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发展“如日中天”的奥特莱斯,于经营者而言,在如今的商业环境中,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并不容易;于消费者而言,虽然折扣可观,但选择有限的奥特莱斯,也很难成为他们的心头好。
加速扩张
6月天津、7月武汉、8月成都……这是佛罗伦萨小镇(以下简称:小镇)各地周年庆的节奏,其间还夹杂着国际一线品牌入驻某个小镇的行程。
小镇是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名品奥特莱斯(以下简称:奥莱)之一,隶属于意大利商业地产RDM集团,2011年进入中国,如今在大中华区已经有7家奥莱(6家营业、1家在建)。然而,扩张依旧停不下来。
“在大中华区,我们还要再开4家;在东南亚地区,我们还将开三四家,年末会有定论。”小镇及RDM Asia董事总经理鲁墨睿对新金融记者说。
今年6月,天津小镇周年庆,鲁墨睿亲临。他对新金融记者说,7年7家小镇的扩张速度令他满意,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让小镇的发展速度以及“质量”都得以保障,而未来,“是美好的”。
相信未来美好的,不止鲁墨睿。公开数据显示,位居奥莱第一阵营的首创钜大也准备在2018年再开4家。现实是,在我国,几乎每个月都有关于奥莱项目的新进展——引入、进驻、落户、再添……
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新开业各类奥莱项目46个,比2016年多了2个。另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开业、停业、转型、在建及规划的被命名为“奥莱”的项目超过了500家。
“虽然,已开业、在建的奥莱并不都是小镇级别、投资近10亿元的体量,但全国几百家以‘名品+折扣’形式存在的奥莱,还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本身就是一个可怕的梦魇 。梦醒了,就该哭了。”一曾在某知名奥莱有过从业履历的行内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说。
各色隐忧
“当然,蜂拥而至并非没有道理。做得好的,利润自然可观。但同时,这个行业,也‘乱象’丛生。”前述行内人士表示。
数据显示,入围2017年前十的奥莱,全年的销售业绩均突破了20亿元关卡,上海百联奥莱甚至创造了45.8亿元的新高。而2016年,突破20亿元规模的奥莱还只有6家。但另一面,某某“奥莱”几近空城、某奥莱业主拉起横幅、某某奥莱关门歇业……去年,杭州余杭尚亿等陷入困境的奥莱项目也选择了停业退市。
“早在两年前,已停业抑或是转型的奥莱数量就已经超过60家,目前这一数字也和奥莱的扩张速度一样,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还有很多地产商抑或是经营者借‘奥莱’之名,并未行其事。”一位在商业领域打拼十余年的职业经理人对新金融记者说。
就他了解到的,那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想做奥莱的业主,已经占到每年新增奥莱数量的一半以上。“结果可想而知,要么项目搁浅,要么招商困难;更惨的,根本无法开业。”
当然,还有惨烈竞争造成的恶果。
去年,仅长春一座城就开了4家奥莱,无论从哪个层面都是一场“苦战”,更何况,一个奥莱的市场培育期需要3-5年,前路自是坎坷。
“更糟糕的是,渠道下沉竟也被用在了奥莱身上。去年,安阳、漯河、阳江、宿迁均首次出现了奥莱,虽然奥莱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并不一定非得有一线大牌入驻,但是这些城市的人均购买力以及商品资源的缺乏,都不得不令人担忧。”前述职业经理人称。
选择受限
与奥莱是否成功息息相关的,自然是有购买能力的人了。
“这些人,大多有着较强的品牌意识,但经济能力尚不能算富有,对消费正价商品颇感压力,所以,奥莱便成了理想之所。” 中国商业地产资深专家张璋对新金融记者说。
但并不是所有的奥莱都能成功引进一线大牌,去年,正是因为项目众多,导致品牌招商难度增大,有20多个项目延期开业到2018年。
不仅如此,“即便是一线品牌,在奥莱里,能够选择的商品也是有限的,有些时候,能买到的,并不是自己最心仪的产品。”一位偶尔光顾奥莱的消费者对新金融记者说。
在他眼里,相比一线大牌,奥莱里的耐克、阿迪更受欢迎一些。也有运营高手提及,“奥莱的选址一定要与正价店有一定的距离”,这其中的道道也颇耐人寻味。
不仅如此,“入驻奥莱的商家们,充斥着品牌商、代理商、个体户,甚至代购。”前述行内人士说,这意味着,看起来满眼名品的奥莱,其商品的优劣并不好把控。
“与国外各种大品牌工厂特价店的奥莱没法比,不论是品质还是更有竞争力的折扣。对寻求代购的消费者而言,无非是等的时间长一些。”在国内奥莱有过购物体验、在美国做了4年代购生意的LI对新金融记者说。
在张璋看来,代购这种“民间力量”,势必会挤压掉一部分奥莱的市场份额,但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均购买力的增强,倒不至于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奥莱的生意。毕竟,好的购物体验、能够真实感受到产品等,都是代购无法逾越的优势。
好在,鲁墨睿和LI都认为,关税的下降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意。而奥莱作为一种商业模式,自2002年进入中国后,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了,这期间,“淘汰赛”一刻都不曾停止。
(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记者淮纯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