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5月8日,京东于盘前发布截止2018年3月31日的季度财报。
数据显示,京东集团第一季度净收入1001亿元人民币,高于市场预期的989.9亿元,同比增长33%。商品交易总额(GMV)为3302亿元人民币,相比于去年同期的18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9.4%。
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为15.249亿元人民币,远高于去年同期的2.988亿元人民币,也创下了单季盈利的新高;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的净利润为10.474亿元人民币,尽管实现连续八个季度盈利,但与去年同期的13.219亿元人民币相比有所下滑。
截至2018年3月31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用户数达到3.018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7.6%。当期京东商城的经营利润率为2.1%,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京东在2017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中预计,剔除京东金融在2017财务年度的影响,2018年第一季度净收入介于980~1000亿元人民币之间,同比增长约为30%至33%之间。目前来看,营收方面的数据都已达到京东预期。
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认为,京东的核心电商业务表现优异,在“零售基础设施服务”领域获得较为强劲的发展,京东将继续提升技术实力、提升用户体验,巩固增强已有的基础设施。
为了保住核心竞争力,应对新零售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京东不断加大物流、技术研发和投资上的支出,这导致其成本不断上涨。
本季度,京东持续完善物流网络,进一步推进了“极速达”、“高铁京尊达”等服务。官方数据显示,“极速达”一服务已覆盖全国50多个核心城市及1000个区县。截至2018年3月31日,京东在全国运营515个大型仓库(2017年底有486个),总面积约为1090万平方米。
技术研发成为京东在本季度的各项成本支出中增幅最高的项目。财报显示,京东在第一季度用于技术研发的投入提升至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87.2%,占总收入的比重从去年同期的1.7%提高到了2.4%。
“将来所有技术都会是开放的,我们每个技术产品最后都是一个利润中心,而不是仅仅是费用、成本和投入。”刘强东表示。
与此同时,京东也在寻求新的资金注入。截至3月31日,京东物流基本完成金额约为25.5亿美元的融资,占京东物流全部稀释摊薄后总股份的19%。融资后,京东仍为京东物流的控股股东。
36氪注意到,在京东这份财报中,部分数据并非很理想。
京东第一季度的持续经营业务经营利润为440万元人民币,与去年的6.63亿元人民币相比大幅下滑。部分原因是,京东在2017年初提出向技术转型,要成为一家纯纯粹的技术公司。随后几个季度,京东不断加大对技术的资金投入,如上述数据所示。这部分支出在去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未曾体现,今年则呈现得相当明显。
另外,京东商城第一季度的经营利润为2.1%,但去年同期为2.2%。另外,调整后每ADS(美国存托股份)收益0.71元人民币,未达到市场预期的0.82元人民币。
事实上,最近几年,京东的增长速度持续放缓。36氪通过对比往年财报发现,2017年京东总营收同比增长是47%,对比2015的107%和2016年84%,形成了断崖式下跌。业内人士预计,京东2018年的增速将再次放缓,很有可能低于30%。
而在本季财报发布前,分析师已纷纷下调对京东的预期。
4月21日,瑞信分析师Thomas Chong撰写报告称,物流、研发、资本支出不断增加,拖累了京东的盈利表现,还下调了京东的盈利预测,将2018年京东盈利预测下调33%,将2019年盈利预测下调15%。
摩根士丹利将京东股票评级从增持(Outweight)下调至持平(Equal-weight),目标价从53美元大幅降至45美元,分析师指出,京东正面临激烈竞争,这严重影响其市场份额和业绩报告中的指标。
SWS Research下调了京东评级,将目标价由原来的50美元下调至40美元。
对于公司的盈利问题,刘强东曾表示,“我并不想人为地去逼着我们团队说,你必须赚钱盈利,我只是希望一切都是自然的,当你把用户体验做好了,把成本效率达到极致了,盈利一定是个很自然的过程。”
京东预计,第二季度营收1200亿~1240亿元人民币,市场预期1223.9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