地百货商场提供了变革契机。”本地百货领军品牌泰华商城在“一进一出”变革中,再次拉开特色百货战略调整大幕,为百货业态转型升级提供探索样本。
百货业态进入“寒冬”已有多年。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大中城市百货商场倒闭数量在100家左右。iziRetail(逸芮网)发布的“商业风向标企业2016上半年调研报告”显示,百货业80%的项目业绩呈不同幅度的下降,
其中40%的百货业绩下降幅度超过10%。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统计,去年全国80家百货会员企业的销售总额增长了9.3%,但利润率却下降了19.53%。今年11月1日,北京华堂商场新十里堡店停业,有内地“外资百货第一店”的百盛商业集团太阳宫店同时关门,百货业态再现关店潮。
近年来,苏州消费市场“总盘子”不断扩容,但百货零售业出现了滑坡。数据显示,2011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在17.8%左右,20家定点百货商场增幅为17.89%,和社零总额同步;2012年,19家定点商场增幅为3.68%,增幅大幅下降;2013年首次出现负增长,18家定点百货商场跌幅为1.37%。去年,苏州18家定点百货商场实现社零总额跌幅为4.29%。今年1到8月实现社零总额跌幅为2.92%。
特色战略寻求转型变革
“能逛的地方太多了。”今年28岁的白领刘小姐表示,从购物中心到百货商场,环境、商品都“差不多”。业内人士分析,传统百货业态业绩下滑,主要因素包括商业地产过剩、实体店一哄而上出现饱和、卖场等部分大类业态细分,再加上近年电商的强劲冲击,零售市场“僧多粥少”,特别是百货业态“雪上加霜”,部分零售企业出现关闭转业。据苏海峰介绍,从传统百货商场本身分析,“千店一面”缺乏特色是顾客分流的重要原因。
传统百货业态变革要与时俱进,与主流消费群共同成长。据泰华商城总经理张宁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本地主流百货业态先后进行了多次战略调整。1999年业态调整中,在本地传统百货中引入流行百货。2003年,以化妆品等为代表的国际品牌“先头部队”进入本地市场。2008年起,国际高端奢侈品集群进入,开拓精品加时尚的消费空间。“此次是第四次业态变革”,变革将主体消费群定位在心理年龄20岁到35岁的“年轻一代”,在保留精品时尚基础上,以混搭、精致、朝气为主导基调,形成“时尚新组合”。
对百货业态动“大手术”,需要嫁接购物中心元素。据张宁介绍,百货商场向社交化、休闲生活化、体验式转变是发展态势,针对年轻一族主流消费群特点,今年9月3日率先调整到位的泰华东楼根据小巧特点,试水Mini Mall模式,以商品为核心,增加多元化餐饮、美发美甲、人文艺术空间等生活化配套。一位打扮时髦的年轻美眉说:“既能买到喜欢的东西,还能轻轻松松休闲。”
本地百货业态的战略调整方兴未艾。“只有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不断变革,才有可能找到发展新空间。”据苏海峰介绍,以变应变特色转型,将成为本地百货业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