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液态奶销售收入下降 市场遭蒙牛伊利挤压

   2018-03-29 国际金融报 记者 黄林夕 实习生 牟雅菲7670

近日,光明乳业发布了2017年年报。报告期内,光明乳业实现营业收入216.72亿元,同比上升7.25%;实现净利润8.18亿元,同比上升21.15%。

尽管实现了营收、净利润双增长,但记者发现,光明乳业部分产品销售数据有所下滑。财报显示, 2017年,光明乳业液态乳实现收入137.59亿元,同比下降3.74%;酸奶销量为80.93万吨,同比下降5%

值得注意的是,蒙牛近日也发布了2017年年报。报告期内,蒙牛实现营业收入601.56亿元,同比增长11.9%,实现净利润20.48亿元。

不难发现,蒙牛一年的营业收入已接近光明乳业的3倍,净利润也是光明乳业的两倍多。业内人士指出,光明乳业目前在常温奶业务上,正被乳业双巨头伊利、蒙牛挤压。

子公司业绩亮眼

对于2017年营收、净利润双增长,光明乳业方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一方面得益于公司一年多来的调整革新,实现了资源集约化管理、产销分离,使得光明乳业2017年资产负债率等关键运营指标都得到进一步优化,费用管控效率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光明乳业的海外子公司新西兰新莱特乳业有限公司再创增量。

2017年,新西兰新莱特实现营业收入41.96亿元,同比增长47.55%;实现净利润2.86亿元,同比增长57.83%。据了解,新西兰新莱特增加了混合罐装生产线,婴儿配方奶粉业务规模扩大。

乳业专家宋亮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光明乳业业绩增长的根本原因是新业务板块的带动作用。所谓的新业务板块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奶粉业务,其中新西兰新莱特贡献最大,新莱特是光明乳业在新西兰的一个代工厂,其代工的品牌主要是澳洲的a2奶粉,而a2奶粉在中国很受消费者欢迎,这导致新莱特业绩大幅增长,进而直接给光明乳业带来了业绩增长;第二块是低温产业,光明乳业在2017年推出了很多低温酸奶产品,高毛利的低温酸奶品类拉动了其整体市场业务

常温奶业务受挤压

从国内市场来看,酸奶产业已成为乳企争夺的焦点。欧睿数据显示,中国市场2017年的酸奶销售额将首超牛奶,约为1192亿元,预计2020年酸奶销售额将达到1900亿元,在液态乳中占比将超50%。

对于外界较为关注的国内最早常温酸奶品牌之一的莫斯利安的销售情况,光明乳业并未在年报中披露。面对记者的询问,光明乳业在莫斯利安相关问题上也一直保持沉默。而在其2017年年报中,记者发现,政府补助项目里,有一项为莫斯利安项目补贴款,这是该项目里唯一一项针对具体产品的补贴。

有业内人士指出,遭遇成长瓶颈的莫斯利安,正是光明乳业液态乳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宋亮表示,光明乳业液态乳收入下降主要是常温液态乳销量下降,光明乳业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从常温业务和低温业务并举,转为侧重低温业务,要把常温业务逐步调整掉,因此收入出现下降。

在酸奶业务方面,光明乳业酸奶销量下降主要也在常温酸奶方面,因为在这一市场,其面临着伊利、蒙牛、君乐宝等企业的竞争。特别是伊利、蒙牛发展迅速,挤占了光明乳业的市场。

与对手差距仍大

尽管被称为中国乳业“老三”,但光明乳业与前两大巨头伊利、蒙牛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且距离并未在缩短。

从营业收入上看,伊利、蒙牛已突破600亿元大关,而光明乳业到2017年,才刚突破200亿元。且跟伊利、蒙牛相比,光明乳业目前还缺少一个销售额过百亿的支撑性单品。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光明乳业与伊利、蒙牛间的差距?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光明乳业由于液态奶业务相对较弱,渠道深度不够,对莫斯利安等明星产品的推动力不够大,因而营收规模一直无法与“第一梯队”的蒙牛、伊利相抗衡。

从渠道深度上来看,目前伊利、蒙牛的渠道已延伸到农村市场,而光明乳业的市场渠道在很多地区还停留在地级市,没有进一步下沉。而且,光明乳业的市场主要局限在华东地区,尤其是上海,2017年光明乳业在上海市场的营业收入为52.23亿元,而国内其他地区营业收入为121.72亿元。

此外,宋亮向记者指出,光明在市场机动性以及应对效率上不如伊利、蒙牛。“虽然伊利、蒙牛都有国有股份,但它们生产管理和营销的自主性非常强,在这方面,光明与伊利、蒙牛间是有一定差距的”。在配置国内外资源的能力上,伊利、蒙牛都能够做到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有效降低产品成本,而光明乳业在资源平衡和应对能力方面较弱,因此原料成本明显比伊利、蒙牛高。

(来源:国际金融报 记者 黄林夕 实习生 牟雅菲)

标签: 光明 蒙牛 伊利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767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