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先有更多的实体书店,还是消费者先有良好的阅读素质,我想还是前者应当在先。
这段时间,我经常到市区的几家“书咖”去看书、买书。除了主观上感觉各“书咖”的客流量较以往有提升,还明显发现它们越来越“不像书店”了。
原因有二:一,餐饮内容多了,在此小聚的人不少;二,来买书的孩子常玩闹,产生一定噪声。一些消费者既觉得“有些吵”,但有时也乐享其中。对于这种消费环境,人们并不完全反感。
如今喜欢读纸质书、逛书店的人又多了。曾有调查显示,在所有图书载体中,51.9%的网民表示更偏爱纸质书。很久不进书店,猛然走进“书咖”,有些意外在所难免。
说实在的,经营者选择“餐饮+图书”的模式,比单纯搞餐饮或开书店,盈利渠道更广。尤其是在传统餐饮竞争激烈、实体书店发展较缓的市场前提下,和公众对线下阅读质量高要求的消费心理面前,“书咖”的产生可谓必然。
不过,这到底是以实体书店为噱头搞餐饮,还是以餐饮内容为卖点开书店呢?我个人认为,无须非断个所以然出来。
衡量城市文化氛围的前景,实体书店是指标之一。在现实中,实体书店的数量比质量更重要。再具体到数量上,私营实体书店所占比例自然要比公立图书馆高一些——尽管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公立图书馆、社区图书室的“全覆盖”是趋势。不过,在此过程中,私营实体书店仍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扮演过渡者的角色。
那么,私营实体书店在经营过程中,应以哪种形式维持、发展下去,这就势必不能局限在传统之中。坦率地讲,这本身还是一个商业问题:卖书不能赚钱,就必须另想办法。哪些方式更能盈利,是经营者考虑的首要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餐饮+图书”等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或许将在实体书店里玩游戏、开会、观展等。或者,其他行业的老板,也将实体书经营纳入自己的产业中。若此得以实现,难道不能说是实体书店的突破吗?
2016年,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创新实体书店经营发展模式”是推动实体书店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要“实现实体书店由传统模式向新兴业态的转变”。可见,鼓励实体书店创新经营,政府亦在力促。
在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行业融合发展已是常态,旧有观念乃至“精神洁癖”遭受冲击不可避免。退一步说,是先有更多的实体书店,还是消费者先有良好的阅读素质,我想还是前者应当在先,毕竟商业化远非“庸俗化”。因此,让实体书店好好活下去,或许更重要、更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