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商事业部到数字化经营中心:天虹商场打通全渠道

   2017-06-26 第三只眼看零售 赵向阳8450

2016年,天虹商场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首次将门店数字化与供应链变革、业态创新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升到公司战略层面。今年四月,天虹商场电商事业部更名为数字化经营中心。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它意味着,在经过数年的探索之后,天虹商场对于实体店的全渠道转型有了新的认知。

全渠道转型是困扰实体店至今的话题。有诸如银泰商业、苏宁云商等较早涉足且转型力度较大的零售企业已经被阿里控股或者持股,画起“新零售”的大饼;也有如沃尔玛、大润发这样财大气粗的零售商在烧了不少钱之后,继续大手笔投入,前景难估。

在这方面,天虹商场走的是一条务实之路,虽然没有上述企业那样成为焦点,但也从来没有掉队。它有点像非洲草原的“平头哥”蜜獾,不声不响,却死缠烂打,决不放弃。

“你可以不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但一定要跟紧大趋势”。天虹商场数字化经营中心总经理谭晓华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这或许跟天虹商场的特殊体制有关。虽然是国有控股,但股东之中有港资背景,加上又位于深圳这样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城市,它对于新技术、新趋势的敏感度要高于其他企业;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国有体制,做起事来有板有眼,战略能够得到坚定执行,使得它的全渠道转型能够一直向前推进。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在实体店全渠道转型过程中,诸如“O2O”、“新零售”等概念或许是阶段性产物,但“门店数字化”却是当前实体店需要重视的课题。在这方面,天虹商场算是想清楚了。

天虹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从PC端电商到借助微信

以轻资产模式切入

天虹商场的全渠道战略始于2013年。当时,实体店掀起了一股进军线上的热潮。这一年,步步高创办了自己的电商网站步步高商城;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打通线上与线下,加速推进O2O战略。

天虹商场最初的全渠道依托于PC的商业逻辑创建。天虹商场请某外资咨询公司打造了一套基于PC的全渠道业务流程,并且对信息系统、进销存系统、供应链系统都做了相应的改动。

以我们现在对全渠道的理解来看,基于PC的业务逻辑显然落伍了,无法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购物的需求。举例来说,消费者可能在下班途中看到某个广告便拿起手机下单购买,而这样的购物场景是无法在PC端的架构下实现的。

当然,这个弯路几乎所有的实体店电商都走过,也是当时技术条件不成熟和行业对全渠道认知不透彻导致,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局限。但随后,天虹意识到了基于PC端的全渠道是行不通的,于是开始与第三方合作构建基于移动端的全渠道系统。

“可惜的是,那时还是由于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环境都不够成熟,很多战略看上去行得通,但落地起来很难执行,最终也效果一般”。谭晓华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真正让天虹全渠道“找到感觉”还是与微信支付的合作。2013年9月13日,天虹商场联手微信支付打造的天虹应用平台正式上线。天虹全渠道平台通过微信实现个性化信息订阅、会员系统无缝对接,一对一互动等。该平台首先在天虹唯一的购物中心上线,并拓展至全国家所有门店。

资本市场亦对于天虹的全渠道尝试给予积极反馈。自与微信合作消息传出后,天虹商场的股票连续三日涨停。

天虹与微信的合作为实体店提供了样板:企业创建自己的官方微信号(属性为服务号),而服务号与微信支付关联,通过微信支付交易一次,消费者自动成为该企业微信订阅号的粉丝,一下子打通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联系。

另一方面,微信服务号可以实现比如商品展示、嵌入H5页面、移动支付等多种功能,搭建一个简易的全渠道应用场景是够用了。

现在几乎每个有一定规模的零售企业都有自己的公众号与微信支付相关联,可以通过公众号向消费者推送促销信息甚至优惠卡券等营销工具。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天虹应该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借助微信,天虹探索出了一条轻资产的全渠道之路(或者可以说是简易版的全渠道之路):基于微信支付和服务号的有限功能,将企业CRM系统与微信相关联,开发出与消费者互动的多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投入少,见效快。“借助微信平台,天虹的移动端电商有了盈利的迹象,这一点很不容易”。谭晓华表示。

开发自己的APP

为什么要做回重资产了?

在微信端的尝试顺风顺水的同时,2015年10月,天虹突然宣布要上线自己的APP,取名为虹领巾。经过两年发力,到目前为止虹领巾APP的用户达400万人,接近其微信服务号500万人的粉丝数量。

创建自己的APP,意味着天虹全渠道由此前的轻资产模式开始向重资产回归,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首先,得养一支运营团队,APP的产品升级、营销推广都要依靠这支团队;其次,还得养一帮薪水不菲的程序员,他们负责产品开发,日常维护;最后,服务器和带宽的投入也伴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而与日俱增。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不要为了一根香肠而养一头猪。此前业界也有很多讨论,企业到底要不要开发自己的APP,因为开发、维护和推广成本实在太高。

那么,天虹商场为什么还要重金投入开发自己的APP?

事实上,与微信有过深度合作的第三方开发者都会有深刻体会:首先是各种限制,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极简主义理念让人既爱又恨,为了不让用户受到“骚扰”,微信限制各种功能,让第三方开发者颇为掣肘;其次,微信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在最底层的“连接”层面,要深入到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企业的具体应用,还需要有一支了解各类行业属性的团队进行开发。

“我们可以在微信上让最普通的商品卖出奇迹,也可以通过微信让我们和我们的顾客变得更加亲密,更用微信开始尝试做社交电商、各种精准的营销互动……但是,微信首先为社交而生,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零售和社交之间,有强大的共生的空间,但也有各自独特的场景和诉求。特别在2年前,还没有小程序的时候,很多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和方式去优化和改善零售本质的方案无法完全通过微信来最好的实现,所以天虹开始想做一个零售行业深度O2O解决方案”。天虹负责人回忆app起源说。

虽然微信在今年又推出了小程序。有观点认为,小程序可以弥补微信订阅号上诸多限制问题,但小程序目前的应用依然在尝试中,目前很多零售企业尝试在上面做点状的业务链接,天虹也在尝试将购物、礼品卡、店内快捷服务等业务用小程序来实现。

“今天回看,其实做app更有价值的不在于在哪个前端呈现,是微信还是app,更有价值的是用数字化技术重构了运营的后台和中台,某种意义上说,虹领巾更像一个大后台,连接着app前端也连接着微信端,也许未来会连接更多优质的前端”笔者观察,上个月,天虹微信公众号确实也正式和虹领巾开始合体。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开发虹领巾的APP是天虹的数字化转型关键一步。因为门店要数字化转型,仅仅依靠诸如微信这样的第三方平台与客户建立起来的触点和沟通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唯有APP可以延展更多功能,搭建强大的中后台,构建真正的数字化经营能力。

数字化转型

改造系统易,改变观念难

天虹的数字化转型包含三个部分:商品的数字化、门店的数字化和供应链的数字化。“商品的数字化就是所有商品都’上线’,将商品线上线下的库存打通,目前天虹超市已经全部完成了商品的数字化。门店的数字化是指将门店所有的营运流程进行数字化管理。举例来说,现在顾客停车、买单、参加活动都可以通过app进行,以后门店人员都可以通过内部APP来打卡,消费者可以在APP上对门店服务进行打分,就像滴滴打车那样。而供应链的数字化我们刚开始尝试”,谭晓华表示。

从这个层面,天虹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超越了原来的全渠道概念,其核心理念是将相对低效的传统业务模式、运营流程、商业逻辑都进行数字化、互联网化改造。

因此,天虹的数字化转型表面上看,是各类商业模式和业务逻辑的重构和优化,但其本质上是经营思维、意识形态的转变。因此,实现转变的过程总会产生矛盾。“对于很多不想改变或者不相信数字化趋势的人来说,我们好像成了公司最讨厌的人了”,谭晓华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举例来说,推行虹领巾APP以来,这个数字化团队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业务落地的对内沟通,不厌其烦地培训门店运营部门使用虹领巾前后台,并接受新的业务流程。2016年,虹领巾迭代了26个版本,这意味着,门店人员也要跟着学习26个版本。

传统的业务部门也很难理解:实体店经营本来就困难重重,门店人员本身工作就很繁重,为什么还要去接受新的一套“规定动作”?

而数字化团队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自己团队加班加点开发的那么多好的功能,推出的各种营销工具和管理工具,就是有人不好好用呢?

相爱相杀,从不理解到真正的线下线下融合,过程一定是艰辛的,但殊途同归的是,不管线上与线下,最后的结果都是要以实体门店为中心的业务模式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

“顾客所享受的服务不区分线上线下,也就是商品和服务一定要线上线下要实现一体化。”天虹商场董事长高书林如此定义数字化转型战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845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