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江苏文峰集团董事长徐长江:逼上梁山的成功者

   2004-03-30 3790
文峰集团作为国内大型商业企业,江苏省流通领域龙头企业,以其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而备受业内关注,它的掌门人徐长江,也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

  采访徐长江是在北京京西宾馆,当时他正在北京参加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徐长江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稳健。这让人想到他执掌的文峰集团,其发展历程及风格与徐总颇有些相似。于是,记者与徐总的对话就从文峰如何起步开始。

  记者:据我了解,您是从295万元资产的小招待所起家,做到现在的规模实谓不易,您究竟怎样完成这一惊人的跳跃的?

  徐长江: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文峰进入市场要早一点,所以提前感受到了竞争的残酷。也正是市场经济的环境,把文峰逼成了现在这样。文峰起步,名义上有295万元,但实际上兜里并没有多少钱。当时的南通,已有南通大饭店等具有外资背景的酒店先后开业,而我们与外商投资企业显然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文峰要生存,又没钱,怎么办?我当时采取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利用毗邻上海的地利条件,做异地贸易掘得到发展的第一桶金。我们用赚来的钱来发展酒店业,再通过酒店的发展促进商业,实现酒店与零售业的互动发展。此外,我们还通过融资手段筹集到上百万元的流动资金,这笔资金对文峰的发展作用很大。

  记者:在文峰的创业阶段,最关键的一步在哪儿?您在这一步获得最多的又是什么?

  徐长江:决定进入商业房地产,是文峰集团成功的关键。其实,这条路也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给逼出来的。
  南通当时有一家文物商店,由于要做异地贸易,我们就在那里租了3个柜台,生意十分火爆。这激发了我们进入零售业的创业激情与灵感,我们决定要做自己的商店。1987年,南通一条老街实施旧城改造,搬迁一些个体商户,我们不失时机地圈来了一块地皮,开始筹建文峰商场。从商场施工阶段起就不断有搬走的个体商店找到我们租赁柜台,这给了我一个启发,可以搞一种新的租赁模式。如果按照当时租赁的市场价格是一年1.5万元,,那5年下来就要7.5万元,而我5年只收4万元,只不过要一次付清。通过租赁柜台方式,我们筹集现金达600万元之多,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数目。紧挨着文峰商场我们又开了一家商场,叫中央商厦。文峰也从这里踏上了商业发展之路。

  记者:文峰的前期只是一个小招待所,可以说您和下面的员工,对商业经营都知之不多,您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徐长江:从筹建中央商厦开始,我确实就遇到了一些商业方面的具体问题。组建迷你南京路,是我解决这一难题的具体办法。通过与上海有关部门的磋商,我们引进了当时上海南京路上的29家企业,到南通开分店。我在谈判中的一个条件,就是要上海有200个营业员帮忙做10天,自己的营业员就赶紧跟着他们学。就这样,我们慢慢地建立了自己的管理队伍、采购队伍。
  我们的第一家大卖场有6万平方米,建于上世纪80年代,在一个地级市里建这样大一个大卖场,在当时风险很大,但当时没有那么多思想束缚,反而成功了。

  记者:文峰在南通已经是商业霸主,事实上,文峰已经在上海等地开出了自己的卖场,您又是怎样描画文峰跨区域发展蓝图的?

  徐长江:从1999年年底,南通开始把一部分精力转向超市业态。此后一直在南通六县一市、苏中、苏北沿线发展。直到前年我们开始考虑跨区域发展的问题。企业发展要确定一个好的战略,所以经过缜密的考虑后,我们做出进军华东先突破上海的战略决策。
  文峰如果要实施跨区域发展,就必须解决两大难题:一个是人才,一个是品牌。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它的城市地位恰恰能解决目前我们遇到的这两个问题。首先,只要在上海站稳脚跟就能迅速提升企业知名度。另外,南通毕竟是一个二级城市,不容易吸纳全国的人才,借上海这个舞台打破人才的瓶颈,可以汇集精英。

  记者:鉴于外资零售企业对本土企业造成的压力,文峰有没有想过通过兼并重组这条路来实现迅速做强的目的。据说有资本玩家曾找过你探讨收购文峰事宜,您怎么对待收购?

  徐长江:零售行业有一个特点,企业做大了似乎只有两条路,要不吃掉别人,要不就被人吃掉。现在文峰有一定的利润基础和大量的流通现金,所以一旦在上海地区的战略目的达到,文峰就会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资产整合,届时文峰肯定会利用兼并手段来壮大自己。但文峰兼并企业有一个条件,就是无论是从经营上还是从口碑上,都要当地最好的。
  至于有人要收购我公司,确实有几家投资集团找我谈过,非常看好我们并给我们开出了很多优厚的条件,但由于文峰现在在体制和进军资本市场等方面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所以我并没有就此事与任何一家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当然,文峰不是不可以被收购,但针对任何一个收购文峰的企业,我都有一原则,就是5年之内不能控股。我要观察5年,如果它确实做得比我们好,才可以考虑让他们控股。

  记者:从事商业行业这么多年,您在商业管理上最大的心得是什么?

  徐长江:这么多年来的管理工作,我总结了一套三化管理:
  首先是复杂问题简单化。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多复杂的问题,我始终坚持化整为零,用最简单的办法去处理。其次是简单问题要程序化、规范化。无论是多么简单的问题都要通过公司的程序,依照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从上而下规范每一个环节。最后是具体问题表格化、格式化。在文峰,就连每一层楼的楼管,每天都要有一个表格,记录和规范自己的工作,虽然现在已经都开始办公自动化了,但是我始终坚持认为传统的东西该用还要用。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就是看你的管理队伍建设是否成功。
  (来源:超市周刊 马光华)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379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