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7届年会“城市的生长与更新:请叫我运营商”的主题论坛探讨在一场高端对话中结束。
该环节中,多位行业大咖从专家、运营商、开发商等不同的视觉,探讨“城市的发展与房地产业的挑战”及城市由开发专项运营中各方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能。
主持嘉宾: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 刘洪玉
对话嘉宾: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顾云昌
柒壹资本集团创始合伙人、董事长 张春华
途家斯维登集团总裁 丁小亮
蓝润集团副总裁、蓝人地产集团总裁 杨晓初
协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曹志东
金地集团产业地产公司副总 严其发
嘉丰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汪浩
链家研究院院长 杨现领
刘洪玉:主要是4个问题,我总结出来这样一个逻辑:比如说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是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城市群、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这是大的发展的趋势。过去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城市,未来要向城市群的方向发展。从国际上的发展经验看,城市群里面的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合作,非常的重要。在城市群的范围里面内部均衡的发展,而且各自按照自己的定位去发展。
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快速交通的条件的提供非常重要。也围绕这些交通条件的提供,引申出来一系列的发展机会。
第一个问题,我想问问柒壹资本集团的董事长张春华先生,资本集团更多的是选择合作伙伴,我跟谁合作来做这件事情,把钱投给谁,在城市群发展交通导向的开发的大背景下,你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大家讨论的问题,从你的愿望出发,你会关注哪些?
张春华:中国城市化的4个阶段,就是从农民进程、小城市到大城市、逆城市化到城市圈,中国是非常特殊的国家,这4个阶段都是重叠的。很多的产业和金融,包括银行,逻辑和道理都是一样的。一切的行为都是独立的,越是经济发达的区域,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越是也活力的城市,它的经济也好,它的产业越发达,它的房地产开发业很好,包括城市更新和城市运营的机会也是最大的。所有的开发商都是希望在中国最优秀的城市群,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是其中最重要的。比如上海的开放带动了江苏和浙江。还有深圳和广州,是有很大的外向型的发展。
城市更新的话,我也带队了考察了3大城市群,城市更新的模式、方式、路径、逻辑都是不一样的。深圳城市更新有3类,上海和北京历史悠久,有很多历史建筑,它的城市更新是另外的模式。当然,城市更新,还有涉及到民生问题,原来的老旧住宅,加装天梯等,都是我们城市更新中存在的大量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做这些工作。
刘洪玉:城市化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发展的机会。刚才副会长也提到了城市更新的驱动力,一个是人口的持续聚集,另外还有一个是寻求发展及机会,得有相关产业的发展来支撑这个聚集。金地的严总和协信的曹总,都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在产城融合和产业地方的发展方面,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想请问嘉丰达资产管理公司的执行董事汪浩先生,您也是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去看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机会,因为你们公司的性质也体现了这点。我们原来说,开发商未来的角色门槛越来越负荷,开发商、资金的管理者等等角色,从您的资产管理去看这些事情,有没有给他们一些新的建议,或者是您所理解的运营商或者是产业发展方面,应该怎么去做?
汪浩:关于大会的题目,我也表达一个我的观点。最近行业两个大的并购案子,会发现现在发生的热点问题,并不是我们行业本身的事,也是行业以外,比如说宏观经济,比如说金融,这些去杠杆、强监管之下会影响到行业发生很多的变化。
做城市更新,一定不是房地产的事情,它也有一个大的背景。我希望把视野能够看得更大一点。比如说我们现在做城市更新,大的背景是什么呢?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在转型,你会发现战略性的新兴行业在发展,会带来很多的需求,也会发现我们的产业在不断升级,也会发现城市化进入到了后半程,这些宏观经济的转型,城镇化的近期,人口越来越快速向一线城市聚集,你会发现这个城市更新跟我们过去理解的完全不一样。甚至说可能跟美国和日本的情况也有所区别。
所以,我想表达的第二个观点,城市更新很多是把旧商业改造成现代服务业,把原来的写字楼改成公寓,或者是把商业改成写字楼,其实我想说的是,城市更新里面,我同意顾云昌秘书长的观点,产业的升级,其实是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产业升级,在城市更新里面起到主导的作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企业,往一线城市聚集呢?我们也投资了一个产业园,我们有一个数据中心,我曾经问过一些机构,他们选数据中心,选什么城市?就是北京、上海、深圳,那个城市的IT会非常的聚集,或者说金融、IT、互联网行业非常的发达。ITC为什么会布局到这几个一线城市?为什么短租在这几个城市?因为产业导入了这个城市,尤其是新兴产业带来大量的人口的聚集。
这是我们国家和其他城市完全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你会发现,在北京有4个中心,科技中心,上海原来是4个中心,最后加到6个,其中有一个是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中心。你会发现,整个中国在未来的“十三五”会转型,这些新兴行业在导入,这个载体在一线城市。那么,在一线城市里面,比如说,一线城市的写字楼的租金是10—15块,但是你发现,大量的科技企业和文创行业在一线城市,能承担的租金就是这样的,这个载体最重要的一点是产业园,产业园在哪里提供呢?就是过去的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量的开发区。所以在产业园的升级改造,产业的升级,应该是城市更新里面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三回答刘洪玉老师的问题,做产业,做城市更新的核心问题,其实是存量和资产。做存量和资产的话,解决好3个问题,很简单,第一个是你的资本运作,你如何运作轻资产的方式做重资产?如果你想做好的商业,能够给我们提供现代的服务业的商业,做好的研发和产业园,一定要持有,而且要有规模。所以资金的模式和轻资产的运营一定是关键。第二,这个行业里面两个核心的竞争力,你有多大的资产和多长的时间能够承载这个资产?你有什么招商的团队能够做好线上和线下?这是两个核心的竞争力。
刘洪玉:要形成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要有若干个运营商,而不是过去的开发模式,就是开发。原来北京的广场做的广告,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还是您的。当年的广告词的发明者,他现在也开始从一个开发商向一个运营商的方向转变。在座的各位嘉宾,我大概看了一下,蓝润集团的杨总在这里,蓝润也是从开发商的角色向一个运营商的方向转变,我想,您给大家分享一下,您在转型的过程当中,要克服的最大的困难和挑战都有哪些方面?您怎么看这个转型的趋势?
杨晓初:蓝润是来自四川成都的企业,我们现在从传统的做房地产转向运营商。我在这个角度谈我对今天主题的理解。
其实,城市的生长和更新,在中国,特别是1980年以后,住宅市场取消福利增长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成都来说,在20年前,只有几十平方公里,但是现在建成区有几百平方公里,但是又变成新城的概念,城市的生长都是顺势而为。
城市更新,成都拆了这么多的地方,最后留下真正有价值的,让这个城市成为有名片的东西,第一是到成都要看两个地方,首先是到宽窄巷子,这个地方是城市更新的典型代表,这个是由成都文旅集团做,做成了就是一张名片。第二个地方是成都春熙路,因为有高效的运营商,成都传统有很多的区,但是,那些地方已经消失了。运营商是在这个城市运营当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所有的改造,都已经销声匿迹了,我说这些的目的是说,在城市生长的过程追,我们一定要顺势而为,但是,在城市的运营过程中,更多在考验我们的运营商的经验的时候,这对城市的价值,做得好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那么,蓝润集团也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从过去传统的住宅,大家知道住宅资产的时候,就两样,要有钱,要有地。但是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都的外环已经拍到了1万多的时候,风险也很大。所以我们转到了运营商的脚色。我们通过运营和管理,能够为城市添光增彩。
刘洪玉:还有一个问题,刚才链家研究院的杨院长给大家介绍了租赁市场的前景,在座的嘉宾里面,有一位途家网的丁总,它是在互联网时代,在共享经济大背景下,丁总以独特的视觉切入了房地产房屋空间和服务的运营商和提供者,请丁总给大家介绍相关的情况。
丁小亮:途家网的诞生是在三亚,经过6年的发展,途家网一共有45万条非标住宿的房间,现在闲置的房当中,有45万套是在途家网上做短租的销售。从途家分拆出来专门做运营的公司,斯维登在全国的管理有将近3万套的房间,以及700多套的别墅,一共200多家门店,途家网目前已经是国内最大的非标住宿的平台,斯维登在短租市场当中的第一品牌。
针对共享住宿的行业,有3个观点:
第一,机会和挑战并存。机会就是说在这个市场当中,分享住宿,或者说长短租结合的市场当中,机会非常大。现在中国的空置房、毛坯等等接近5千万套,到今年年底为止,在中国互联网上可以销售的短租的房不到100万套。这100万套,一年的流水是80个亿。我们对照中国13000的星级酒店,2016年它的总的房间数大概是250万套,是民宿的3倍左右,但是星级酒店2016年的营业额超过了2千亿。这个当中,一个是房源的增量有巨大的空间。运营的能力和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市场的发展机会还很大。但是存在的租金每年都在上涨,运营的成本高,还有短租政策的合规性的问题,另外就是消费者对于短租品牌的认知,从民宿市场来讲,安全等等方面,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是一些挑战。从市场来讲,机会很大,但是挑战不少。
第二,城市的生长与更新,一个发达的城市是由无数个优秀的运营企业和政府企业来共同构建。比如说,上海和北京的高铁的最大区别就是运营的能力。15年以前,中国很多的房地产企业,全部都进入到酒店市场,几乎都开始自建自己的酒店品牌。15年过后,几乎没有成功的企业,大部分的房企自己经营的酒店品牌,几乎都是亏损的。几天前,大家看到一个很大的报道,一家房企卖了76个酒店,卖了另外一个房企,76个酒店花了多少钱呢?这是网上的数字,199亿人民币。我们倒除回来,每一个酒店才2.5亿人民币,我们打包卖的酒店,算下来一个酒店的平均的价格2.6亿。这个运营不是说有钱就能够做起来。中国人很浮躁,有钱就要任性,有钱就要制造卫星,好象有钱就能够做一切的事情。其实,术有专攻。如果一个地产商,只是一年做一个项目,没有长效机制,我并不认同它能够作为运营商。
第三,既然城市在更新,或者地产行业面临着一些新的压力,有大量的新的房源作为开发商的自持,合作才能共赢。只有把自己的房源拿出来,最初的时候,国有企业的地产公司,民营企业的地产公司,十年以前都把自己的高端酒店交给了国际品牌,对周边的增值是好几倍。自己做酒店的时候,运营的能力不是这么好,几乎亏损。某些的话,怎么两点多个亿就卖掉了?所以我认为,合作才能够在未来的运营当中,对于空置房,或者是长租,或者是短租,长租只有前10个城市有需求,但是短租需求,在前10个城市很难切入,但是在后10个城市都有很大的空间。开发商与运营商的结合,资金与品牌的结合,才能让这个市场能够更稳健、健康的发展,谢谢。
刘洪玉:合作才能共赢。因为刚才进的各种角色,它不是截然分开各自独立的,大家能够融合到一体,更好的协同。我觉得才能够做到这个行业的共赢。时间的关系,前面已经讲过的嘉宾,我就不想专门的提问了,按照我们过去论坛的模式,我也学一学他们的做法。
实际上,我们今天的主题叫城市的发展与房地产业面临的挑战,你叫我运营商,不是说不要开发商的角色,而是往这个方向推动。我自己也在思考一个问题,经常看一些数据的时候,发现房地产业在GDP当中的份额,在西方的发达经济国家当中都超过10%,大家认为这么重要了,统计局下的数据只有6.5%,这个差距这么大只是统计口径的问题吗?也是产业的结构和产业的形态,我们过分注重开发投资,而缺少运营、服务、管理和消费。
在座参加论坛的各位朋友和嘉宾,都希望能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找到非常带有指引性的、或者是启发性的思路和框架,最后的环节,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嘉宾,当然可能是已经发表的观点,再把它强调一下,您在这个话题下,给在座的各位及我们这个行业所提供的最主要的建议或者是思路。我们先请顾云昌会长。
顾云昌:房地产的概念是两个方面的房地产,一个是住宅房地产,一个叫产业地产。也就是说,不是住宅在地产的,都可以叫产业地产。我们过去讲房地产,国家调控的是住宅地产。今天城市的变化,不仅要是住人的房地产更好的发展,盖更多的房,特别是盖更好的房,房地产作为人住的载体,要更加多和更加好。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城市发展当中,必然有产业的更新,供给侧结构的调整,那一项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房地产,所以叫产业地产。今天我们站在新型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高度来看我们今天的房地产,我们活动的空间发展的内容更多了。
今天讲城市更新,如果像特色小镇或者是园区建设方面,城市更新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也和房地产密切相关。因为城市永远要更新,不可能说哪天停止了。所以住宅地产和产业地产在城市当中的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那怎么发展?
第一,围绕人的居住,为了房地产人的载体更好的生活来发展,以人为本。
第二,为了城市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必须围绕产业地产来进行。
最后,产业和人都需要更好的服务。所以房地产开发商在新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是城市当中的再开发开发商、运营商和服务商。
张春华:刚才顾云昌会长提到的城市开发的主体,更多的是载体,是一个平台,是一个空间,是一个入口,所以,另外一个是产业的角度。所以我觉得城市是空间,房地产是空间,产业是力。所以城市和产业,空间和内容,我们从这样的角度定位的话,房地产的发展是相互嫁接,偶然发生的,它有了内容和精神以及灵魂还有人文,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
丁小亮:因为我是来自共享住宿行业的,过去的五六年当中,和所有的开发商都有非常好的合作。共享住宿行业的前景广阔,多方合作才能够共赢。
杨晓初:假如这个产业不是一张白纸,所有的开发商都在一个老师布置的作业下,城市的生长,有的人做作业,有的人很高分,有的人不几个,这个可以通过老师的努力来开发的,但是城市的运营,同样是一张白纸,我们希望在上面画最好的画,就需要有艺术天分的,还要加上努力。如果我们仅仅在这上面画一副画,那我们就是江铃,大家可能比普通的做一个作业容易,但是,如果我们要把画变成一个优秀的运营商,由一张50块钱的宣传画,变成5千块的艺术画?真正要作一个城市的运营商,需要天分和努力,再加上最后的时机。所以做运营这块,和大家一起努力来做好。
曹志东:我补充一个观点,要做好城市的运营商,要史无前例的关注人。我们做运营商,人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史无前例的重视你的直接客户和终端用户。很多住宅为什么做全装修?直接面对我们的客户。所以,我们所有的出发点,所有的作为,所有的设计,所有的效益的提升,所有的增值价值的增加,都要为这个来最终筹划。
如何为这些客户和用户来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我作为运营的人,也很重要。所以,史无前例的要关注我们公司的人的能力。大家都知道,现在出问题的很多公司,表面上是这个那个,可能是大的交易和大的问题,实际上背后是人的问题。所以我们大量的需要关注人,关注我们自己的人和自己的人的能力,这样的话,有优秀的人去服务于有需求的人,才能真正才能运营商。
严其发:今天的大会主题,我有几个小的观点与大家再交流一下。
今天很多人也提到了城市的更新,城市更新,我相信目前国内深圳是走得比较前的。我也想请大家注意的是,我们也统计和分析过,深圳市在以往所批出来的立项,或者是开发,已经是政府批准做的更新项目,有60%—70%是工改工,但是,政府是否允许做,这是很大的问题。那工改工代表的是什么呢?代表的是产业的项目。无论是拆除重建,还是综合整治,还是只是改变功能?只要是工改工,就是产业的导入的问题。拿深圳来讲,我们可以预计到未来3—5年,已经走审批的过程,或者是准备要改的项目,从整个市场的结构性的工业来讲,它很大的可能是供过于求。对于产业的导入的话,关键其实就是你的招商和运营。
所以,对于我们做产业地产的人来说,招商跟运营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哪些运营商,谁能够把最优质的企业聚合在一起,跟你走,那你基本上在这个市场上走得相对更好。但是,对于前面的顾主任提到的,产业地产在之前受到的关注很低,这几年,它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我真正做住宅的时间,我没有做住宅,我一直是做产业这块的,以前是很寂寞的,以前没有人做。但是现在的话,受到了市场的关注越来越多。这个也是一个好的事情,但是,这种发展,我们也希望是一种例行的繁荣,这是我想补充说的。
汪浩:说城市更新之前,我想先说住宅。住宅行业到2016年是13.7亿,这已经是最大的了,住宅行业变成了基础的行业,体量非常大,但是增长速度是10%、9%,所以会有横向的并购和转型。一般来说,从投资角度来说,最近的三家企业去收购和合并你会发现,3个公司的股票全在涨。为什么呢?是万达被低估了吗?大家把资产包拆开了,专注的做自己的专业,投资人发现这个价值被放大了。所以,房地产已经进入到了传统的住宅行业、酒店、商业,非常成熟的金融。它的价值其实是被低估,横向的价值的发现,是一个趋势。
反过来,城市更新,是没有天花板的行业,这个行业的存量是非常的大。所以我非常含好城市更新的比例。而且城市更新里面,无论是做公寓,还是做联合办公,还是做商业,还是做产业地产,都非常有前途,这个本身是没有天花板的一个细分的市场。那么在这里面,我们非常看中的是产业地产。因为大家会发现,我们的房地产行业在过去半年多,并购的量非常大,并购的数量和金额更大了,你会发现,排名前几个的并购是IT、互联网金融、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等。说明了什么?说明被收购的行业,未来可能就是战略性的新兴行业,这些行业会有很大的发展,会有新的对产业地产有非常大的需求。
所以在城市更新几个模块里面,我们更看好产业地产的板块。一个城市的更新,首先是产业和人的更新。产业和人的更新到位以后,对居住和商业配套的升级服务,自然而然会提升起来。
杨现领:其实,改变一个行业的认知是非常长的过程。你让扩法上改变也很困难。所以我想说一句话,认知框架是一切,你用开发的态度来做运营,肯定是没戏的。反过来讲,你打着运营的青蒿也是没戏的。开发和运营是两个平行,所以,津亭讨论这么长的时间,也没听出结论,只是听出了一个框架。我们走不出这个宿命,这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还是踏踏实实的认清现实。
刘洪玉:我觉得最后是最重要,不是他所从事的工作和他本人的观点。运营和开发是两个框架,两个思路,两个生意的模式或者是逻辑。大家现在在寻找一些解决的方案,可能非常的困难,因为是用开发的逻辑先切入的,所以有的时候政府也需要调整。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大家做事情,不光是你做的事情变了,你的逻辑,你的思维的框架,你的商业模式,也要跟着工作内容的变化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