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背后的傲慢:把小杯叫中杯 经营之道需改善

   2016-11-20 东方早报 陶舜6260

  日前,有消费者实在忍不住了,给星巴克中国CEO王静瑛写公开信:他作为熟客,在点单时被服务员连续两次要求确认“你确定是中杯吗”、“中杯是我们最小的杯型哦”,他希望再次走进星巴克中国门店时,店员可以不怀疑自己的杯型选择。

  原来,星巴克咖啡馆里,杯子一般有三种:特大、大、中!对,最小的那个叫“中杯”,不叫“小杯”。星巴克“却把小杯叫中杯”,简直成了都市白领圈子里的一个哏儿。

  网上流传着一个视频:网络红人罗永浩在星巴克要点一杯中等杯型的咖啡,但遭到了女服务的拒绝,她反复拿星巴克的标准来教育他,最小的才叫“中杯”,中间大小的叫“大杯”。罗永浩被一再羞辱之后,自打数个耳光后离去。

  星巴克应当反思自己的经营之道,别让消费者继续体验这样的尴尬、不爽与自抽耳光,其实就是一个别扭的翻译问题。

  桌上明明只摆三种杯型,为什么非要把最小款叫做“中杯”?这显然违背了常识。但为星巴克辩解的人说,这家店可能还有小杯,只是一般没有摆出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从四种杯型中抽去小杯留下三种杯型,硬是要消费者接受其中最小的杯型为“中杯”,是一种经营者的傲慢,过于强推自己的标准,也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

  你可以想象一下,因为这种别扭的杯型称呼,销售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给消费者解释和确认杯型,而消费者总是在惊愕、吐槽违背常识的杯型叫法。那么为什么不好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至少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摆满四种杯型,那么小、中、大、超大的称呼就不难被接受;二是依照常识,在现有的三种杯型中按照大小命名为大、中、小。

  好的企业应该懂得从客户的物质和心理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绝不会无视消费者的正当诉求,任其年复一年地发展下去。更何况在重点商圈的星巴克门店,黄金时间消费者经常排起长队,从时间成本看,上述沟通歧义耽误了许多社会时间,假设平均每个销售员和消费者被耽误十秒的话,乘以每家门店的到客人数和门店总数,背后的沟通成本高得惊人。

  实际上,在星巴克的总部所在地美国,其门店就有四种杯型可供选择,根本不会出现中国式的沟通歧义,当你要点一个“小杯”,就真的能方便地得到一个小杯,而不是先要接受一番“教育”。

  做企业或许不必把客户视为上帝,但至少应当把客户当成朋友,最忌讳的就是摆出一副“你们消费者不行”的姿态,强迫绝大部分消费者去接受你的常识。而在中国,外企最糟糕的心理预设就是“你们中国消费者不懂”。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放在世界格局去看,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这不等于企业就可以不在乎中国消费者个体的体验。如果企业对消费者没有基本的敬意,消费者一旦有了其他选择就会“用脚投票”。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合作共赢,试图把自己的那一套强推给别人是不会获得成功的。经营之道就是做人之道。希望所有的在华外企,都能够放低姿态,入乡随俗,回归常识,把中国人当成朋友来尊重。在“中杯风波”里,可笑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星巴克自以为是的固执。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626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