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始,《亲爱的客栈》、《青春旅社》等主打生活情怀的慢综艺逐渐兴起,在诗酒田园洗手作羹汤,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模式,一下点燃了文艺青年们的内心。逐渐升级的消费需求和即将消亡的理想主义一拍即合,民宿市场应运而生。
虽然行业标准尚未统一、地方政策晦暗不明,但唾手可得的利益就在眼前,各行业的玩家都急红了眼,借情怀之名竞相入场。百度旗下的去哪儿,阿里巴巴旗下的穷游网、腾讯旗下的同程网纷纷布局民宿旅游市场,使得民宿投资成为资本青睐的又一个风口。
“自在客”、“宛如故里”、“一家民宿”纷纷大显神通最终获得1000万的A轮投资,“海航5亿元投资境外短租民宿品牌住百家”等新闻已是屡见不鲜,民间、相关部门、国企等在内的多方资本蜂拥而上,行业赛道变得愈发狭窄,那些曾经火爆的民宿,如今过得还好吗?
理想为何不能照进现实?
虽然在旁观者眼中民宿始终热度不减,但现实却十分骨感,刺眼的入住率更是扯掉了民宿行业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中国经营报》统计发现,民宿入住率呈现冷热不一的现象,一些位于火爆景点或在网络上小有名气的民宿旺季入住率可以达到70%,而一般民宿即使是旺季入住率也只有30%-40%,不少民宿因为租金上涨、入住率低而经营不佳,亏损成为行业普遍现状。
今年开春以来,唱衰民宿的声音更是甚嚣尘上。翻看民宿类的讯息,“95%的民宿都在亏损”“民宿泡沫临近破灭”“情怀救不了民宿”等文章引发很多人的关注,近两年,民宿行业整体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余热犹在,但不能否认:除了少数行业翘楚之外,大部分慢生活的民宿,确实赚不了快钱。民宿发展到底面临哪些问题,才落到今天这般境地?
1、空卖情怀,没有灵魂
目前市场上的民宿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类似于酒店标准住宿的连锁民宿;另一类是个人经营的单体民宿。在这些民宿中,有创意,有特色的民宿占到20%,这一类民宿往往是一房难求;而剩下的80%则千篇一律,虽然服务周到贴心,却难以吸引顾客。
这种两级分化的现象,是市场的自然选择。根据潇湘财经统计得知,选择民宿的游客最关心的是价格,以及建筑风格和居住体验,所以民宿无论是在装修还是在软性服务上,最关键的是要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相结合,做出特色。
而现在许多民宿已经与情怀和生活方式没有关系了,它们大多以经营连锁酒店的方式来管理,形成了新的商业业态。这已经脱离了民宿的本意,无法发挥民宿本身承载地方特色、提供情感陪伴的功能,没有灵魂的情怀,观众们不买账。
2.同质竞争与个体孤独
截止到2018年5月30日,北京有一定小资情怀的民宿共计199家,而在这199个精品民宿中,传统民居院落改造而成的占比92%,这些院落并没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外观方面几乎全部都是老北京标准的四合院;内置则是相差无几的精致装修,标准的酒店化服务,呈现出高度同质化趋势。
除了北京以外,丽江民宿几乎都是竹楼客栈,莫干山景区大家都喜欢装泳池,厦门民宿都有抓海鲜的特色服务……在同一个旅游目的地,往往会出现数十家和该景点挂钩的民宿,这些民宿有着同样的服务和卖点,再无特色可言,因为内核相似竞争激烈,大部分民宿都有孤独存在的倾向。
3.市场拥挤,盈利无门
“整个民宿市场的供应量增长太快,尤其在过去的两年时间,有些地方的新店数量是在连续翻倍。”瓦当瓦舍创始人赖国平谈到,这是造成当前民宿行业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行业竞争加剧,市场利润不断摊薄,精细化运营已经成为必须,很多非专业者扛不住考验,纷纷套现,黯然离场。
剥开网络宣传层层虚假的糖衣,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历经数年密集的营销轰炸,莫干山网红民宿的“星光”开始趋于黯淡,从2016年入冬开始,多家民宿业主反映入住率下降反常,市场行情之差不同以往,其他如丽江,厦门,北京的民宿行业遇冷也在同步加速。
我国客栈民宿行业房价在101-200元区间内的占比最高,低端客栈民宿仍旧是主流,房价长期低位徘徊,而民宿产业包括入住率普降、旺季周期缩短等均有不同程度出现,下滑的烈度和波及范围,正以超出业者预料的方式汹涌来袭。
目前为止,行业还没有一家表现出来有足够的发展潜力,如何找到新平台存在的机会点,会成为接行业下来在流量获取上破局的关键。
民宿如何让情怀落地?
“两年前我说过,民宿基本没有前途。”谈到当前民宿行业的困境,酒店产权网创始人冯绍辉表示。民宿者的理想还能否透过市场的寒冬,照进现实?以民宿这种非标准的住宿业态来说,这个行业面临着洗牌,而且洗牌的速度远远快于预计。潇湘财经认为民宿要回春,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顾客即“故客”,打造有温度的民宿
单以营利为目的设计出来千篇一律的民宿注定只能是穷途末路,丽江集体弃房出逃的民宿主们就是典型的例子。民宿是一个有情怀的,有温度的,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微博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民宿与标准化酒店的区别之处在于民宿对当地生活形态的接触以及对特色文化的植入。
“一家民宿”最近在官网设计上充满亮眼表现,它并没有像其他民宿官网首页一样,以自身民宿的风景照或房屋照为背景,而是通过几幅充满温情的图片,并配以相应的文字,唤醒受众们的情感认知。而随处独具的匠心,也是其可以在日益萧条的民宿市场蒸蒸日上的原因之一。
2.融入当地文化,打造当地民宿生态文化集群
对于开在旅游景点周围的扎堆民宿,与其各自为营抵御行业的寒冬,不如抱团取暖,相对于一群特色雷同的单体民宿,集群化带来的效益显然更大。以花间堂为例,2009年,花间堂以独具特色的花间美学,在丽江率先进行民宿布局,先后于丽江当地建造了问云山庄,青尘,听荷,编制人家等7家民宿,统一以花间堂为品牌进行宣传,与温婉的丽江气息相结合,省去了大量宣传成本;莫干山民宿刚兴起时,也是在当地进行民宿扎堆,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民宿产业链,最终使人们一提起民宿,就会想到莫干山。
3.强化“认同经济”,推动“互联网+民宿”发展
民宿和酒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民宿有主人,当主人和游客产生了共鸣,便产生了民宿行业获利的来源——“认同经济”,当宿主把自身打造成ip推广,其经营的民宿也有了性格和独特的特色。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当下民宿要做的,首先是要把民宿品牌的ip和民宿个人的ip相结合,在互联网上进行内容输出。住百家或许对民宿品牌有一定的借鉴回意义,其在网络预订的底部,分享了一些游客的民宿旅行小故事,通过故事来对其品牌进行情感赋能,最终唤醒受众们掏腰包的欲望。
其次,民宿主要利用网络上已有的民宿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如2017年途家整合各平台流量,实现八合一,包括途家、蚂蚁短租、携程、艺龙、去哪儿等,实现库存共享,一件管理,大大降低了房东的沟通成本。
最后,要使客源进行自发的二次传播。正如图中所说,如果一家民宿经营得好,那么就可以降低一定的渠道成本。目前的用户反馈成了市场准入门槛的决胜层,超出80%的用户在选择民宿之前,都会先查看用户评价;而如果其在某一家民宿获得了良好的居住体验,也会在豆瓣,知乎,抖音等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经历,层层加持,都可以为酒店带来良好的宣传效果。
民宿是一个年轻但命途多舛的行业,无数人满腔热情进场,却落得人财两空黯然离开,其中心酸不为人知。但身为冷静深刻的评论者,我们更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市场的寒冬中寻找行业新的生机,消费升级还在继续,有情怀有经济能力的90后相继粉墨登场,民宿迟早会迎来真正的春天。
(来源:潇湘财经 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