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连锁书店的发展

   2004-03-24 5070
近年来,香港书籍零售业最重要的趋势莫过于以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PAGEONE(中文名为“叶壹堂”)为代表的大型连锁书店的不断扩张。香港的连锁书店虽然走的是比较媚俗的路线,但是在现代资讯社会里,也有其不能被替代的特质。可以说连锁书店吸引顾客的不仅仅是书本,舒适的座椅、优雅的音乐、柔和的灯光、精美的布置营造出轻松宜人的气氛,让人流连忘返。

  坐落在“又一城”的PAGEONE,装潢雅致芬芳,情趣昂然。它的店面十分宽敞,一眼看不到头。走在全木地板上,脚步不由得放轻放慢。一排排黑柚木的书架,势态高贵,令人肃然起敬。书本的摆放也是错落有致,极富有韵律感。庄重的气氛中,一盏盏垂落的紫色吊灯,又透出几分亲切和温馨。这里还有单独的儿童专区,布置的活泼可爱。“PAGEONE”的书价,要比“二楼书店”贵不少,然而还是得到不少顾客的拥护。位于尖沙咀的商务印书馆连锁书店,是香港目前最大的零售书店,占地逾6000平方米,内有藏书超过10万本。书店里有一间展览室,经常举行各种讲座和书画展,丰富读者的文化生活。此外更有一家咖啡店,浓郁的咖啡香气伴随书香,激动着每颗爱书的灵魂。

  连锁店地方宽敞,基本上都会提供座椅,是“打书钉”最爱去的场所。香港人把书店里那些光看不买的顾客幽默的称为“打书钉”。一家连锁书店的经理告诉我,他的书店里午休时分“打书钉”最多,有时甚至把店铺挤得水泄不通。他说,以往香港白领买书还是很大方的。可是现在经济不景气,许多人只好捂紧钱袋子,翻翻新书过把瘾。不过他还是很欢迎这些“打书钉”的,因为“可以增加人气,促进销售”。另一位连锁店的店长认为,欢迎“打书钉”是书店的生存之道,因为这是培养潜在消费者的一种手段,并且大大增加了顾客随意买书的几率。

  通过同质化、标准化和高效率的运作模式,一家一家连锁书店如无性生殖般的复制,在商业繁华的闹市、在人口密集的社区,甚至如拓荒者般,向城市外围推进,大力扩展自己帝国的版图。目前商务印书馆的连锁店已达15家,三联书店17家,PAGEONE5家。在激烈的竞争中,连锁书店有效的建立了大众化的阅读趣味。然而当阅读形成一种普遍化、流行化的趋势时,无形中就压缩了非主流、边缘的书店和书籍的生存空间。近年来,“东岸”、“柏雅”、“私书房”等富有特色的二楼书店纷纷倒闭,令人不无惋惜。

  和二楼书店相比,连锁书店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少了一份人情味。在采访中,通过对比,我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在二楼书店不论是较大或较小的书店,老板、伙计们都很乐意抽空和我交谈,亦很愿意回答我的问题,店里可以随便拍照。但是在各家连锁书店,拍照和采访都有很大的限制,必须通过总公司许可,得到的回答也往往是事先统一好口径的官样文章。好容易私下里采访了几位,他们的要求都是不要透露自己的姓名。

  有趣的是,这几位来自不同书店的店长都不约而同的坦承,连锁书店缺乏文化气息。书店里实用性、工具性的书太多:投资理财、菜谱旅游、健康瘦身,家具装潢,还有很多儿童书籍和美容指南。而严肃的社科人文类只能占到三成左右。有位店长用“短平快”三个字来形容连锁书店中的主流书籍,所谓“短”是篇幅不能太长,“平”是要通俗易懂,“快”则是要追得上热潮,追得上城市焦点话题。而为了适应连锁书店的需求,香港出版界多数会按这个特点出书,最终养成一种“随时起动、见风转舵、见缝插针”高度商业化的工作模式。因此,香港出版物的规模与眼界都受到局限,充斥粗制滥造的现象,有深度的优秀作品往往被市场忽视。

  事实上,连锁书业的发展不一定要以牺牲书籍的质量和文化的多元性为代价,台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台湾金石堂连锁书店面向大众,专攻流行书籍;诚品连锁书店品位高雅,倡导精细化阅读;新学友书局连锁将自己定位在“全家人的书店”,特别注重针对家庭和亲子的服务。与此同时,女性书店、同性恋书店、艺术书店等类型的独立书店纷纷崛起。那么,在香港连锁书店开疆裂土的道路上,是否也可以为社会承载多样的文化符号,传递温馨的人文关怀,包容更多的另类呢?

  1997年前后,香港二楼书店因传媒的广泛报道风光一时,仿佛一夜间的神话,成为本地人与外地游客新的观光点。不论书迷与否,闲来都会到旺角、湾仔等地的二楼书店逛逛,感受香港的文化气息。“二楼书店”也如“茶餐厅”般成为香港的特有名词,甚至有文章称二楼书店是“文化沙漠中的绿洲”。但是热潮过后,近一两年来二楼书店无论是声势、店铺数目或者是受欢迎程度,都有滑落的迹象。去年年底,享有盛誉的东岸书店向香港文化人发出电邮:“聚散有时。为了更有效分配资源,本店将于12月31日结束旺角门市……”东岸,意思是东方的塞纳河左岸,它致力于成为香港知识分子、艺术家汇聚交流的场所,主营诗歌、戏剧、外国文学书籍。它的结业,不免让许多爱书人扼腕长叹。

  1982年6月,首届港台文学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时,《羊城晚报》发表了题为《香港是文化沙漠》的文章,一时间激起无数争论。转眼二十年过去,事实证明香港并非文化沙漠。但问题在于,香港文化超越“沙漠”之后,如何使绿色布满全岛,与它国际大都市的身份相称?也许,维多利亚港本来就不是东方的塞纳河,它就是它,一颗闪耀着商业化光芒的明珠。书店单薄的身躯也无法承载一个香港的神话,文化的积淀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无法对它们给予过高的期望。作为书店,只要它能够使许许多多普通人失眠的夜变得有趣,让孤独的心微笑,让工作的挫折变得无谓,让香港的夜空变得美丽,那就足够了。(消息来源:中华读书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50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