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Kors要收购Jimmy Choo的传言终于尘埃落定。
7 月 25 日,Michael Kors宣布将以8.96亿英镑(约12亿美元)现金收购高端鞋履品牌Jimmy Choo。按照交易条款,Jimmy Choo每股收购价为3美元,溢价达到36.5%。这一估值是Jimmy Choo 2016财年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17.5倍。
收购消息公布后,Jimmy Choo 的股价上涨了 17%,而 Michael Kors 则小幅上升 2.8%。
Michael Kors 的困境的确已经到了不得不求变的时刻。
2011 年上市后,其股价在 2014 年达到顶峰,随后就一路下滑,从每股 100 美元降至收购前的 34.91 美元。截止 2017 年 4 月 1 日的第四季度,Michael Kors 净损失达到 2680 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它还有 1.77 亿美元的净营收。
今年 5 月,该品牌主席兼 CEO John D. Idol 刚刚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关闭 100 至 125 家门店。他把 2018 财年称为过渡年——“我们必须要在这一年建立新的基准线,才可能重新回到长期增长的轨道上”。
人们在谈论 Michael Kors 的大起大落时,总绕不过两点:美国百货公司的兴起和衰落,以及频繁折扣对品牌价值的冲击。
成立于 1986 年的 Michael Kors 最初成名于电视模特真人秀“Project Runway” 和美剧《欲望都市》。借着 2011 - 2014 年间的“轻奢热潮”,它靠激进的渠道策略迅速扩张;巅峰时期,其零售网点数量从 2013 年初的 2913 家增至 2015 年 7 月的 4133 家,其中大多分布在百货公司或奥特莱斯。
然而 Michael Kors 所面临的挑战不单只是渠道问题。更严重的是——消费者变了。
成立 36 年来,Michael Kors 的产品结构始终以手袋为主,但曾经被看好的包袋市场从 2013 年起已经放缓。根据巴克莱银行的数据,2012 至 2015 年,美国高端皮具及配饰市场每年增速从 16%、11%、8% 降至 3%。
人们对所谓的“轻奢”也不那么买帐了。经济下滑时期,消费者开始向市场的两端倾斜——在大众市场,Zara、H&M 等快时尚品牌保持着双位数增长;而在高端奢侈品领域,Gucci、Dior 等品牌纷纷从年初开始高调谈论“行业复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轻奢品牌开始试图丰富产品线,并向高端市场靠拢。能够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的最快方式之一,就是收购。
近期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 Coach。从 2015 年初起,Coach 就在收购活动上表现得十分活跃。当时它以 5.74 亿美元收购了女鞋品牌 Stuart Weitzman,进入高端鞋履市场,并且获得了不错的回报——在今年初发布的 2017 年 Q2 财报中,该品牌净销售额达到 1.18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 26%。随后,Coach 还对英国奢侈品公司 Burberry 发出了收购邀约,并传出有意向买进纽约品牌 Diane von Furstenberg 和 Rebecca Minkoff。
Coach CEO Victor Luis 在去年底接受 BoF 采访时表示,要将 Coach Inc. 扩展为一个多品牌的现代奢侈品集团。
2 个月前,它又以 24 亿美元现金收购了竞争对手、同为轻奢品牌的 Kate Spade。当时 Michael Kors 也参与了竞购,但最终落败。这笔交易的主要目的也是丰富产品线——2016 年,Coach 的女装手袋等皮具配饰产品净销售额达 31 亿美元,而其它女装产品(即鞋履与时装)则仅为 3.07 亿美元。相比之下,Kate Spade “服装、珠宝等产品”销售额(还包括规模较小的男装业务)达到 3.5 亿美元,此外还有文具、餐具等家居产品线。
从目前看来,Coach 的转型策略还算有效。尽管其 2016 财年前三季度销售额下降了 4%,但利润增长了8.6%,达到 1.222 亿美元,每股收益 43 美分,高于去年的 40 美分。
而对 Michael Kors 来说,收购 Jimmy Choo 也有类似的作用——扩张其鞋履品类,同时新增一个更高端的品牌。Michael Kors 目前只有不到 11% 的营收来自鞋履,而这个品类在 Jimmy Choo 的占比是 75%。两者的设计风格也有类似之处,都强调成熟、贵气以及都市感。
迄今有 21 年历史的 Jimmy Choo 已经四易其手。2001 年创始人离开后,它被私募股权机构 Phoenix Equity Partners 以 1800 万英镑收购,随后在 2004、2007 和2011 年先后以 1 亿、1.85 亿和 5 亿英镑被 Lion Capital、TowerBrook Capital 和 JAB 收购。
不过这个品牌仍然(希望)保持着当年《欲望都市》中渲染的那种高端气派——一只鱼嘴凉鞋标价 425 美元,而一双镶满水钻的高跟鞋则要花 3000 美元才能买到。
此外,它在此次收购前已经将目光转向新市场,比如 2011 年推出的旅行箱系列,以及近年推出的太阳镜和香水等新产品线。
2016 年,Jimmy Choo 的营收表现也还不错。得益于亚洲市场和男装产品的贡献,其年营收达到 3.64 亿英镑,同比增长了 14.5%。2016 年下半年至今,其股价翻了 2 倍多。
按照此次收购声明中的说法,Jimmy Choo 将”保持管理团队的独立性“,继续由现任 CEO Pierre Denis 和创意总监 Sandra Choi 运营,同时也将“继续扩展不同品类的时尚产品”。而 Michael Kors 将把重点放在为该品牌拓展渠道上,这包括线下零售网点以及电商。
不过,并不是所有分析师都对收购持肯定态度。
5 月中旬,就有一些分析师提出质疑,认为 Michael Kors 需要思考“与回购股票比起来, 收购其它品牌是否是更有效的方式”。当时 Michael Kors 的市值为 58 亿美元,仅为其营收的 1.3 倍;而 Jimmy Choo 的市值为 12 亿美元,是销售额的 2.5 倍。
而法国巴黎银行(Exane BNP Paribas)董事总监 Luca Solca 则在一份声明中表示:“Micheal Kors 走了 Coach 的老路:饮鸩止渴(on steroids)。”
他的潜台词是:现金收购虽然能带来短期的股价提升和销售刺激,但也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尤其是在品牌业绩不振、内部经历大幅调整的阶段,骤减的现金流、新增的渠道和债务成本、并购带来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等,都可能造成问题。
更何况,并没有先例证明从轻奢向奢侈品的转型是可行的。2009 年,Coach 当时的创意总监 Reed Krakoff 曾推出过一个同名高端奢侈品牌。它虽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但比预期成本高出很多,最终因长期未能盈利于 2015 年停止了经营。
无论如何,Jimmy Choo 原本的所有人 JAB 都不打算再趟时尚这趟“浑水”了。2007 年,全球奢侈品市场的增长率还维持在 6.5% 时,它声势浩大地进军时尚业,甚至为 Jimmy Choo、Bally 以及 Belstaff 三个奢侈品牌成立了的一个新部门 Labelux。
现在,虽然有咨询机构预测奢侈品行业的平均增速将恢复到 7%,但 JAB 仍然计划卖掉所有时尚资产,只留下 Coty 这个香水业务,转而将目光投向咖啡和有机食品。自 2012 年起,它先后收购了 Peet’s Coffee & Tea、Caribou Coffee 以及 Keurig Green Mountain 等一系列美国咖啡品牌,并且在今年 4 月以 75 亿美元买下了美国咖啡三明治连锁店 Panera。
“在大起大落后,将现金流导入另一个品牌,可以使得股东们获得更高的剩余权益。巧的是,美国轻奢品牌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鞋履。对于 Jimmy Choo 的所有者 JAB 来说,这算是走了好运。” Luca Solca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