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快餐在华发展30年: “两鸡相斗”何必要胜负?

   2017-05-06 重庆晨报9030

  “肯德基是我们的,麦当劳也是我们的”——继去年9月初肯德基母公司百胜中国引入春华资本及蚂蚁金服后,前不久,中信凯雷以近21亿美元入主麦当劳中国。对中资“拿下”两大洋快餐巨头中国区业务,有人笑谈,在肯德基吃炸酱面、在麦当劳喝豆汁指日可待。

  从开“洋荤”高消费的场所,到中国人城市生活中寻常的商业配置,洋快餐早已不是什么文化和身份标签。人们带着兴奋在前门排成长龙等候品尝一块原味鸡的场景,距离今年正好30年。

  13bdd13adb8052b80fe10981b61fe360.jpg

  “找到了全世界最好的地方”

  1987年11月13日,媒体刊发消息:“美国,也是西方在中国,也是北京第一家快餐联营店——肯德基家乡鸡北京快餐厅昨天正式开业。北京市副市长孙孚凌、市顾委副主任陆禹、美国驻华大使洛德和夫人、肯德基家乡鸡公司董事长邓迈亚等出席了开业典礼。”两个“也”字和来宾规格显示了这条短稿不一般的信息含量。中国餐饮业开始引进外资,同样成为当日外电报道的中国重要新闻。

  这家毗邻天安门广场,位于前门西侧的炸鸡快餐店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座位506个,为全球肯德基门店规模之首。当记者问为什么将最大分店设在北京时,肯德基国际公司副总裁王大东笑答:“因为我们在北京找到了全世界最好的地方。”在10月6日起试营业的37天里,该店每天营业额万元以上。

  无论新闻,还是广告,关于洋快餐的一切都强调这是“西方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北京日报刊发的《美式风味飘京城 ——记肯德基家乡鸡落户北京》一稿中,记者写道:“厨房每小时制作2300块炸鸡,三层楼营业厅保证客人能在两分半钟吃到炸鸡。这既是对现代化生活节奏的适应,也是对我国传统饮食习惯的挑战。它向人们揭示:那种把大量时间花在厨房,以及慢吞吞的餐饮服务速度状况必须改变”。

  炸鸡很快,但想吃到绝不仅仅需要“两分半钟”。很长一段时间里,前门店一到饭口都处于里三层外三层排长龙的状态,甚至成为到京旅游的一景。去肯德基尝鲜儿,然后跟门口的肯德基老爷子合影留念,是全国人民的时髦。

  刚开业时,肯德基所售品种有限,除了2.5元一块的原味鸡,还有土豆泥、菜丝沙拉、面包和可乐,两年后,才有单价4.5元的汉堡上市。相较普通干部不过百元的月薪,吃肯德基算得上高消费,不少家庭要攒上一阵才舍得带孩子来享受。戏剧性的是,每个星期天,都会有人在肯德基三楼举行婚礼,如今看来或许不可思议,当时却是件挺有面子的事。

  1992年4月23日,“迟到”老对手5年的麦当劳在王府井最繁华地段开出其在京第一家店,规模也是全球之首。本报记者发现,麦当劳其实早就来了,为制作招牌炸薯条,麦当劳1984年就来华寻觅良种土豆种植基地,并最终定在了承德围场,选择乳制品、面包、肉饼、番茄酱等的供应商也几费周折。从种土豆开始深谋远虑的市场占领,收获是惊人的。据报道,开业后,每天前往麦当劳就餐的人数在一万三千人以上,火爆情形超过了任何一家饭店餐馆。

  “超级收款机”魅力在哪儿

  洋快餐店人潮涌动,状若“超级收款机”,迅速被视为全方位剖析和学习的对象。做中国的肯德基、做某某界的麦当劳,一度是对标先进的口号。

  满城纷说洋快餐,到底好在哪儿?1989年2月13日,北京日报头版《“肯德基”的魅力》这样描绘:做医生的母亲给儿子买了份十元套餐,对鸡肉、菜丝沙拉和土豆泥的搭配很满意,“别小看这点东西,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可是全有了”;一对大学教师情侣是常客,男士青睐洋快餐的平等氛围,“无论部长还是平民,大家都得自己端着盘子找座位”。女士中意一次性餐具,“在这里吃饭让人放心”;记者则注意到了标准化和严格管理:解聘做不到微笑服务的员工,鸡块炸出超过一个半小时不能再卖,不管剩多少都要扔。

  麦当劳独特的用工制度更领风气之先。1992年6月2日,北京日报以一篇《京城有了“小时工”》开启了对麦当劳的系列观察。“在这里,你不必一天干满8小时,还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但工作的每一分钟,你都得高速运转起来——不停地招呼客人,不停地微笑,不停地收盘子擦台面,不停地找活干”。记者感慨:“现在许多企业管理流于形式,只管考勤,不管效率,工人出工不出力,却没人关心。在提高效率的治本之策尚不能立时奏效的情况下,麦当劳小时工制度以及招收兼职打工者的经验,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系。”

  洋快餐对品牌的经营同样令人耳目一新。手捧炸鸡桶的肯德基老爷子笑容可掬立于门前,楼窗玻璃、服务员服装甚至餐具、包装纸上都印有老爷子商标。终于,北京人对它有了深刻印象。无数顾客慕名而来,就是为了尝尝这“老头炸鸡”。记者在《说“麦当劳大M”》(1993年6月27日,《北京日报》2版)里如此总结:看到金黄色的大M就寻到了吃处,这就是“标志效应”。现在中国企业还没有非常成功的标志符号,声势还造得很不够。

  7b1dc22920f4fcb192b8a52b34a4588d.jpg

  “斗鸡”何必要胜负

  洋快餐纷至沓来,不出京城吃八方固然好,但看炸鸡、薯条风光无限,尤其是牢牢掳获了孩子们的心,大家胸中也五味杂陈。《儿童节·老头鸡·动画片》(1991年6月15日,《北京日报》5版)一文发问:堂堂北京,做沙拉也许比不过“老外”,可做出份便宜好吃的快餐鸡还不是小菜一盘吗?光看“变形金刚”,逢“六一”必吃炸鸡,恐怕不是一件小事。

  “美食大国,在自己的地界上,不能做不过洋快餐”,在当时成为一种普遍心态。打出“斗鸡”大旗的中式快餐接连登场。如上海“荣华鸡”宣称“肯德基开到哪里,荣华鸡就要开到哪里”,1992年“荣华鸡”北上进京,店址就选在“肯德基”东四分店的正对面。

  “两鸡相斗”,消费者得利。记者在《“斗鸡”何必要胜负》(1994年4月3日,《北京日报》8版)中写道:“斗鸡”,说穿了只是一种宣传策略。但通过现代化管理形成优质服务、低廉价格、清洁卫生、科学营养,中式快餐也可称雄。《麦当劳:一花招百花》(1995年1月8日,《北京日报》2版),则在分析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通过与麦当劳合作打出名声后指出:有人惊呼,中国人的钱全让外国人赚走了。但事实证明,不让投资者赚到利润,不仅他们不会再投资,还会把别的投资者吓跑。只有让别人挣钱,我们才有利可图,同时引进技术、管理、人才、信息。

  时间推移,人们开始习惯从在商言商而非民族情感角度看待快餐业的竞争。2001年12月7日,本报6版刊发《中式快餐不必与洋快餐干仗》,文章直言:中式快餐似乎特别看重跟洋快餐“叫板”,但应戒掉浮躁、冒进的“炒作”心态,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事。记者观察到,市面上“老家肉饼”、“永和豆浆”等中式快餐连锁店同样生意红火,走的都是洋快餐那套质量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之路。

  洋快餐开始本土化

  中餐在追赶洋快餐的标准,而随着中国市场重要性日益凸显,洋快餐也在倒追中国人的传统菜谱。2002年4月,肯德基开始卖米饭,在这款名为“寒稻香蘑饭”的快餐之前,肯德基已在中国内地市场推出了“榨菜肉丝汤”及“盐酥半翅”。2003年春节,北京地区麦当劳的员工统一穿上了鲜艳喜兴的唐装。这一年元宵前夕,肯德基推出“老北京鸡肉卷”。本报报道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这款夹进黄瓜条、京葱段和甜面酱的新品“偷师”自北京烤鸭,上市后获得了全聚德老总的大方指点,很快将肉卷中那根手指粗细的葱段改成了切得细细的葱丝。

  卖米饭、卖油条、卖粥,洋快餐全面“中为洋用”的不仅是口味和产品。数据显示,2003年,肯德基原料供应已由6年前只有鸡原料来自中国国内变成了本土化程度95%。而2007年,麦当劳在华的97%以上原材料已实现本土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90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