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万达集团年会,本来只是个公司内部的业务会议,最近几年却越来越火爆,成了业界乃至大众关心的热点事件。地产界在研究王健林的思路,商业界在研究万达集团如何转型,大众也在热议首富创造的若干流行语,好不热闹。
2016年万达集团年会刚刚结束,又是一番热议。倒不仅是因为王健林在万达年会上创造出了不少流行语,而是因为王健林的年会演讲,包含着万达集团最重要的战略思考和判断,给企业界许多借鉴。
在中国产业大转型的潮流中,房地产行业可能是转型心思最迫切的行业之一。近几年来,几乎所有的规模以上房地产企业都把“转型”作为关键词之一,而他们各有不同的尝试。
许多人还停留在以前的印象,觉得万达是一家房地产企业,但是,万达早已经不再是房地产企业,而成为综合性现代服务业集团,过半收入和净利润来自服务业而非房地产。以文化产业版块为例,万达文化集团已形成影视、体育、旅游、儿童娱乐四个产业板块,四个板块中,除旅游是中国第一,其他三个行业论收入规模都已经是世界第一。
笔者梳理了历届万达年会资料,发现里面的确包含着王健林的逻辑所在。
例如转型思路。怎样转型才可能成功?总结万达的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约束性转型。
我国现在的政府经济规划中,区分了“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所谓预期性指标,就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所谓约束性指标,则是必须实现、必须完成的指标,有量化规定。
哪个有可能实现,一望而知。
万达集团制定每年的年度规划,给房地产规定了清晰的约束性指标:逐年下降。王健林在2016年初的万达年度工作会议上要求,下调地产销售目标至1000亿,相比去年逾1600亿的销售额,下调幅度近40%。
一个世纪来,全球大型房地产企业没有一家转型成功。万达的目标是改写世界经济历史,成为世界首家大型房地产企业成功转型为服务业企业的案例。
当然万达不是退出房地产,只是不再把房地产作为主导产业,不再作为万达收入和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这是基于产业研究和预判:房地产是周期性行业,而且全世界房地产的发展规律,只要城市化率达到75%,自有住房率超过80%,房地产行业就会萎缩。万达公开表示,房地产还会一直做下去,只是把收入规模稳定在千亿左右,不再扩大规模,增长主要靠其它产业。
2016年是万达转型的关键年份,在新产业、高科技、国际化等多方面都取得重大进步。在地产火热的2016年,万达大胆调减600亿元地产收入目标,坚决实施企业转型,在中国除了独此一家。
同时,万达将“服务业收入和净利润占比超过65%”的目标提前至2018年完成。万达将不再是房企。
同样基于产业研究和预判,万达猛攻文化休闲产业。
王健林去年年会时说:“ 万达文化集团2016年收入目标666.4亿元,同比增长30%。如果实现这个目标,万达文化集团将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十强,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万达文化集团2012年成立时定的目标是2016年收入达到400亿,2020年收入达到800亿,结果2015年收入就超过了500亿,回头看,目标定低了。万达文化集团的新目标是:2020年收入1500亿、净利120亿。
为此,万达展开一系列大手笔收购:2016年1月12日,万达宣布以不超过3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3月3日,万达集团旗下AMC并购美国另一家电影院线卡麦克;7月12日,AMC又以9.21亿英镑并购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UCI院线。至此,万达形成了遍布全球的电影院线布局。而近期,AMC收购Carmike Cinemas Inc.的交易正在进行中,一旦交易完成,万达将成为美国最大影院连锁的所有权人。此外,王健林还多次表示,有意将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中的一家收归旗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万达的企业治理。企业治理跟管理不在一个层次。万达管理能力早已为实战业绩所证明,年会上透露的信息,其做法是每两年、逢双数年对制度进行修订,管理制度从200万字简化下来,仍然有50万字之多,同时全部制度表格化。更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治理层面,万达为什么要上市?王健林论述:不是为了钱(融资规模太小),主要是考虑百年基业,怎样成为一家透明的公司?怎样加强监管?怎样让公司更安全?要通过上市,实现透明和优秀。
总体来说,过去一年来,在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严峻背景下,当前整个实体经济被唱衰的时候,人们都在关注转型。万达也许能给予中国经济界多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