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京东数据研究院发布《环球寻味·进阶的中国年——2018生鲜年货消费报告》,指出50后、60后和70后用户的生鲜消费在其京东全站消费占比最高,“银发经济”正成为生鲜消费领域中一股新生力量。
央视《对话》节目日前邀请盒马CEO侯毅做客。在节目中,侯毅提到了“银发经济”,称在盒马,有20%左右的用户都是50岁以上老人。
从“线下”走到“线上”,电商生鲜瞄准“银发一族”。
那些在菜市场上挑菜砍价游刃有余的“马大嫂”,是否真的习惯既不能挑挑拣拣又不能砍价的“线上买菜”呢?
跟着儿媳妇学会网上买菜后 滨江张大伯夫妻俩天天享受送菜上门
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电商的触角延伸到市民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就连在家做一桌饭菜,都可以不去菜市场和超市。只要你有智能手机,进入APP选购好你想要的肉、菜、鱼、米,完成在线支付快递员会直接送到你家。
阿里和京东推出了专门的生鲜频道,也有盒马鲜生、每日优鲜等专门的生鲜APP,连做外卖的美团、饿了么也盯上了百姓的菜篮子。
“我们最早开始的线上购物是从电视购物开始的,慢慢的儿媳教会我们在手机上购物,就一发不可收拾。”家住滨江的张大伯笑着说。
张大伯和爱人退休后一直生活在滨江,儿媳生了二胎后,就帮忙带孩子。在没带孩子之前,淘宝和京东几乎包揽了滨江房屋的大件小件,无论是厨房用具,还是床上用品,夫妻俩都喜欢在网上比较一番。
张大伯住的小区离超市较远,附近也没有大型的菜市场,每天去一次超市比较麻烦,隔几天买一次菜又觉得不新鲜。尤其是帮忙带孩子后,老两口对买菜的事情开始犯愁。
热衷网购的儿媳将手机买菜的方式教给了他们,俩人就开始了“线上买菜”。
“天猫、京东我们都是轮番用的,会比较价格,之后再下单。”张大伯说,“单价感觉比菜市场是贵的,用上优惠券就差不多了,送来的质量也很好,老人小孩,总是需要质量好的东西。”
和许多用智能手机比较费力的老人不同,家住华家池小区的李阿姨对智能手机很是熟悉,网上购物也是家常便饭。
“我知道很多软件都可以买菜,不过,我不经常用,只有菜市场没有的菜我才会买。”李阿姨说,“我刚刚在手机上买了小龙虾,因为现在菜市场小龙虾不多,价格还不便宜。”
“逛逛菜场也是休闲方式”
不过,记者通过线下调查发现,像张大伯、李阿姨这样,习惯“线上买菜”的老人,其实比例还是不高。
景苑社区的何阿姨表示,平时会在网上买米和油,因为搬运不便,而买菜还是喜欢去菜市场,觉得安心。最主要的是,小区附近菜市场布点很多,不需要网上买。
采荷街道的詹阿姨对记者说,自己女儿会网上买海鲜,但只要她有时间,都会自己去菜场挑菜,除了价格、质量的因素,逛逛菜市场也是休闲方式,可以打发时间。
“菜市场的人都是老熟人了,去了打打招呼,聊聊今天的菜价、天气,开几句玩笑,这才是生活嘛。”詹阿姨爽朗地说道。
也有一部分老人表示,“线上买菜”这种方式他们还是不能接受,价格贵不说,万一食物不安全呢?
景苑社区工作人员张静是80后,自己是一个“线上买菜”的忠实爱好者。
“我一般中午在手机上把晚上需要的菜买好,送到办公室,下班带回家,”张静说,“如果等到下班再去买菜、做饭,小孩子会等不及的,可以说‘线上买菜’,解决了生活中的一大麻烦事。”
不过她在工作中和老人们聊天,发现老人的这一需求很少。
“我们所在的社区是老小区,人口密集,基本上步行五分钟内都可以买到菜,附近还有大中型超市,或许是影响‘线上买菜’的一个因素。”
生鲜电商看好“银发经济”
被誉为电商最后一片蓝海的生鲜已成兵家必争之地,自2012年生鲜电商元年起,为提升用户渗透率,各大电商纷纷通过补贴、促销等方式“打响”价格战。而后,由于资本跳票、物流成本高、品控失败等情况,致使大量生鲜电商昙花一现。
经历了洗牌期的震荡和淘汰后,生鲜电商们逐步确立了各自的运营模式,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用户生鲜购买的习惯。
尽管记者这次的线下调查情况显示,喜欢线上买菜的老人比例还不是很高,但是电商大佬们还是很看好这片“银发经济”。
京东数据研究院发布《环球寻味·进阶的中国年——2018生鲜年货消费报告》指出,伴随京东生鲜品类的持续扩充及丰富,蔬菜、水果、鸡蛋等产品也被添加进消费者的购物车,生鲜消费从“尝鲜”逐渐呈现出日常化、高频化的特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50后、60后和70后用户的生鲜消费在其京东全站消费占比最高,“银发经济”正成为生鲜消费领域中一股新生力量。
盒马CEO侯毅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下,如何服务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给他们带去互联网的消费便利,是一个课题。
“在盒马,有20%左右的用户都是50岁以上老人,他们越来越习惯在家里通过盒马APP快速购物,坐等商品送上门。”侯毅说,移动互联网属于全民,盒马创造出了便利消费的环境和良好的移动支付体验,使得中老年对于这种新零售商业模式也积极追随。而盒马接下来会推出一系列针对老年人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