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以逾21亿元获得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地块的宜家购物中心集团日前表示,将投资70亿元人民币在该地块打造上海“荟聚中心”,这一项目是该集团目前在全球最大的投资项目。
坚持重资产路线、集合大型零售品牌、专注购物中心开发运营,宜家购物中心集团正在走一条“另类”的商业地产开发之路。
更看重长期回报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刚刚宣布万达商业向轻资产转型成功,凯德中国开始以输出管理和品牌的方式探路轻资产运营,大悦城地产也选择从重资产转向轻资产以提高回报率。
与国内众多商业地产开发商齐刷刷转型轻资产模式不同,来自北欧的宜家购物中心集团却始终坚持重资产、重投入的模式,持有物业自主运营,在当下的国内商业地产市场中显得有些另类。
自2009年进入中国市场来,宜家购物中心集团投入运营的三个项目分别位于北京、无锡、武汉,投资总额超过100亿,总租赁面积超过53.3万平方米。
这一发展速度显然与国内许多商业地产开发商不能同日而语。但宜家购物中心集团中国区总裁丁晖毫不避讳地表示,“宜家走的就是重资产路线,我们是更注重长期投资回报的公司,而非短期的财务回报。”
重资产模式取决于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宜家购物中心集团在欧洲、俄罗斯及中国等15个国家拥有和运营43家购物中心以及25个零售街区,总租赁面积超过340万平方米。
“宜家家居良好的品牌辐射,突破地域限制,从而带动消费,给其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而且宜家购物中心集团没有上市,就没有资本市场方面的压力。但这种重资产的模式无疑会制约其未来的发展速度。”同策咨询研究部研究经理许之静指出。
并非半路出家
零售商转型做商业地产开发似乎成为当今的潮流。国内从红星美凯龙到王府井百货,大量零售商以收购项目或购买土地的方式,介入了商业地产的开发;外资同样不甘寂寞,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纷纷在中国布局商业地产项目。
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表示,对于很多实力强大的零售商来说,如果一次性造好自己的物业,未来的成本就能确定下来,这是企业的一种战略性的选择。而商业地产便成为了零售集团的另一个主业。
宜家做购物中心并非半路出家。在宜家家居品牌创办之初,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和他的家族同时还创办了三家企业,分别为英卡控股(被称为“宜家集团”)、英特宜家控股(被称为“英特宜家集团” )和伊卡罗(Ikano)公司。早在1970年代,英特宜家就开始在全球开发购物中心。
2014年12月,宜家集团宣布收购原来由英特宜家集团持有的英特宜家购物中心集团51%的股权,将俄罗斯、欧洲以及中国的购物中心业务整合成为一家新的公司“宜家购物中心”,并由宜家集团全资控股。
如今宜家购物中心集团是宜家集团的全球性购物中心开发及运营管理公司,与宜家零售、宜家工业和宜家供应链同为宜家集团的核心业务。
互补聚合效应
宜家购物中心集团专注纯商业的国际标准的区域性购物中心,在中国的第一代产品是纯购物中心而非涵盖办公、酒店和住宅的综合体项目。
宜家购物中心的自信源于其“兄弟企业”宜家家居的超强人流吸引力。宜家零售集团2016年财年( 2015 年 9 月 1 日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财报显示,全球宜家家居商场全共迎来7.83亿人次的到访,而宜家家居中国每分钟就会迎来339位顾客,比上一年增加20%。
与此同时,购物中心也给宜家家居带来了聚合效应,实现了互补。
丁晖透露,在北京西红门的宜家家居刚开业时人流量为每年400多万。购物中心开业后,第一年二者人流量总和骤增到2400万。
“超大免费停车位”也成为宜家购物中心吸引人流的重要工具。在北京宜家的购物中心有7000个地下停车位,在国内商场极为罕见,但开业一年不到,周末人流量已达到10以上,停车场停满了。在无锡和武汉的宜家购物中心,5000多个停车位同样停得满满当当。
从满足客户需求的出发点考虑问题,这是宜家购物中心的经营理念。
据透露,宜家集团计划自2020年起在中国每年新开一家购物中心,至2030年,在中国拥有13-15家购物中心。购物中心的产品也会升级,包括长沙和上海在内的新项目将拥有办公、酒店和公寓等业态作为购物中心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