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中华巴洛克建筑精华 道外“老商号”再启新商机

   2007-06-21 5470
      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改造项目腾迁工作的启动,在此居住了几十年的居民陆续搬出老屋,也许一年后他们再回来时会看到,他们曾经的“家”又恢复了上世纪之初的模样———此次腾迁绝非一般意义的“拆旧盖新”,老建筑将继续保留、修缮,从此不再做住宅使用。因为这些中华巴洛克风格的老建筑不但承载了哈尔滨特定的建筑文化,更记录了哈尔滨开埠之初老道外百商云集的历史风貌。

  这次改造,既是对哈尔滨中西结合的建筑文化的一种传承,又是对新旧商业文化的一次整合。

  见证民族商号辉煌

  老道外是哈尔滨的发源地,此次腾迁的区域内,曾经聚集了40余家老商号。老鼎丰、仁和永、大中银行、天合泰、三友工厂等都集中在这个区域。

  走在道外南二、南三道街中间,仿佛置身上个世纪,不经意的一块青砖、一处雕饰都已经有百年历史。当年南二道街以三友工厂为代表的主要经营鞋、帽等5家商号;南三道街以复兴永、工艺堂为代表的经营洋杂货为主的商号19家;靖宇街以老鼎丰为代表的食品经营;南勋街以天合泰为代表经营布匹的商号9家。

  19号院位于南二道街南侧,建筑面积千余平方米,有4栋砖木结构的建筑,始建于上个世纪10至20年代,当初是烟台“仁和永”丝绸庄设在哈尔滨的分号。外立面为巴洛克风格,庭院的内部空间是四合院,有天桥、天井、回廊,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特色;南三道街120至128号的一处饭店,当年是“大中银行”,沧桑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见证了当年金融业在老道外的发展;南三道街109号曾经是道外区最大的旅社“东亚旅社”,虽然后来失火烧毁,但毕竟见证了这个商业区的繁华。在南二道街27号,“同义福”3个黑色大字依然清晰地镶嵌在老建筑墙面上,这里曾经是针织品代理店,既卖货又住客商。“往来发货”是当时这个商铺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出当时老道外的经济不仅限于道外区,还对周边地区进行辐射。靖宇街388号的“三八饭店”,周恩来总理曾经到此视察,从“新记独一处”到“得发源”饭店,最后到“三八饭店”,以及临近的394号“老鼎丰”,都记录了道外区繁荣的餐饮业发展过程。

  针织、饭馆、鞋帽、洋货、浴池、诊所……商号云集、百货林立,无论是时代建筑形式的缩影,还是民族工商业的崛起,都被岁月沧桑的雕刻在这些中华巴洛克群上。一个城市在东西文明的洗礼中诞生,留住这些建筑,就是留住一段哈尔滨的历史。

  建筑形式“独一无二”

  中华巴洛克的出现,是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建筑的临街立面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而立面背后空间却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建筑。临街立面装饰虽是巴洛克手法,蝙蝠、牡丹、如意和铜钱等民间文化元素,以传达福、禄、吉祥之意。这种“前店后宅”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传统的。

  中华巴洛克建筑,作为哈尔滨特有的建筑形式载入建筑史册。规划专家认为,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同类建筑相比,有着独一无二的保护价值。哈尔滨市原规划局长张相汉认为,中华巴洛克是哈尔滨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城市特色的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它的保护对于保持发扬我们城市整体的特色风貌,研究发掘我们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居民迁至古铁市场

  记者昨天从中华巴洛克街区改造推进办公室了解到,此次腾迁区域是南二道街—靖宇街—南三道街—南勋街围合区域和南四道街84号大院,涉及住户811户。这些居民将被安置到道外区古铁市场位置新建的小区内,居民可选择货币补偿或产权调换结算差价任何一种方式,要求产权调换的居民房屋,将根据拆迁验收单顺序号,通过公开自选房号的方式确定。对于个体工商户,可在东北新街和更新街位置按照差价调换非住宅房屋。目前古铁市场区域拆迁工作已经开始,在古铁市场位置小区建设过程中,南二、南三道街居民租房等临迁费用将以补助形式发放。

  博物馆酒吧将成特色

  记者昨天从相关部门获悉,目前南二、南三道街腾迁工作正顺利进行,改造后该街区的用途也正在反复论证,等待最后改造形式和方案的确定。由于中华巴洛克特有的建筑形式,而且改造范围内现有国家2类保护建筑2栋、3类保护建筑1栋。相关单位对该地区改造持科学、谨慎的态度,既保护历史建筑,对区域内传统院落、保护建筑进行修缮,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改造,着力承展传统建筑风格,又要满足和适应商业业态的发展及消防要求;扩大商业业态,拆除私建、滥建及危房,新建部分建筑,合理扩展商业空间。

  据了解,改造后的街区拟保留5种商业形态:餐饮、酒吧西餐、宾馆、博物馆、旅游商品店。这些商业形态将根据保护建筑改造修缮后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安排。首轮招商工作已经有30家左右商家参与。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54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