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大青山国际影视工程技术产业实验基地在京签约

   2017-01-17 新华网4450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精神,完善我国电影工业体系建设,提高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的竞争力,实现中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包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诺信文化、辛氏(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内蒙古高原云端影视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家赫集团联合承办的“2017首届中国电影工程技术产业论坛”于2107年1月15日在北京励骏酒店举行。

  此次论坛主题为科技交流、文化交流、产业解读、合作共赢、推动市场。论坛特邀请国内外电影工程技术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发表专题演讲。论坛将介绍“中国国际电影工程技术产业基地”及“包头大青山国际影视工程技术产业实验基地”项目实施情况,并举行项目合作签约仪式。

  中国国际电影工程技术产业论坛以中国电影工业产业的发展为核心,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电影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重新定义电影工业产业的核心内容,为中国电影工业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通过对电影工业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提升社会各界对中国电影产业建设的关注度,促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推进中国电影工业产业化的进程。

  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好莱坞的奥斯卡奖、艾美奖、金球奖获奖者和HPA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Ronald Burdett,制片人、导演、作家Andrew Stevens,前派拉蒙后期和数码生产执行副总裁Garrett J Smith,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科技委员会联席主席、Arri Alexa公司总裁Glenn Kennel,著名摄影编导、摄影视效编导、视效导师,艾美奖和奥斯卡奖科技成果奖项的获得者、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高帧频数码剧院联合主席David Stump,ColorFront公司CTO—William Feightner,索尼公司首席技术官、副总裁Hugo Gaggioni,杜比实验室解决方案董事Robert Carroll,雷达移动后期技术专家Daren Smith以及高级录音师赵平等中外电影专家、学者,交流、探讨电影产业的最新技术、影视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深度解读电影工业产业发展规律。

  此次论坛的举办,将拉动包头市石拐区已有的大青山影视基地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石拐发展以影视旅游科技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国内外影视界战略合作,加大招商引资,提高地区的响力和美誉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论坛的举办可以将电影工业产业项目吸引资本及媒体,直接带动当地影视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

  包头市石拐区位于内蒙古包头大青山南麓,因煤而兴,曾为我国的经济做出过卓越贡献。2011年,石拐区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13年12月,石拐区进入全国67个资源衰退型地区之列。

  从2013年开始,面对煤炭资源衰竭、传统产业亟待升级的客观实际,石拐区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生态立区、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富民兴区”的转型之路。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旅游产业,在石拐区的转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石拐区围绕包头市“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定位,以旅游与历史、文化、生态深度融合为突破口,主动融入草原传统文化内核和“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平台,斥资双百亿元,“以五当召创5A景区为龙头,通用机场和大青山影视基地为两翼,矿山火车动态观光旅游走廊、花舞人间、喇嘛河综合治理为补充”的全域旅游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旅游产业成为推动资源枯竭城市科学转型的重要引擎。

  (一)

  石拐区近年来准确研判旅游业由“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的新形势,围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运动健康、养老养生”产业目标,把地区作为“大景区”规划建设,打造“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旅游胜地,释放旅游产业推动地区全面转型功能。

  石拐区立足资源禀赋,契合发展战略,委托专业团队编制《石拐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将全域旅游发展思路贯穿于基础设施、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地区全面转型各层面,按照地区“一轴三核”空间布局,构建了宗教生态文化体验区、矿山影视航空体验区、生态休闲运动体验区,实现了“多规合一、一业带百业”。

  随着全域旅游各项保障完备,石拐区引来了不少国内外“金凤凰”前来栖身。据统计,2016年地区引进旅游资金20多亿元,承接开发包头市五当召国家级森林公园风景区、恢复石拐老街和古城塔历史原貌和打造休闲度假村、马鞍山景区、矿井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地区旅游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以五当召创5A景区为龙头、通用机场和大青山影视基地为两翼,矿山火车动态观光旅游走廊、花舞人间、喇嘛河综合治理为补充的全域性旅游产业基地初步构建。

  ——围绕民俗风情游,突出五当召龙头带动作用。充分挖掘五当召文化旅游资源,投资20.4亿元,推进景区“一核、两点、三环、四线”建设和5A级景区创建;通过编制五当召丛书、出版系列旅游纪念品、组织系列主题活动、兴办佛学院和博物馆等“十个一”文化工程,丰富特色文化内涵;对五当召现存珍贵历史文物进行抢救性清查、保护和修缮,呈现“原汁原味”历史韵致;注重融合地域元素,恢复建设蒙藏医药馆、禅修体验中心,全方位提升精品蒙藏文化内涵,2016年五当召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5A资源评价。

  ——围绕历史景观游,突出文化促进作用。注重历史文化遗存、革命文化记忆和矿山文化挖掘,计划投资10亿元保护性开发战国赵长城遗址,修缮赵长城胡服骑射广场、长城文化公园等工程,恢复“古色古香”历史风貌;计划投资50亿元的大青山影视实验基地建设,将融入“以影视旅游文化带动影视科技,以影视科技促进影视文化旅游”的理念,以影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影视科技数字创意及影视大数据服务为先导,以全国专业性最强的武戏拍摄区为核心优势(包含“全国知名的军事体验旅游目的地”、“百年铁路蒸汽机车动态旅游体验博物馆综合体项目”、“百年中国影视”和“影视大数据及旅游综合体”四个功能定位),

  集影视拍摄、影视数字生产、影视旅游、情景体验于一体的影视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综合体,成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造示范基地及内蒙古和包头市新地标。2016年,石拐区与北京狄森沃德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合作,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大青山影视基地在内的文化产业园。大青山影视基地核心区确定为5.6平方公里区域,主要包含老工业区、五当沟、白狐沟等连片工业、民居遗存,初步规划建设“百年中国建筑群落区”、“武戏区”、“军事体验娱乐”等13个功能相对独立的组团功能区。现基地所在区域地下管网完成改造,公共服务完善;异地搬迁工程完成,大片完整民居收归政府所有,适合打造各色场景;收集蒸汽机火车头、矿井设施、生活器具数百件套,满足有关拍摄需要。目前,《骑士荣誉》《立春》《守候》《北方大地》《天亮了》《安居》等影视剧先后在石拐取景拍摄,有效推进了以旅游经济文化带动影视文化进步、以影视文化促进旅游经济文化发展,矿影嬗变演绎出百年老城经典传奇。

  ——围绕航空娱乐游,突出产业支撑作用。为促进地区转型升级、改善民生、促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我区采取政府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新模式,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园项目。项目投资35.52亿元,规划用地5600亩,建设五当召通用机场和航站楼等配套设施,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的研发、制造和生产,航空旅游、培训和国家航空体育项目运动基地以及航空影视旅游文化创意项目等工程,拉动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让“小区域绘就大蓝图、小支点拥有大世界、小平台承载大前途”。目前,以石拐区通用机场为核心、通航园区为总体规划的项目集群,已完成军方、民航、地方支撑性文件和空域使用保障等前期手续工作,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机场跑道等工程进入施工阶段,目前场平土石方已完成工程量40%,预计2017年8月完成长1200米、宽30米的2B级飞机跑道等相关基础设施建成并达到验收标准。与此同时,石拐区通用机场及通航园区招商引资、投资合作取得了新进展。除AKOYA水陆雪三栖运动飞机项目外,已注册成立了运营公司和无人机公司,全面展开机场建设运营等工作,并与新华网签约开展无人机研发和培训项目,建立并运行了无人机培训中心,与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进行无人机专业招生办学,开展了包头首支无人机护林大队培训工作,开启了林业生态保护的新篇章,结合石拐区被列入全国航空旅游示范的契机,已购买2架R44直升机,届时将在包头及周边地区运营直升机观光体验、航空体育、飞行比赛等通航项目。现已收购三家国内外航空企业,包括法国丽夏运动型飞机,2018年建厂生产;澳大利亚“富士康”运动型飞机T200,今年下半年在园区建厂以及收购国内一家无人机公司。2018年将引进通航教练机开展飞机培训项目,推进中外航空培训职业学校、无人机、航空旅游、航空物流、通航小镇、航空博览园等子项目。

  ——围绕休闲体验游,突出转型示范作用。以“休闲养生”为主题,引入成都希望集团投资50亿元开发包头花舞人间·葡萄沟项目,构筑以葡萄种植采摘、丹麦风情小镇、低碳示范农场、酒庄部落、童话乐园等建设为主的休闲农业综合体,打造成“城市绿肺”。投资5.34亿元推进喜桂图新区“四馆一中心”项目建设,构建集“文化教育、科技普及、展示大厅”等功能于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投资20亿元推进喇嘛河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和景观工程,促进本土文化基因与经济发展精准对接,用文化产业击破资源枯竭魔咒,地区成为北部边疆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

  生态引领实现发展环境全优化。经济发展,既要为当代发展着想,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由于多年的煤炭开采和受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的惯性影响,石拐区生态环境欠账多,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石拐区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提出“生态立区”的整体发展理念,下大气力和决心,坚持把抓好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普惠民生的福祉和区域发展的品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低碳、循环、绿色产业发展,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转型之路,再造石拐秀美山川。

  深入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依托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实施半干旱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地区环境修复植物资源筛选及快繁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引进具有环境修复、景观美化、芳香经济三大功能的外来和本土物种475号,科研筛选出耐旱耐寒、耐贫瘠、耐粗放管理物种50余种、110多个品种,为建设北方生态屏障、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支撑。同步筑牢生态底色,实施重点林业项目和重点区域生态修复绿化工程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4%,初步构建“美化、香化、彩化、文化”人文生态系统。

  加快特色农牧业发展步伐。实施围封禁牧,转变养殖发展方式,走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之路。依托古顺园等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引进希望特驱集团欧盟标准3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建立政府搭桥、农牧民生产、企业收购的利益链接机制,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59户;建设“花舞人间”城市生态项目,打造休闲农业综合体,有效实现了生态管护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增强工业经济带动能力。推动工业经济向绿色循环生态工业体系转变,成立了生态工业研究院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强化节能减排和技改升级,工业园区初步形成金属镁、多元素基础材料合金、特种钢为核心要素产业集群;启动实施煤矸石和煤层气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产业项目,实现了单一产业向多元业态的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依托区位优势,错位发展现代物流业,构建城市共同配送物流园区网络体系,完成投资30.6亿元,入住企业27户,13户企业建成运营。

  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包头市大数据创新产业园,建成创新创业、科创等大厦,引进内蒙古大宗畜产品交易所、内蒙古网络协同制造云平台、内蒙古大健康网、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包头办事处。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一场思想观念的革命。坚持生态发展是民意所在,虽然任重道远,但石拐人坚定不移,将持之以恒坚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全面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三)

  智慧石拐扎实推进。石拐区紧抓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机遇,深刻践行“生态立区、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富民兴区”的发展定位,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区位、地质、政策等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喜桂图新区异地新建的整体优势,率先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2013年列入国家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并启动建设。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石拐区高标准开展顶层设计,地理测绘成果丰硕,数字城市体系完整,领域信息化成效显著,智慧化应用持续推进。融合了调度指挥、宣传展示、统筹管理、金融交易等功能的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中心成为项目亮点。2015年底,石拐区获得国家发改委颁发的“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创新奖”,成为自治区唯一的获奖地区。 2013年8月,石拐区被住建部列为智慧城市试点,按照任务书创建目标开展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基础数据库、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平安城市、绿色建筑、社区、养老、医疗、物流、旅游、教育等智慧化建设,规划总投资42亿元。2015年初,按照清华大学的顶层设计方案,结合新区定位和产业布局调整,我区提出信息、交通、产业的三大智慧化建设路径,进一步补充完善了试点申报方案,上报住建厅、住建部审核通过。按照批复,我区将率先在政务、交通、旅游等领域开展智慧化应用,加强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并重点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开展试点成果应用,将智慧石拐项目做实做优。

  (四)

  大数据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石拐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发展,把大数据应用作为地区转型发展的全新动力和有效途径,确立了以智慧石拐为基础、以金融创新和协同云制造为重点、以内蒙古特色农畜产业为突破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在组织机构、资金投向、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有效地推进了大数据产业在我区的落地生根。成立了大数据产业专业机构。石拐区率先成立了大数据产业专业机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政务、资本、健康养老、物流、农畜产品等领域大数据的融合应用,推动了全国首家网络协同制造云平台、自治区首家农畜产品交易平台成功上线。

  率先提出建设大数据产业园。一是率先提出自治区首个大数据创新产业园建设,整合资源形成了2.3万平米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电商大厦及大数据产业园,目前已入驻内蒙古云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内蒙古大宗畜产品交易所、绿金在线等大数据企业21家;二是正在按照中国航天集团的设计方案对4.8万平米的电商大厦进行改造建设,形成集智慧包头体验中心、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和大数据产业集聚为一体的综合体。

  专业人才定向培养。石拐区与国内金融机构、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并签订协议,定向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平台和创业创客空间,为大数据产业提供人才储备。设立了2500万元的创业基金、提供600套就业公寓启动了智慧创新创业园区,构建“五点一面”的创业就业新格局。

  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初步构建。石拐区列入自治区县域金融工程试点,落地成立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包头办事处,注资成立担保公司,争取内蒙古资产管理公司在石拐区设立分公司,推进自治区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成立,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股权交易、资产管理、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

  重点项目保障。一是列入区本级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包括智慧石拐综合大数据接入平台、云计算中心建设、大数据创新产业园等项目的实施,汇聚平安、交通、矿管、环保、物流、旅游、用电侧管理、健康养老等各系统数据,开展大数据增值应用,培育旅游、物流、用电侧改革、跨境电商等相关优势产业发展。二是围绕“三项重点工程”的大数据项目:包括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十个全覆盖系统、组织人才大数据系统。三是围绕产业化应用推进的项目:包括内蒙古云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益云中心的扩容和电子交易平台、大宗畜产品交易所、绿金在线等项目的合作推进。四是积极申报国家首批“互联网+”重大工程项目:内蒙古特色产业资源交易和精准扶贫脱贫综合服务平台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首轮、二轮评选,从全国近500个项目中成功入选,等待最终批复,成为全国首批、自治区唯一项目。近期国家中药材产业链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智慧草原大数据生态体系服务平台、CFL安全认证大数据示范应用工程、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大数据共享开放平台等4个产业化大数据应用项目又上报国家发改委,等待竞评。另外畜牧业特色产品精准追溯、三维铁路互联网资产管理、分级诊疗及大健康综合服务6个服务平台也作为包头市“互联网+”领域应用的重点项目储备。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445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