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之五:便利店

   2018-01-26 中国商业联合会5370

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在2017年进入“真正的春天”。强调“真正”,是与此前的“风口”之说相异。“风口”之说始于五年前的2012年,国内便利店销售额以两位数增长,连续三年增幅超过百货、超市、大型超市等所有其它实体零售业态。

这股“风起”有两个关键词:O2O和互联网+。包括BAT(阿里、百度、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与便利店尝试O2O业务,支付宝、微信支付在便利店推行手机支付,爱鲜蜂、本来生活等互联网公司的“网订店取”,其目的主要是希望用互联网的模式“挖掉”一块线下终端渠道,并非投资传统的便利店业务。到2017年,中国的便利店真正站上资本的“风口”,投资和增长贯穿全年。上半年,表现为传统便利店展店的集中放量。下半年,则是无人值守便利店及智能便利店面世的井喷。3月,斑马资本3亿美金投资便利蜂,京东号称5年内开100万家便利店(到年中改称接入京东系统100万家夫妻店),两桩跨界投资案开启了“便利店年”的序幕。此后,阿里巴巴旗下零售通在下半年接踵而至,宣布到2018年3月底要改造1万家天猫小店加盟店,并大举进军线下小店。

在外资便利店以超过30%的增速展店,本土便利店“舍命狂奔”巩固区域网点的同时,2017年的便利店市场还有一股发展力量,这就是传统商超、百货企业向便利店市场进军。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以武汉中百集团、南京中央商场集团、北京超市发等和日本罗森便利店,王府井集团和河南爱便利公司等,都是借传统商超、百货店自身资金量和本地市场先发布局的优势,以战略合作形式联手拓展便利店新业态。

第二类是以永辉生活店、easy家乐福、正大优鲜等为代表的商超大卖场企业,依托自身生鲜超市的优势,探索“+生鲜”的社区生鲜便利店或超市型便利店。

第三类是为整合夫妻小店、提升供货黏性,以B2B业务介入便利店,例如苏宁云商推出整合夫妻小店的“苏宁小店”;步步高在湖南发展汇米巴便利店;大润发e路发则以门店做发货仓推飞牛便利店等等。

到2017年下半年,无人零售概念带动的无人便利店、智能便利店、办公室无人值守货架(柜),一并爆发,令人目不暇接。无人便利店缤果盒子借在大润发、欧尚的“测试”一炮而红,后续小麦智能便利店、TakeGo、F5未来商店等相继爆出过亿的融资额,猩便利获得近5亿元融资、简24无人智能便利店创业四月获3000万元融资,无人零售概念将无人便利店的风吹至高点,甚至在二、三线城市,各种无人便利店盒子开始出现在街头巷尾与办公楼集中地区。整个下半年,无人便利店品牌数量和融资额记录不断刷新。

另一个热风口的则是门槛更低的办公室无人值守货架(柜),出现许多新品牌,并有百果园、易果生鲜、娃哈哈等“大玩家”成为这些终端新零售的上游合作伙伴。但从目前来看,业界对无人便利店发展前景存在分歧,有人坚定看好此项技术对零售业成本降低和体验重构的作用,也有人质疑,认为无人零售的“死结短板”在人性化服务,完全的无人零售并不可行。

专家认为,2017年便利店“风”起于两个来源:一个是大型零售企业及各方资本进军便利店,另一个是由于诸多互联网便利店的诞生。进入新世纪以来,便利店大部分时间是作为大卖场的补充业态存在的,而在互联网替代大卖场成为“一站式购物”目的地后,便利店因其便利属性,离消费者更近,能满足消费者“就近购买”需求,以及可作为网购提货和送货点展露出“不可被替代”的价值。

专家认为,便利店业态优势明显,可以与大部分零售业态竞争,可以开展餐饮业务,也可以卖生鲜,还可以做增值业务。离消费者距离最近的便利店,理论上可以就近“截流”消费者的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需求。而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便利店年轻一代主力消费人群的崛起和消费习惯的变化,政策对社区商业便利配套的支持,都给了便利店强势“起飞”的条件。

便利店在中国有较大市场空间,并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迎来黄金发展期。

原因有三:

其一,中国便利店行业的集中度很低,属于分散型竞争市场,市场地域发展亦不均衡,提升集中度、扩展覆盖面存在较大空间;其二,未来万物互联时代,许多购物行为需求将主要表现为解决即时消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解决了门店和消费者的实时连接,为以加盟为主的便利店持续提升单店坪效,消化房租、人力等成本上涨,支撑连锁体系提供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技术支撑;其三,对标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历程,人均GDP和人口密度这两个因素对便利店行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支持作用。按照日本的经验,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是便利店业态的导入期;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000美元时,是便利店的成长期。而人均国民收入达到6000美元时,便利店就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便利店的快速发展已具备外部条件。

纵览整个国内便利店市场格局,纵然美宜佳在上半年的门店突破10000家,其仍是区域企业。从单店坪效来讲,依然还是全家、罗森、7-11等日式便利店更占优势,本土便利店的“护城河”与“护身符”无一例外体现在密集布点。大部分本土便利店还是在出租货架做“二房东”,做品牌的搬运工。同时在门店规模、信息化、物流配送、人才、资本等各方面都有待突破。按照BCG报告,2017年中国主要的连锁便利店品牌数为260家。其中门店数超过1000家的非石油系便利店只有12家。2016年,中国便利店单店平均日销3714元。2015年,为3576元,仅增长4%。业绩增长并不显著,表明便利店行业还处于外延扩张式的粗放式增长阶段。

专家认为,本土便利店接下来的战略重点,应从单一的数量增长转向注重提升经营品质,聚焦门店精细化管理,开发适宜商品与服务项目,同时加大差异化的自有品牌和鲜食商品的开发,力争在零售市场获得更大的份额。实际上,从外资便利店2017表现来看,其竞争力不断提升还得益于自身从门店型到商品的不断革新。比如在上海门店数第一的全家便利店在上海推出两家第四代店型,将咖啡馆“装进”了便利店,7-11则在北京尝试便利店开卖生鲜。

2017下半年,阿里系新零售标杆盒马鲜生也宣布将涉足便利店,用技术来重构便利店的成本结构和体验。10月,鲜生活、绿城服务、易果以8400万美金,收购北京好邻居。收购完成后将对好邻居便利店零售网络升级。这两桩整合案也表明,走线下流量与智能化零售的结合之路或是便利店市场的下一站,而区域龙头形成的市场也将在不远的未来加速走向整合。

对于2018年的便利店市场发展趋势及更远期的未来,专家认为,在无人便利店智能领域的尝试很多布局、趋势都将实际落地,便利店市场或将真实感受变革和重构的力量。同时,便利店将在各种“便利店+”的跨界上寻求成本缩减和效率提升的答案。

本文由中国商业联合会授权发布)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53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