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忙着在中国香港买地和伦敦买楼之际,外资开始在中国内地进行资产换仓。
1月5日,凯德剥离了作价83.65亿元的20个购物中心,接盘者为由印力、万科和Triwater组成的无关联第三方。《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2017年7月底,凯德还曾出售一笔价值11.3亿元的资产,该笔资产是曾整租给华联的北京凯德MALL·安贞。
据此,数月之内,凯德出售了价值95亿元的21个购物中心。这不禁让人想起李嘉诚、潘石屹的高位套现之术。不过,《证券日报》记者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获悉,自2010年以来,凯德在中国内地收购了价值总计超过470亿元的资产。
对此,有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作为在中国内地最早投资和布局最多综合体的外资企业,凯德仅在2017年就完成了合计68.4亿元的3笔收购。“买卖之间,或许是凯德资产换仓之术,调整物业布局,意在强化企业的管理半径和各业态协同效应,加大规模优势。”
“2018年,凯德可能还会有收购动作。”一位熟悉凯德的内部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如是透露。
95亿元抛售购物中心
21个购物中心,售价90多亿元,不可谓动作不大。但细细分析这份21个购物中心的交易名单,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除了两个位于北京的购物中心外,其余大量项目皆位于三线城市。不难看出,这是凯德的非核心资产。
对此,凯德方面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述打包出售的20个购物中心,凯德通过旗下公司平均持有10年,项目平均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不包括停车场在内)。这些购物中心分布在19个城市,其中14个城市为凯德仅有单一项目布局的非核心城市。
凯德表示,依据截至2017年6月30日,此次出售项目分别占比集团在全球和中国的购物中心资产规模的4%和7%,对集团整体收入影响不大。
凯德集团首席运营官廖茸桐透露,“这些购物中心凯德持有10年,很多都是当地首个购物中心,发展为成熟物业,有着稳定的收益。”在凯德管理层看来,“出售成熟资产和收购成长性资产并举”是其资产管理策略。
鉴于此,自2010年斥资150亿元收购东方海外资产包以来,凯德在中国内地的收购资产价值总计超过470亿元,涉及约14笔收购。《证券日报》梳理这一收购名单发现,上海、北京和广州三个一线城市涉及8笔收购,其余收购标的位于武汉、成都、重庆等二线城市。而2017年,凯德完成了三笔收购,收购标的均位于上海和广州,涉资68亿元。
“现在的中国实体商业提袋消费市场变化很大,过去的商业模式难以契合消费需求的迭代升级。”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向本报记者表示,在一些无法形成规模的城市进行过多布局,管理半径大成本高,沉淀资金多,多元体验业态协同效应不突出。另外,抛售非核心城市资产,说明这些项目经营可能没有达到凯德预期,打包出售则有助于快速回笼现金,这或许是凯德进行资产换仓的背后动因。
再收购扩张进行资产换仓
出售两笔资产,换取约95亿元现金。优化凯德集团资产配置和集中资源之外,凯德表示,所获资金将用于在中国继续投资优质物业。
廖茸桐表示,凯德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体系、平台、团队和品牌,发展阶段也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过渡。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凯德集团在华五大核心城市群——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及周边城市的业务布局和规模优势。2017年,凯德在华新开业六大综合体,均位于这五大核心城市群。
据记者了解,凯德进入中国市场已有24年,在中国的总开发规模约2200万平方米,管理的总资产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自2013年推出“综合体战略”后,融合多元体验的综合体更符合市场需求,利于发挥集团全产业链优势和综合开发及运营管理能力。
剥离盈利能力弱的购物中心,凯德以已经开业的六大综合体来提升净物业收入,抵消此次出售带来的影响。此外,凯德正在调整持有物业板块的业态。据记者了解,凯德在联合办公空间和共享公寓等方面都在进行新的布局,以期提高整体盈利能力。
至此,凯德在中国拥有或管理49家购物中心,其中约一半位于商业综合体内。凯德表示,通过对资产组合的优化,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集团在华的“综合体战略”和“核心城市群战略”,更好地释放全产业链价值,提升多元业务的协同和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