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馆里看表演,在文艺小店里做手工,在商场顶楼邂逅一场复古集市……如今,越来越多的商场不再拘泥于用传统的餐饮、购物来拉动人气,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新的业态上。戏剧、手工、健身、展览、博物馆都能在商圈里找到,除了方便市民之外,也给来到上海的游客更多选择。不过,怎样发展出各自的特色,而不是一味跟风,也成为许多商圈面临的问题。
商圈建成时就定下文艺基调
在走廊、转角,偶遇一场魔术;在咖啡馆里,“偷听”一场好戏……今年5月,一场表演艺术节在新天地轮番上演,将商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露天剧场。这项“文商”结合的创意案例也得到了国际奖项的认可。近日,新天地就凭借表演艺术节在2017亚太购物中心大奖上获得银奖,这意味着,这种创新形态的表演艺术节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肯定。
无独有偶,淮海中路上的K11则在商场建成时,就已经定好了“购物艺术中心”的基调,目前已经获得了123个国内外奖项。商场外观就足够吸引眼球,巨大的蝴蝶雕塑、透明结构的商场入口、随处可见的烛台、艺术雕塑和利用走廊举办的小型展览都让人觉得“文艺范”十足。在位于静安区的大悦城顶楼,摩天轮、霓虹灯、旧式工业建筑风格则营造出一种电影中的场景,让游客从商场的顶楼穿越到了某个不知名的街道,吸引了一批批的市民游客前来一探究竟。
“K11、大悦城的内部建筑结构是他们能成功吸引人流的一大原因。”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顾晓鸣告诉记者。早在商场建造初期,管理方就已经将商场的特性和将来在市民中扮演的角色考虑在内。量身定做的建筑风格、跨界店铺都给消费者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体验。
新天地转型三步走
步入新天地商圈,以石库门为中心的餐厅、酒吧依旧热闹,太平湖边一年一度的时装周、商圈各处的时髦元素也聚集了国内外的一批“潮人”。位于办公区域的湖滨道购物中心,更是在餐饮、购物之外,引入了健身房、瑜伽会所、艺术书店等新兴业态。
“对商业地产的运营来说,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上海新天地亦是如此。”新天地太平桥项目总经理张良军告诉记者。开发至今20年来,新天地也始终不断地进行着商业更新,他们经过3次转型才步入现在的“升级版”。
基于新天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配以餐饮、娱乐设施,这是新天地的1.0版本;之后,新天地在马当路沿街进行开发,增添了更多国际化的餐饮、酒吧等,这是新天地的2.0版本;2016年起,新天地步入3.0版本,融入了艺术、文化等元素,艺术节就是其中的一项尝试。在张良军看来,传统的餐饮、购物已经不够吸引人了,实体商业将发展成“多元化的创新社交空间”。
商圈转型不能盲目跟风
近来,在上海的商圈内引入文艺表演、特色展览等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甚至在全国的商圈中也成为了一股潮流。顾晓鸣曾在上海、深圳等地多处商圈进行考察,在他看来,上海的商圈转型也像建筑改造一样,不能把旧的全部推倒,而是要进行“创旧”,在保持并运用原有元素的基础上,再根据当下的需求创新。
“新天地就是创旧的典型。”顾晓鸣说。新天地自身独特的石库门建筑群就是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再利用式地开发。在顾晓鸣看来,新天地开放式的结构也适合举办室外活动,如何利用好自有的空间结构和创旧特点,精心策划活动,这是新天地下一步该关注的重点。
走遍商圈后,顾晓鸣发现,上海的商圈特色正在流失,万达、龙之梦等大商场都很相似。怎样发展出各自的特色,而不是一味跟风呢?来看看老牌商业街区田子坊,这里曾是沪上最早的文化艺术聚集地,不过,过度的商业化让这里渐渐失去了过去的文化韵味,田子坊一度被小商品店占据。
上个月再踏足田子坊时,这里的变化让顾晓鸣吃了一惊,老上海豆花、刨冰、油条…一批“创旧”小吃涌现,让田子坊的居民和游客都能在弄堂喝豆浆、吃油条的老上海生活,他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老上海的文化韵味,这里甚至比豫园更有氛围。
“上海的商圈转型要将自身特色和发展时机结合,有内涵地开发。”顾晓鸣说。他认为,在商圈转型的这波热潮中,不能一味跟风,盲目跟进只会套牢。只有将内在机理想透,再不断地进行尝试创新,才能真正跟上时代的浪潮。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裘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