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北京、杭州、成都等地土地出现流拍,其中北京市今年土地流拍数量更是累计达到6宗。
据我爱我家集团市场研究院统计,2018年4月,包括居住类用地、商服金融类用地、工业用地、综合用地等土地类型在内,北京全市并无新增土地供应。
4月24日,北京市还有两块住宅用地流拍,分别是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中心区01-0010、0021地块,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曹各庄桥户营村MC00-0016-061地块,两宗地均为限价房用地。
根据各地土拍政策,当地块溢价率达到一定比例后才转入竞报自持比例。而最近北京的两块住宅土地直接流拍,并未进入自持比例竞报。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经济观察报,总体上说,企业的资金面方面的压力是在增大的,这也容易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说企业拿地方面的策略会趋于保守等。从这个角度看,房地产市场的流拍自然也容易带来很多问题,尤其是类似企业经营困难压力增大、市场预期悲观等。另外部分土地性价比不高,高估了企业拿地的预期,所以也会造成出让环节受损。
两年来,政府出台各项政策鼓励房屋租赁市场发展,房屋租赁土地市场也开始活跃。但从市场来看,拿地热情和高成本带来的盈利难问题如影随形。例如作为全国首个企业自持租赁住房项目,万科翡翠书院在开启预租时,“月房租1.5万元起”“十年租金180万元起”的价位引起热议。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认为,4月份北京土地流拍的原因一个是开发商资金出现问题,另一个是地块本身位置等因素较差。而即使到了竞持比例阶段,100%的自持率是无法盈利的,企业自持住房模式是一个阶段性产物,未来很可能会趋于消失。
土地市场降温
刚刚过去的4月份,全国多地土地流拍。除北京外,“五一”前杭州临安两宗土地流拍,成为杭州今年首次土地流拍,而当天出让的其他地块也均遇冷,溢价率均未超过10%。中原地产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杭州土地成交额高达923亿元,成为全国土地出让金额最多的城市。杭州一季度土地出让近千亿元的规模,比北京573亿元的出让金还多了350亿元。
而在5月8日,成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出让两宗商用地块,根据出让结果,其中一宗48亩教育用地以约6072万元总价成功拍出,另一宗262亩商用地宣告流拍。
在土地出让金方面,4月份全国出现冷热不均的态势。杭州、宁波、广州、南通、天津、扬州、成都等7个城市土地出让金额突破百亿元,创同期土地出让纪录。但与此相比,北京、上海等城市4月土地拍卖市场趋冷。
但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4月份全国50大城市土地收入2842.2亿元,大部分城市土地成交溢价率却明显下行。
限房价、限地价是目前多地土拍市场的限制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拿地成本的提高让很多人感慨,开发商逐渐成了弱势群体。
2016年的北京“930新政”后,北京开始力推限房价、竞地价、竞自持比例的土地拍卖模式,并于2016年底在海淀永丰18号地块、海淀永丰19号地块、海淀永丰20号地块、大兴黄村21号地块共4宗地的拍卖中拍出了100%自持的比例,轰动一时。
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认为,企业自持租赁的模式是存在盈利困难的。当前住房租赁的租金与房屋价格之间存在严重背离,北京的年租金投资回报率甚至仅有百分之一点多,即使动用REITs,企业融资或推出也很困难。所以,如果不能解决盈利困境,很多房企是不敢尝试自持的。虽然2017年至今的土拍自持比例基本都控制在50%以下,但自持运营、限价销售还是让很多企业算不过账,所以进入2018年后,流拍现象明显增多,这也导致北京在土地的新增供应上有所拘束。
企业自持竞争下的盈利难
企业自持租赁住房源于2016年北京“9?30”房地产调控新政策。当年10月,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发布公告,4宗地块全部试点采用“限房价、竞地价”的交易方式挂牌出让。
上述4宗地块最终以开发商自持100%面积落幕,其中位于永丰地区的两个地块打造成如今的翡翠书院项目。万科自持租赁房项目翡翠书院最长租期10年。90平方米三居室的月租金为1.5万元至1.8万元,如果一次性签订10年的租期合同,租金180万元起,180平方米以上的复式四居室月租金为3万元至4万元,10年租金最高480万元。
主管部门多次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门去年4月曾发通知,要求企业自持租赁房年限与土地出让年限一致,在此期间“租赁”这一性质不会改变。北京市对于“以租代售”的方式明令禁止,并严格查处。去年,北京住建委对万科、中铁建的类似做法进行了约谈告诫,并禁止相关宣传。
严跃进认为,自持的模式,其实是租赁市场从旧模式向新模式转变,即从个人自持转变为开发商自持,这是发展租赁业务的新手段。总体上说,开发商盈利难的痛点,也充分说明了一点,即未来政策层面需要关注开发商的利益诉求,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证券化等方面给予扶持。
政府层面似乎也在探索为企业自持运营寻找盈利空间,4月25日,中国证监会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住房租赁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的通知》。通知中称,推进住房租赁资产证券化,将有助于盘活住房租赁存量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但是张大伟的观点是,此举虽然能够帮助开发商回笼资金,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盈利问题。他认为,目前市场上的自持租赁模式热情下降,正是开发商意识到盈利的难题。此前诸如100%自持拿地的做法,是企业自认为实际操作中可以将租赁转为销售。
自持模式会不会消失呢?至少目前政策层面还是存在的。严跃进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认为,租赁业务要实现盈利,需要积极的财政补贴和税费政策改革,是让租赁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前期,通过此类财政补贴和政策的积极引导,能够降低经营的成本,这也有助于实现更好的发展,防范租赁企业自己去试错,进而增加成功的概率。其次,通过有序的产业规划,让租赁企业更容易看到未来发展的逻辑和思路,这样能够压缩开发环境和招租环节,进而降低运营成本。
严跃进说:“此外,还需要通过系统的租客分类,能够让不同的租客在短时间内租到房子,也乐意交付租金,这有助于租金提高和相关社区经营收入的增加。第四、积极参与资产证券化模式,把未来潜在的租金收益给予贴现,这样可以在当前就实现较好的资金回笼和盈利;大力推进信用租房和租售同权概念,如果后续有类似积分落户等利好福利,那么租赁产品的收益率可以很快超过住宅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