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直深陷融资难问题的房企们看似“松了口气”。11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融资总额创下年内月度新高,这是自6月峰值以来的大幅突破。但业内人士表示,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越来越多房企寻求转让项目公司股权的方式获得资金。企业需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但同时也要注意平衡“债与股”的财务杠杆,量力而行。
房企融资额度创年内新高
据各上市公司公告、同策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11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完成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共计1246.18亿元,环比10月的531.43亿元增加了134.50%,绝对值比6月份的融资峰值增加132.52亿元,成为本年度目前为止月度融资新高。
然而,从这些典型房企11月的具体融资情况来看,融资额的大幅提升主要是受到11月股权融资环比超60%的影响,而传统融资渠道继续保持收紧,融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境内外融资环境均不宽松。因此,房企资金压力问题并没有缓解迹象,房地产融资能力之战还将持续。
从11月融资成本来看,仅一笔发行利率低于5%,融资成本最高的一笔年利率为7.5%,其余基本维持在5%~6%之间。比如,万科A根据44亿美元中期票据计划,发行于2027年到期的10亿美元中期票据,发行利率为3.98%。远洋集团11月完成发行10亿元为期五年的公司债券,面利率为5.29%。招商蛇口发行的公司债券,基础发行规模为5亿元,品种一期限为5年,品种二期限为3年,利率分别为5.40%和5.20%。保利地产发行融资金额为25亿的2017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永续中票),每5年重置一次票面利率,第6个计息年度起,票面利率调整为当期基准利率加初始利差加300个基点。阳光城为境外全资子公司提供担保并通过发行人完成在境外发行总额2.5亿美元期限为3年的债券,年利率为7.50%。
房企需平衡“债与股”杠杆
从融资渠道来看,40家典型房企债权融资额占融资总量的37.21%;股权融资占总融资金额比重为62.79%,环比10月股权融资所占总融资额百分比(2.30%)增加超60个百分点。
过去多年,房地产行业融资始终以债权融资为主,尽管有信托、私募这种形式,但它们往往沦为通道,“明股实债”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今,股权融资的盛行或多或少反映出房企资金压力下被迫转变融资方式的“无奈”。随着融资渠道继续保持收紧,未来这种融资方式也将进一步蔓延。不过,股权和债权本身并不是冲突的融资途径,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企业两者都会运用起来,平衡财务杠杆,使企业资本结构优化。
具体来看,11月的股权融资中,海外配股共计10家企业通过股票期权计划发行股票,共融资3.07亿港元;境内股权融资由5家房企、共7笔股权转让完成。其中,恒大地产第三轮投资者增资600亿元成11月最大亮点。对恒大来说,得益于三轮增资,恒大地产的净负债率将大幅降低,股东结构进一步优化,资金成本和财务费用将持续下降,与入股的企业展开深度合作,也将带来更多机遇,实现共赢。因此,这样形式的股权融资,不单单只是解决资金问题的盲目搭伙,更是寻求企业战略合作关系的规模扩张,不失为房企融资方式转变的一种正面信号,其他房企也值得借鉴。
同策研究院总监张宏伟认为,总体来看,房企融资能力之战还将持续,房地产企业也将在激烈竞争下重新洗牌。从融资方式上看,在债权融资额度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越来越多房企寻求转让项目公司股权的方式获得资金。近几月以来的数据显示,出让项目权益的方式进行境内股权融资逐渐成为房企融资的常用方式之一。
不过业内人士也提醒,对房企来说,短期内为了减小融资困难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企业需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同时也要注意平衡“债与股”的财务杠杆,量力而行,对待投资人伸出的“橄榄枝”擦亮眼睛,严控融资风险。
(注:债权融资:其他债权融资、海外银团贷款、中期票据、境内银行贷款、公司债、信托贷款、委托贷款。股权融资:境内股权融资、海外配股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