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未来绝不是实体门店的萧条 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

   2017-01-31 中工网8360

近些日子银泰商业的私有化吸引了众多的眼球。所谓私有化就是由上市的公众公司变为私人公司,也即大股东把众多中小股东的股份购买回来,达到公司股份退出市场交易的目的,通俗来说,就是主动退市。作为大型零售商业实体,银泰商业的私有化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原因是参与者正是网络商业巨头马云。

作为网络购物的发源地之一,美国的实体店,比如沃尔玛,日子一直过得很好。在与网络商业共生多年后,实体店建构了自己的网购渠道,而网络龙头则开始布局实体店,这是当下的现实状况。

针对这一发展形态,曾有分析指出,发达国家之所以实体店繁荣延续,最根本的原因一方面是物业成本合理低廉,另一方面是高企的人工成本——快递支撑下的网购并没有成本优势。但在中国,现实的情形是相反的走向:源自价格优势的网络竞争力来自低廉的人工成本,同时避开了昂贵的城市商业物业。

由此可见,在雇员成本占比高于物业成本的地区,这种优势并不存在,也许以后的智能机器(如无人机)会成为送货主体,否则网店在运营费用上未必有竞争优势。

前几天记者在北京的望京SOHO了解到,店铺租赁费用大约是每平方米10多元/天,以150平方米计,年费用是50万到80万元之间。物业成本高企,扭曲的资源价格加剧了实体店的困境。

再从购物体验上看,人们对图片的感触和实物完全是不可比拟的。除去价格原因,商品的实质体验无疑更有优势,而且货品的介绍图文无论如何详细都难以同面对面之间的解惑比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个性化或者特色物品——比如时装——才拥有生存的实体空间。事实上即使是“规范”的商品,如运动鞋,也因为版型和尺码标准的差异,同型号的不同厂家产品差异就很大,因而实物的比对自然就成了商品择选的更优理由。

也是这样的原因,现在的品牌商家,无论是网店还是实体业者,都在走融合的道路,时下流行的门店选购、网下订单,或者网络和实体同价便是此类思路下的产物。问题是,这样的措施仍然没有解决物业费用沉重的问题。

客观说,资源价格扭曲的情形是难以持续的,人工薪资的涨升同样难以抑制。无论我们是否注重购物环境和产品的陈列传播,实体门户都是必要的。以现在的情形而论,商业地产的价格表面上是由市场左右的,然而背后真实的原因实乃客户竞价促成的结果,如果业者重新界定门店的本意,价格就会趋于合理化。

比如其作为销售的重仓,不如改作展示的窗口,既可以现实购物,又可以作为网络商品的陈列馆,理论上讲,这样对面积的需求必然缩减,相应的成本就会降低。与此同时,还满足了另一个实质层面的需求:实物的展示无疑是很好的形象传播,这也是网店意图介入实体的必然之选。

举个可借鉴的例子,不同运动品牌的商家,或者互相没有直接竞争的大类货品,共同选取店铺陈列就是很好的选择。就像现在的很多特色书店,与大而全的新华书店不同,它们只是出售大类近似的书籍,像美术、文史和少儿及其相关图书的专门店。

当生产商共享商业店铺,物业成本必然下降: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和从前一样将不同颜色的同样商品全部摆放在门店内——有一件实物即可,其他的完全可以借助3D(或者虚拟现实)为客户描绘出来。物业需求的收缩,从市场的角度考虑,也会起到合理化商业地产价格的作用,进而使人力、物业等不同的资源价格走上合理化定价的良性发展道路。

显然,商业的未来绝不会是实体门店的萧条,也不会是虚拟交易渠道的独占,二者的融合才是未来,这大概也是马云“回归”实体店的本来目的吧。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836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