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餐饮成线下商业强心针 生鲜电商龙头或不超3家

   2017-09-18 经济观察报4070

  近十年,我都专注在创新创业企业的早期投资上。

  2015年双创热潮最汹涌的时候,我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办公,眼看着一条图书街变成了热闹的景点。但到了2016年,“资本寒潮”的影响让这条大街明显冷清了许多,一些“创业咖啡馆”变成了热闹的餐厅,人流量也没有那么大了。但整个创业街氛围似乎变化不太大,主流的孵化器和天使投资机构仍然会与创业者在大街相遇相聚,只是创业者或投资人如今已经冷静了许多,遇到特别不靠谱的人或事概率大大下降。

  其实对于团队缺乏亮点、想法并不成熟的创业者而言,创业大街的存在并未降低创业的门槛,虽然他们可以来这与人交流,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依然困难重重,这跟之前也类似。这说明,不管是创业大街还是创业热潮,都是短暂的现象,只有有价值的企业,有门槛的生意,有想法的人最终才会胜出。

  过去我所募资管理的基金基本都是天使或VC基金,所投资的大部分企业也是处于初创或成长阶段。投资此类企业对于投资人的要求非常高,除了需要有所投行业的相关知识、企业发展的基本预判和投后资源的大量对接外,还需要对创始团队进行识人用人的判断并帮助其快速成长,同时对于资本市场运作等企业短板以及对于基金退出等特别重要的关键点需更加关注。

  其实这些跟我们的运作理念非常契合。通江投资集团是一家专注于金融创新与产业投资的大型产业链综合集团。以金融创新加产业投资双轮驱动为主要投资理念,主要关注大消费、TMT、汽车后市场、教育等领域。此外,我们还看好有较高技术壁垒的科技领域以及消费升级,比如高端消费品,餐饮等。

  餐饮业:线下商业的强心针

  近几年,受到电商的影响,线下零售行业普遍一片狼藉,哀嚎不断。在这种背景下,持续保持10%以上增长率的餐饮业,成为了跨界创业者和资本市场尤为看中的线下商业形态,前段时间广州餐饮的IPO给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

  餐饮业是我们的关注领域之一。但是,餐饮行业尤其是相对传统的创业项目确实不太容易融资,主要是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行业门槛不高,竞争充分激烈,独特性不足;品牌难以创立,或需要较长时间树立;产业链很长,关键节点诸多,强调运营能力;规范性较难,不管是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还是财务的规范性都需要下功夫;上市或并购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于资本退出有一定的考验。

  但我们还是对该行业保持敏感,比较希望看到三类项目:创新的商业模式,给大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或给行业带来成本的缩减;细分品类的爆款可能性,同时解决产品一致性和规范性问题;有一定品牌和规模的企业,同时有一定的创新活力。

  比如2016年下半年我接触到食云集,当时该项目在南京已经有2家门店,主打互联网餐饮的中央厨房,其商业模式符合餐饮业消费升级的趋势;团队也非常优秀,之前做过中国第一批外卖平台零号线,有丰富的行业背景和足够的拼劲。最终,我们在2017年初完成该项目的投资,并为其积极对接场地等资源。

  现在,食云集已经在上海开了多家新店,在原有店面的基础上有了许多改造和升级,另有3-5家新店计划今年下半年开业。在资本市场也受到很多追捧,新一轮的融资也在落实中,我相信有价值的企业最终一定会胜出。

  目前有两个现象支撑餐饮业的发展潜力,一是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餐厅饭店就餐,二是商场里餐饮业比例越来越高,有的甚至达到了九成,这为连锁餐饮品牌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场机遇。而投资机构对待餐饮行业的关注点更倾向年轻化,场景化,品牌化,健康化,标准化。

  很多机构包括以前不看中后期的基金也加入到pre-IPO大军,2016年与6、7年前的“全民PE”如出一辙,市场的追捧势必导致了项目的估值增高、标的质量参差不齐等市场的畸形反应。当然,价格增高终会影响退出的收益,合不合算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江资本去年也看了一些pre-IPO的项目,但我们严格执行风控标准筛选,作为通江资本创投领域主要负责人,我并不会太盲目追崇目前的创业风口及其他机构的意见,关键是考察项目本身质的,比如行业增长,市场规模,团队管理能力等,当然价格也是重要的标准之一。

  生鲜电商:洗牌后龙头或不超过三家

  和餐饮解决“食”的问题一样,生鲜电商也属于这一板块。

  我曾经投资了食行生鲜,该企业短短三年多已完成4轮融资,融资总额近4亿,奔跑在成为独角兽的路上。投资理念很简单——生鲜电商是一个千亿的市场,足以容纳多家上市公司及独角兽企业,又有足够的行业门槛和想象空间,那么在诸多的创业企业中,我首选了这家商业模式清晰,定位准确,执行有力又团队完整的企业。当然,投后也遇到了很多挑战,我们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帮其对接人力、政府关系、融资等多方面的渠道,并在关键节点上共谋思路,迭代发展。目前企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成为细分行业龙头,接下来在资本运作、战略投资等方面我还会一如既往支持企业发展。

  生鲜电商正在洗牌期,目前已经完成了80%的洗牌,大到互联网巨头的尝试,小到数以百计的创业企业,均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未来预计每个细分行业也就一到两家会稳定生存,最终的龙头企业或市场巨头在充分竞争和整合后或将不超过三家。

  目前的行业洗牌对于良性发展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淘汰到那些包装出来的商业模式,挤掉互联网+的估值泡沫,留下真正对行业有贡献、对人们生活有提升的好企业。当然,生鲜电商的门槛很高,对于资产和资金及运营均有较大的依赖,是长跑不是短跑。

  我看好生鲜电商的主要原因是,首先生鲜的总体市场规模超万亿,其中电商的渗透率不超过1%,因此有巨大的未开采空间;电商是绝大多数消费品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天猫和京东的发展证明了这个结论,生鲜电商几乎是唯一的未普及化领域,也是电商最后的创业机会;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越来越大,配套完善度相对滞后,人们的时间更加宝贵,在此前提下,更有效率的商业模式将符合大众的需求;消费升级的到来,互联网人群的成熟,冷链物流等领域的优化,为生鲜电商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然而,生鲜电商目前也面临一定的困境。首先是配送之痛:生鲜电商与速度的矛盾:是否能做到定时定点,这主要考验企业物流管理及自建成本的能力;其次是运营之痛:供应链是否优质且稳定,采购量的动态调整,SKU的管理和优化,食品安全的保证,各层级员工的管理等;最后是信任之痛:教育用户的线上购买习惯需要时间成本,培养信任感需要很好的用户体验,产品标准化及持续安全新鲜均需要长期的坚持。

  目前,解决方案并没有太多的捷径,相信就算是BAT等巨头做此事也同样需要迈过这些坑,因此只能交给经验和试错去得到更好的答案,当然,这也是此行业的门槛,一旦跨过就会有比较稳定且值得想象的空间。

  那么,什么样的生鲜电商企业能够成为前三家呢?首先,这个企业要有清晰的定位和优质的商业模式:刚需高频仍然是生鲜电商率先爆发的落地点,商业模式往往决定了何种企业在高竞争低毛利的情况下胜出。

  其次,要有较强的运营能力:生鲜电商产业链太长,关键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客户的体验甚至企业的存亡,因此,全产业链把控运营能力尤其重要。此外,还需要完整互补的团队配合:生鲜电商对团队的要求非常高,既是要统筹全局,未雨绸缪,战略先行,又需要落地执行,吃苦耐劳。最后,企业也必须要有突出的融资能力。众所周知,生鲜电商对于资金的要求比较大,良好的客户体验和便利的商业模式需要硬件的支撑,因此资金的保证必不可少。

  (口述者为通江资本董事总经理,经济观察报记者郑淯心整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40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