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区商业配置标准征求意见

   2018-09-08 中国新闻网7850

北京市西城区通过民意立项听取民意、对接民需,把高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引入社区,按照民众意愿建设系列综合公共服务设施。

中新网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 杜燕)为优化便民商业配置标准,为各区制定生活性服务业设施规划提供依据,北京市商务委会同市规划国土委正在研究“北京市街区商业生态配置标准”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其中,标准提出,到2020年全部城市社区达到配置标准,即每个社区不少于2个蔬菜零售、不少于1个便利店,每3000人不少于1个早餐店等。

街区商业“保基本、提品质、有特色”

今天,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委会了解到,正在研究“北京市街区商业生态配置标准”将为各区制定生活性服务业设施规划提供依据。该“配置标准”在合理配置基本便民商业设施,建立差异化商业服务体系,引导蔬菜零售、便利店和早餐等生活性服务业组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规定。

该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在起草中,按照“开门编规划”和“老百姓家门口的事情,由老百姓自己决定”的原则,多次深入到社区居民中,征求群众对自己身边社区商业的面积规模、行业业态、配置数量和生活半径等具体建议。

根据“北京市街区商业生态配置标准”(征求意见稿),街区商业要“保基本、提品质、有特色” 。

其中,2020年“保基本”,即着力解决街区商业设施供给、需求、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制定补建提升措施,填补基层商业设施欠账,基本便民商业设施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

配置标准方面,根据社区商业各业态服务功能,居民消费频率等实际情况,确定蔬菜零售、便利店等为基本便民商业业态,2020年前,全部城市社区需每个社区不少于2个蔬菜零售店、1个便利店;街道范围每3000人不少于1个早餐店,平均每个社区不少于1个社区超市、1个美容美发、1个末端配送的配置标准。

2035年“提品质”,街区商业业态在完成“保基本”的前提下,应积极引入文化、体验、健康等消费业态,提升社区生活品质。社区品质提升业态包括:书店、花店、咖啡厅、健身、品质餐饮、药店、宠物服务、自动贩售、早教及成人培训等。

品质提升类社区在布点时应该考虑社区居民生活规律,在社区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中,根据业态消费特点,进行有序配置。2035年前,全部城乡社区需达到配置标准。

到2050年,培育构建配套完善、均衡便利且具有北京特色文化的差异化街区商业生态系统。

兼顾“小而精”和“大而全”

在街区商业设施配置上,该“配置标准”提出,要注重建设社区级商业中心,尽可能提升商业空间的使用效率,兼顾“小而精”和“大而全”。

新建社区应严格按照《北京市居住配套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居住配套商业服务设施总体规模按600-700㎡/千人建筑面积配置。其中:菜市场配置标准为建筑面积50㎡/千人。小型社区菜市场建筑面积500-1000㎡,中小型社区菜市场建筑面积1000-1500㎡,大型社区菜市场建筑面积2000-2500㎡。生鲜超市、社区菜店、综合超市、便利店、早餐(餐饮)店、理发店、家政服务点、洗衣店、便民维修、药店、末端配送点等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为建筑面积535-625㎡/千人。小型商服(便利店)配置标准为建筑面积10-20㎡/千人。

新建社区至少配置一个社区级商业中心,保障社区商业网点数量不低于12个/千人,建议配置书店、品质餐饮、健身、教育机构等品质提升业态,有条件的社区建议配置电影院等休闲娱乐业态。

老旧社区保障社区商业网点数量不低于10个/人,其中基本便民商业网点占比不低于80%,品质提升业态建议配置药店、教育机构、品质餐饮等。此外,应关注到社区老龄居民生活便利消费需求,对药店、蔬菜零售、早餐、维修等服务网点鼓励上门服务。

胡同平房社区规划社区商业应考虑容积率低、可用空间分散等基本情况,合理、充分地利用腾退空间,保障社区商业网点数量不低于10个/千人。

对于城区街道的其他一般性社区,应考虑社区的建成环境和可达性条件,从社区居民实际生活消费特点出发进行规划,适当控制过度高端化的商业网点数量。在进行商业规划建设时,保障社区商业网点数量不低于8个/千人,其中基本便民商业网点占比不低于75%,品质提升业态建议配置药店、健身、宠物服务、教育培训、咖啡厅、书店等业态,鼓励进行多样化业态配置。

规范街区商业网点管理

该“配置标准”提出,商业网点视觉设计(包括标牌、外立面、包装等)要能够体现街区风貌和文化品质,鼓励高校及公益设计团队参与商业网点设计,参考街道设计导则,形成符合区域街道文化形象特点的商业设计标准,提升商业网点可识别度和居民认可度。

同时,要进一步推动连锁商业品牌进社区,到2020年之前,实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商业、餐饮、便利店连锁化网点市场占有率不低于40%。

各区还要逐年以街道、社区为基本评价单元,利用实地调研、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动态评估本区生活性服务业设施规划实施情况;要形成社区商业品质评估体系,并将公众满意度纳入考核体系,建立长期有效的公众监督机制。

借助互联网平台技术延展服务体系

该“配置标准”还鼓励借助电商及“互联网+”服务,提升商业服务可达性,补齐社区商业服务短板,尤其提升“上门服务”、“共享服务”效率。对于规范化程度不足的个体化经营的社区商业网点,鼓励互联网平台进行集中管理、培训和服务设计,借助新平台新技术,提升社区商业资源使用效率。

同时,鼓励老旧社区、设施功能配套水平不高的新建社区等,鼓励智慧社区运营商等市场力量参与社区商业服务,根据居民生活需求,进行社区商业技术创新,促进未来网点的智能化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商产网客服04

632

文章

785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