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散的“涨价联盟”
受钢铁等空调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空调价格的走势注定要成为2004年空调旺季市场开局的焦点。此前,已有东洋、TCL等厂家发出涨价的呼声。但本周三一场峰会,使这种原属于个别厂家的零散呼声开始在行业内汹涌。
本周三,海尔、美的、LG、海信等国内大部分一、二线空调厂家云集广州,探讨2004年空调渠道整合与厂商关系。但一场不在计划中的表态,将众多空调巨头图谋涨价的炽热欲望,提前暴露无遗。
在此场峰会上,主持人节外生枝地提出:目前国内空调市场关于要涨价的呼声很高,不知参会的近20家一、二线空调厂家对此分别持何种观点。不料科龙、海信、LG、三洋、三菱等15家厂家齐刷刷举手,表示支持涨价;支持今年空调市场价格将继续走低观点的企业,仅有松下和小天鹅两家;美的和奥克斯没有当时表态。但稍后,美的集团副总裁方洪波表示,今年空调市场5月底之前价格将一路走低,但到六七月份,空调市场的价格将上涨。
支持空调涨价观点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理由:今年钢铁等原材料上涨的压力,已快超过企业的承受限度。原材料的涨价在逼迫空调成品涨价。
支持涨价观点的15家企业加上美的,占据中国空调市场的份额超过60%。一场表态下来,使2004年空调市场内一个松散的“涨价联盟”浮出水面。
渠道商击碎美梦
虽然平日一向勾心斗角的空调企业在面对“涨价”问题时表现出难得的团结,但由于缺少渠道商的支持,“涨价联盟”能否梦想成真显得耐人寻味。
就在“涨价联盟”浮出水面的当天下午,苏宁就率先在全国市场抛出10万台特价机,1匹、1.5匹、2匹空调全线再降价,降幅在7%-10%之间。
在昨天国美召开的“2004空调流行趋势发布会”上,国美高层更借其公布2004年空调战略以及和16个厂家高达40亿元的大额采购,单刀直入地击碎了空调巨头们涨价的美梦。国美总部采销中心副总经理黄秀虹毫不隐讳地表示,今年国美全国连锁销售渠道的空调价格“不会涨,只会降”。黄秀虹介绍说,2001年国美销售空调49万套,单品价格为3300元;2002年国美销售80万套,单品价格降到2900元;去年国美销售124万套,单品价格再压低到2300元。今年国美空调的销售目标为260万套,单品价格还将继续走低。
黄秀虹举例,就在大家都面临原材料涨价的压力时,海尔1匹空调最近又降价300元,美的、LG、松下也都有类似降价。虽然3月空调旺季市场刚刚启动,但今年空调产品继续降价的大势几乎已成定局。黄秀虹认为,大规模的定单和厂家直接对国美供货的“点对点”销售模式,将是国美降价的后盾。
一方是原材料大幅涨价,另一方是市场终端价格一降再降,似乎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但国美认为这完全正常。国美电器采销中心总经理华天表示,目前空调行业中仍混杂一大批螺丝刀工厂,占据二、三级市场很大空间,它们能够生存就足以说明目前市场竞争不够激烈。
与空调老大格力闹翻,丝毫也没有阻碍国美对空调市场的雄心壮志。昨天,国美在京推出12家“金牌空调”,包括海尔、美的、LG、三星、海信、科龙、奥克斯、志高、新科、TCL、长虹、松下。据国美内部人士透露,这12家空调其实也是国美今年重点推广的空调品牌。国美以行动暗示,在其全国空调市场的攻伐上,格力仅是一枚无足轻重的棋子。
空调涨价暂无可能
私下,不少空调厂家认为,2003年彩电行业已有不少厂家靠产品单价的提高而一改颓势,因此空调“涨价”存在可行性。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激烈的竞争已使中国彩电制造业完成初步的市场整合,彩电单价提高是建立在出现革命性技术的基础之上。相比之下,空调市场仍面临尚未实现品牌集中和技术单一两大瓶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副主任、著名家电专家陆刃波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组数据:2003年,我国空调企业拥有的产能总和已超过5000万套,按此数字足以解决全球空调市场的供应,而国内市场销售仅为1500万套,市场供大于求之势明显。2003年空调销售排在前10名的企业,份额之和仅占整个市场的70%,销量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量也仅500万台左右,小品牌更不足道,品牌集中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比之下,2003年我国彩电销售3500万台,排名前5位的康佳、TCL、创维、长虹、海信5家国产彩电销售总和,已占全部市场65%以上,且这5家企业销量都已超过500万台,可以说我国彩电业整合工程已经完成。陆刃波估计,空调业要达到彩电业目前的整合水平,至少还要3-5年。
某彩电厂家老总还认为,尽管一些彩电巨头2003年彩电单价确实上涨了数百元,但这是建立在技术的革命性换代基础上。目前,中国彩电正面临从传统显像管彩电到等离子、液晶等平板电视的更新换代上,而这种更新都是革命性的技术突破。英特尔、摩托罗拉、戴尔等IT巨头向这一领域的渗透,说明彩电业的科技含量已大大提高,已从夕阳产业进步到朝阳产业。国产彩电巨头的技术投入,每年也在数亿元。彩电的“涨价”,实际是技术革新的结果。
而空调市场十几年来没有出现这种革命性技术更新,制冷方式和产品外观都没有飞跃性变化。空调厂家研发投入相比彩电也少得可怜。缺少新技术的支持,仅仅因为原材料的涨价就认为产品应涨价,实非明智之举。毕竟,产品价格由原材料成本、经营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构成,原材料上涨的压力,完全可以通过缩小流通环节、节省交易成本等很多方式化解。(消息来源:京华时报 记者段志敏 王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