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业结构升级 引发“品牌高端之争”

   2007-06-04 8680

       关于国内服装品牌与国际服装品牌的差距,有两个鲜明的对比:“国际知名大品牌是塔尖,而国内知名品牌是塔身,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产品品牌就是塔座。国外品牌大都从品牌发展的最高端也就是塔尖做起,而国内品牌则是从塔底做起,到一定量然后再进行品牌提升。在这个漫长的升级过程中,也增加了风险系数。 

  消费结构的提升带动了商业结构的升级。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北京地区奢侈品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很惊人。北京也正从一个单核城市向多核城市发展,即由单一的政治中心逐渐发展为政治和经济兼顾的多功能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消费结构不断提升,商业结构也随之“水涨船高”。 

                             

  “后奥运”商业空壳成隐患

  在商业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很多专家表示,应该注意到北京市的低端消费群体大量存在,商业结构升级应该避免出现“虚高”现象。

  专家认为北京市的商业结构调整应该考虑到收益分配结构和人口结构。北京市低收入者不仅仍然客观存在,而且流动人口也占据了城市人口的一定比例,同时,北京市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也凸显出北京人收入层次复杂。商业结构的调整应该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要与国情、市情相符合。目前北京大量的高档百货、奢侈品经济服务只适应一定的高收入阶层,而这些业态的发展不能盲目超前。

  有商务部官员表示,高档消费领域可以不急于拓展,应该适当限制高档百货发展,促进低端消费结构得到发展,商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应该更关注民生。低收入、低消费人群尚在北京普遍存在,所以商业结构调整应该与之相适应,不能一味强调“高端”和“升级”。同时,还要警惕“后奥运”危机,北京市商业结构不仅仅要着眼“前奥运”商业、抓好“奥运”商业,更要着眼于“后奥运”商业,使北京商业不会出现“后奥运”商业的“结构性空壳”。 

  品牌量少竞争难“错位”

  从目前看,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国贸地区已被公认为奢侈品中心,路易威登、阿玛尼、古奇、迪奥等国际一线品牌都落户在此。随着CBD的开发升级,如今该地区已成为北京商业最热的焦点。

  不久前,台湾最大的百货店新光三越在大望路附近开业,甚至造成道路的堵塞。另外,新世界商城、万达商业广场、美罗城、LG大厦购物中心、银泰中心、国贸3期等多个商业项目,也陆续开进CBD及其辐射区域。众多一站式定位的百货业态的涌入,饱和是可以预见的。

  虽然目前的商业面积与CBD区域250万平方米的商业、服务、文化及娱乐设施规划还有着不小的差距,但业内关于“CBD的商业存在过量”、“CBD商业结构过于单一”的质疑之声仍然一浪高过一浪。商业面积过量、同质化竞争严峻、高端百货招商目标一致等商业隐患陆续浮出水面。

  虽然新的大型商业设施在开业之初,都在运用自身资源希望能与周边商场做到错位经营。但记者在走访中却发现,各百货店的品牌重复度很高,且大多以国际品牌为主,可以说目前国内符合该商业项目定位的品牌资源,其数量大大限制了错位经营思路的落实。 
 
  这些新型零售商业项目的招商负责人均表示,虽然国内品牌数量繁多,但从发展现状来看,很难有太多本土品牌,能从产品本身以及品牌知名度上,与商业的定位相一致。这种局限也直接影响商业的招商。

  世贸天阶的一位负责人在回答某品牌进驻问题时,说到:“我们的定位是北京高档消费的新场所,很多知名品牌都已经考虑进入,而这些品牌在选择的过程中,总要考虑到我的左邻是谁,右舍是谁,因此,在品牌知名度上总不能差得太远,一旦标准放松,很容易引起其他品牌的不满,影响整体招商。”

  物以类聚,严格按照自我定位来选择品牌,是现代商业必须要遵守的原则,但现在的问题是,能聚集在一起的品牌是有限的,争夺这些品牌的商业项目却不断开发建成。品牌的不足让错位竞争“错”不开身。

  比如北京SOGO开了新馆,但是它的经营增长却远低于其面积增长,新馆的品牌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

  本土品牌“内功”需加强

  在商业升级战中,给了更多国外高端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记者日前在北京燕莎商城、金源时代以及赛特等商场对男士内衣市场进行了一番调查,各式各样来自国外的品牌,如ATHENA法国、CACHAREL意大利、SCHIESSER德国、HUGOBOSS德国、PUNTOBLANCO西班牙、JOCKEY美国等品牌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商业空间,同时,这些国际内衣品牌也支撑着高档商场的内衣销售量。一位柜台小姐告诉记者,她在燕莎友谊已经做了三年了,从她进来时就看到一直是国外品牌一统天下,最近据说又有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内衣品牌要进来。

  纵观国内本土品牌,大部分都挤在中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除国内少数品牌外,大份额都被国外知名品牌占领。品牌倾斜化严重,并出现部分市场空缺。在中低端市场,许多品牌的终端经营举步维艰,生存都已成问题,由此不得不举起价格战的“砍刀”。

  有专家比喻,在高端市场,本土品牌就像是“兔子”,国外名牌就像是“骆驼”。“兔子”在“骆驼”这个庞然大物面前,该如何突围?是继续跟在“骆驼”的后面,捡吃“骆驼”留下的残羹,还是发挥自己的优势,跳到“骆驼”的前面呢?

  对于本土高端品牌的缺席,有商家抱怨:不是我不想经营,而是国产高端品牌太少。同时在推广形式和速度上跟不上国外品牌步伐,消费者接受度和认知度不高。商业也需要利润支持发展,不是扶持国产品牌的慈善机构,谁的单位面积销售额高,谁就是商场的“嘉宾”。

  面对洋品牌的“入侵”,开始有业内人士担心,本土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的高端产品是否将面临被挤压的风险?同时,业内人士也认为,随着近几年更多国际品牌的进驻,他们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高品质产品的同时,更带来了文化观念上的“侵入”。作为本土品牌,只有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并不断在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才能安全渡过商业升级带来的品牌大战。

  关于国内服装品牌与国际服装品牌的差距,有两个鲜明的对比:“国际知名大品牌是塔尖,而国内知名品牌是塔身,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产品品牌就是塔座。国外品牌大都从品牌发展的最高端也就是塔尖做起,而国内品牌则是从塔底做起,到一定量然后再进行品牌提升。在这个漫长的升级过程中,也增加了风险系数。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86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