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红坊官方信息发布:2017年6月,淮海西路上的红坊将会暂时关闭。从2017年1月民生现代美术馆迁址开始,园区客户陆续搬离。现在红坊内城市雕塑中心、部分美术馆以及一些商店还在营业,想去留念或者“拔草”的亲们要赶早喽。
“红坊”这张城市名片承载了太多上海人的期待与回忆,所以大众对红坊的未来有着诸多关注和疑问。那么红坊到底为什么要关闭?红坊的命运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园区的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发展呢?据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红坊改建,园区的核心价值与已积淀的优秀文化资源会尽量保存并延续。
炉火中冶炼出的城雕之花
上海自1843年开埠,曾是远东的商贸、金融、文化中心,也曾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现在正在成为国际型大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建筑。如何更好地体现和延续历史建筑的价值,需要动态的思路与活化的保护。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上钢十厂,经历了产业发展的变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进入新的产业调整阶段,随着大型工业厂房向郊区搬迁,大量近现代工业建筑、产业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再利用就成为城市面临的现实问题。在“退二进三”的大环境下,“2.5产业”的思路运应而生。顾名思义,2.5产业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中间产业,往往利用工业用地发展,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兼备独特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红坊是2.5产业政策的重要实践者。
2004年由上海市政府在原上钢十厂立项建立重要文化功能项目:“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由此开启再生之路。经过10年的运营,红坊的A、B区(城雕中心所在地,原上钢厂冷轧车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定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名单上唯一一处工业遗产。
此后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正经历着以20%的年增长率,占全市GDP比重的12%,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园贡献较大。红坊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出租率长期保持在100%,包括以民生美术馆、艺博画廊、红桥画廊、视平线画廊、华氏画廊等在内的视觉艺术类机构;李奥贝纳、博报堂、水石国际、吉承等为代表的创意时尚设计类机构;以及沙宣美发学院、make up forever美妆学院、涂来涂去等在内的时尚艺术类培训类机构等,全园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园区曾先后获得“上海市创意产业示范集聚区”、“视觉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国家文物局工业遗产再利用示范单位”等荣誉奖项。
红坊有雕塑,红坊有艺术展,红坊有大草坪,红坊有音乐演出,红坊是打太极拳、遛娃、野餐、美拍的圣地……每个人心里的红坊大概都不一样:“开放的、公益的、国际的”是红坊对自己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红坊无愧为上海最具规模及影响力的公共文化艺术社区。被称为“上海城市名片”的红坊,全园每年累计举办展览活动超过60场,参与观众超过500万人次,接待过逾80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和考察团,受到超过200家中外媒体的专题报道,是媒体口中的“最佳口碑指数创意空间”。
再度涅槃 共创园区4.0
2014年4月,宝钢集团通过招拍挂形式将红坊项目所在地由工业用地变性为文化、商业、办公用地,补交地价款14.76亿元,同年6月,宝钢决定将该地挂牌出售。2014年11月,福建融侨集团以27.46亿元的价格竞得该地块,根据约定,交地日为2017年9月30日前。而红坊文化艺术社区经过10年多的运营,已经形成良好的公共艺术氛围和文化品牌价值,同时也是城市区域文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为了增加土地价值而硬性植入文化内容的开发行为,园区的核心价值与已积淀的优秀文化资源应尽量保存并延续。
此外,上海规土局在“2040上海空间畅想”中提出未来上海集约立体发展的“洋葱”模型,市中心将被打造成一个以商业、金融为核心的城区,同时,上海将建设成为一个全球创意产业中心。畅想中提出未来核心发展的商业区块应具备综合性的商业模式及混合的城市功能,而红坊未来将被建设为一个文化艺术结合商业、办公的综合社区,完全符合这一思路。
据悉,这一思路已得到融侨集团的认可,2015年6月,融侨集团总裁林宏修已与红坊运营商董事长郑培光签订了合作框架,并于同年年底合资成立运营管理公司共同推动项目的未来。如果说4.0产业时代是将全社会的资源互联起来,那么探索文化、商业与办公充分融合的未来红坊无疑是一个4.0产业园。
据郑培光介绍,红坊现有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此次将拆除4万平方米,新建12万平方米,即未来的项目将达12.5万平方米,建成后也是市中心地区最大文创载体,未来项目里将把城雕、艺术文化内容全部保留下来,并引入新的文化、商业、商务部分。目前,规划设计方案还未最后敲定,不过整个项目将于202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不远的将来,上海第一批规模较大、具有标杆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红坊,将在城市再生、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浪潮中再度涅槃重生,再度乘愿归来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