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百货零售业内的各大公司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商品的同质化,都把价格竞争当作了赢得市场份额的最强大武器。于是,从大幅度折扣到买赠,各种价格竞争方式短兵相接,愈演愈烈。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消费者的日渐理智,及其在购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价格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打动顾客,增加其来店次数,并有效刺激消费欲望,推动企业甚至是行业走出价格站的怪圈呢?
看看星巴克运用体验经济的营销策略,或许对同行朋友会有启发。将原料咖啡豆加工成袋装咖啡豆,再加工成咖啡,利润从1美分增加到1美元,进入星巴克后,利润却可以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5倍。由此,体验所能创造的巨大价值,以及体验经济带来的传统经济无法企及的效益增长幅度可见一斑。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人类背负了越来越重的心理压力,对情感和文化的需要也更加强烈,并且强烈渴望得到只属于自己的惟一东西流行、时尚、动感、自我等消费概念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趋利型消费的要实惠,转向唯心型消费的要感觉,越来越忽视商品的物质功能,转向追求商品所能带来的精神满足。于是,为了找到某种感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花钱购买娱乐的、教育的、逃避现实的、审美的和自我实现的体验。但是,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方式,对于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束手无策。于是,商品和服务的同质化与消费个性化日渐形成新的供需矛盾,而二者之间的碰撞促使体验变成可以销售的商品,体验式消费开始席卷全球产业,继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已经初露端倪。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体验经济的概念。在这里,消费被界定为一个过程,企业的获利途径就是通过这个过程使消费者在意识层面形成某种感觉,即体验,并且使这种体验在过程结束的时候,还长时间保存在消费者的记忆中,形成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作为现代都市的时尚窗口,百货店日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逛街也成为了颇具社会性的休闲娱乐方式。美国著名商业演说家斯科特麦克凯恩说,如今所有的行业都是娱乐业,客户不仅是在购买产品和服务,同时更希望从中获得乐趣。因此,不管是出售产品还是服务,商业的实质就是做秀企业如同舞台,员工就是演员,他们在出售产品的时候是在表演,而顾客作为观众,对这样的表演可能会喜欢,可能会讨厌,也可能会忽视。因此,同娱乐业一样,一个企业要成功,就必须与你的观众建立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创造出一种让顾客无法拒绝的感情体验,并使享受这种感情体验,成为顾客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原因。而这就是体验营销,它是一种个性化的营销过程,强调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艺术资源的整合与交融,使营销活动由生硬的金钱交易过程转变为温馨的、互动的、人性化的过程。
随着我国零售业最后一道政策壁垒的消失,TESCO、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商已经基本完成了各自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其开店速度日益加快;同时,受到CEPA的政策激励,屈臣氏、莎莎等香港特色零售店也纷纷进军大陆市场;本土零售业的整合、购并和扩张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本土零售企业依托自身在店址、规模和渠道方面的本土化优势,学习应用先进的信息决策和流程系统,力求与国际零售商站在同样的高度进行角逐。然而,与欧美国家多年积累的体验营销能力相比,中国零售企业对于消费体验还缺乏足够的理解,体验营销尚未广泛应用于营销实践。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地区还远未达到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甚至过剩的状态,因此,体验经济尚未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尚未发展到能使顾客忽略其意义的较高层次,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注意力尚未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利益体验。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的零售企业还没有向寻求体验的顾客收取费用,没有把体验当作商品出售。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精心设计和销售体验。在体验为王的时代,在RFID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零售商的注意力将从商品管理转向顾客体验,从采购物流的优化转向顾客服务和需求链的优化,从一对多的营销转向一对一的营销。如同现在很多制造商来自服务的获利都超过来自商品本身的获利一样,在将来,商家从体验中得到的收益将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