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刚刚度过了一个寒冷的10月,这股寒流让人提前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房地产行业同样遭遇了一股寒流,骤降的成交量,让2016年的“金九银十”明显褪色。值得注意的是,受这股寒流影响最大的是百货业,在10月的最后一天,北京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和百盛太阳宫店两大百货业零售同时闭店。百货行业关店潮已经持续多年,相对来讲,这股寒流有可能颠覆这个行业。
华堂中国首店关闭
9月20日,位于十里堡的华堂商场突然传出消息称,华堂商场十里堡店将于2016年11月1日起停止营业。
对于此次十里堡华堂商场突然关闭的原因,华堂有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持续亏损是导致关店的原因之一。 从2014年开始,北京华堂门店从9家减少至2家,并未开设任何新店。2014年4月,华堂关闭了望京店;4个月之后,北苑店关闭;同年12月1日,西直门店关闭;2015年3月底,右安门店关张;2016年7月,华堂商场大兴店关张。 华堂商场十里堡店是其进入中国后开的首家门店,十里堡店关闭后,华堂商场在北京将仅剩下丰台北路店、亚运村店两家百货店以及位于三里屯的食品馆。 北京华堂企划部负责人程宁表示,十里堡关店主要是经营状况一直不理想,虽然经过一系列调整但仍未摆脱亏损状态。另据知情人士透露,华堂商场保留的几家门店目前也均未盈利。 百盛1994年进入中国,被称为外资百货第一店。截至2016年4月,百盛在中国市场共有56家百货。2015年百盛集团销售额约181亿元,同比下降6.9%;实现经营总收益47.39亿元,同比下降5.5% 为扭转持续的亏损,华堂商场也曾在2013年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北京华堂公司内部经营战略、管理方法、门店商品结构和服务等方面的调整,但效果并不明显。 去年,华堂商场一些门店增加儿童业态,华堂新十里堡店3层加入了吸引客流的儿童娱乐设备,在周末吸引不少周边居民,但儿童业态和餐饮业态占比极低,很难支撑起全店业绩。 有业内人士指出,华堂商场北京门店定位混乱,生鲜食品超市高端,百货楼层却低端,因此外界看不清楚华堂商场要抓住的到底是哪部分顾客。
百盛上演闭店戏码
另一家关闭的百盛太阳宫店也因为亏损导致,在今年9月13日,百盛集团就曾发布了拟出售百盛太阳宫店的公告。
媒体调查发现,此次出售的是百盛集团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北京华德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所经营的物业是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百盛太阳宫店,从2010年开业至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截至2016年7月31日,太阳宫百盛未经审核账面净值为10.32亿元。百盛表示,集团预估出售该店所得款项净额将约为19亿元,接盘者为深圳前海图蓝投资公司,物业交割将于今年底完成。 百盛集团今年上半年营收84.95亿元,同比下滑12%,净利润亏损1.24亿元,同比下降85.65%。 百盛商业集团日前回应媒体时称,百盛此次售卖的只是北京太阳宫店,并不涉及其他区域门店。外界解读为百盛将出售其在中国的全部业务,退出中国市场,全部都是误读。 1994年有着内地外资百货第一店之称的百盛复兴门店在北京开张,定位于高端时尚百货。然而,事实上百盛闭店戏码一直不断上演。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2年至2015年,百盛至少已经关闭8家门店。今年到目前为止,百盛又关闭3家店,其中两家店在重庆,一家在西安。太阳宫百盛成为百盛在中国关闭的第12家商场。
值得一提的是,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百盛集团也在谋求转型。有传闻称,太阳宫百盛将被改造成写字楼,但这一传闻尚未得到官方证实。
百货行业的寒冰期
实际上,华堂商场和百盛集团的失败只是传统商圈实体商业衰落的一个缩影。在当前整体经济下行的环境下,整个零售行业正处于持续深度的调整期。
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统计,2015年80家会员企业的销售总额增加了9.3%,但利润率却下降了19.53%。据物联网统计,2015年一年百货已关店114家,其中包含玛莎百货、百盛百货、远东百货等众多知名百货。根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百货零售市场分析调研报告》显示,传统百货公司在经历了近10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迎来产业调整的转型期。传统销售运营模式已经不能够解决现在百货公司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事实上,自从互联网逐渐成为人类的主要交流渠道,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固有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改变。 百货业持续萧条,一般认为是网络零售崛起带来的冲击。但这不过是外部冲击,最关键的还是自身模式存在很大问题。例如,行业内同质化严重,普遍缺乏竞争力等。 另外,持续增长的成本更令百货企业不堪重负,包括租金、人工、物流等,涨幅都超过百货企业利润增长。还有较重的税负、高银行刷卡手续费等,都将百货企业推向死亡边缘。 未来一段时间内,百货企业必将加快转型步伐,大型企业朝向购物中心升级,小型企业重新定位为社区百货、便利店。与此同时,不断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试水O2O模式。如此,或许才有起死回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