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便利店北京大角逐 便利店出路何在?

   2004-04-07 5040
北京近两年的便利店市场逐渐热闹起来,全世界最有名的“7-11”今年开始要在北京开店,倍感上海便利店市场竞争激烈的上海连锁企业也开始了在北京的“圈地”步伐,北京本土的商业企业自然也不能落后,一场激战在所难免。
  
  目前,考虑进入、即将进入或已经进入北京便利店市场的商业企业讨论的焦点已集中在便利店业态的定位、管理等方面。记者感觉,业内对这个市场已经不是单纯的设想,而是进入了真刀实枪的演练。
  
  在众多业态中,便利店的出路在哪里?具体到北京,便利店又将以怎样的面目出现?
  
  前景广阔但现存不足
  
  随着北京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高,居民对社区便利店的需求不断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北京便利店零售额增幅达到105.2%,位于连锁经营各业态之首。截至2003年底,北京市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总数已达1660家,社区覆盖率达到69.1%。
  
  进入2004年,中外企业更是加快了跑马圈地的步伐,对于便利店来讲,店址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便利店成功与否,其70%在于选址,30%在于应用”。不难看出,企业都试图在这个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
  
  据称,世界最大的便利店连锁品牌“7-11”计划到年底在北京开出100家店。北京的物美商业集团通过与中石油签订协议,将把便利店开到全国6500家加油站,同时,它们在北京地铁沿线开设多家便利店。总部设在上海的联华超市集团在北京便利店市场上迅速扩张,据悉,联华快客已成为北京同种业态中门店数最多的企业。
  
  目前北京有物美佳联便利、超市发便利和普尔斯马特便利店等品牌。业界人士对北京快速发展的便利店市场普遍保持乐观的态度。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江明说,按大城市3500人一家店的国际通行做法,北京便利店目前仅400多家,还有2000多家的发展空间。
  
  当然,另一个现实是,同是直辖市,“在便利业态方面,北京比上海至少滞后了整整3年到5年。”物美集团特许加盟总经理夏明这样感慨道。上海连锁便利店目前4500多家的规模已使得它平均38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与日本及美国的平均水平相近。与此同时,北京好像没有什么知名的便利店品牌,仅有的几个品牌也是区域性发展,看不出什么分量。
  
  从北京目前的便利店发展看,瓶颈不只是数量,还有质量:定位模糊,商品结构不合理似乎成了一个大问题。黄江明认为,现在北京很多便利店充其量只能称为便利超市,试图给居民区里的所有人服务,结果却事与愿违,在价格上不敢比超市高多少,服务上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缺乏吸引力。
  
  定位模糊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商品结构不合理,从而导致很难盈利。目前美国便利店的毛利率为33%到38%,日本是30%左右,而北京便利店综合毛利率只有19%左右。这也是很多便利店因地价高而难以在市中心开店的原因之一。
  
  目前,上海市的便利店所面临的问题是过度的竞争和单店市场份额的缩小,上海便利店已经陷入全线亏损的窘境。有时,一个社区里会先后出现好几家便利店。门挨门的激烈竞争使得很多企业开始把目光放在快速发展的北京市场,在加剧这一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将带来更多经验。
  
  便利店出路何在?
  
  在近日举行的“北京连锁便利店经营与发展研讨会”上,与会的便利店企业从“7-11”和上海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中探讨了便利店的选址、定位和特许加盟方式的重要性,而这些,恰恰是北京的便利店在发展中应当审视的问题。
  
  在北京,多数消费者对什么是便利店还没有很明确的概念。他们或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小卖部”(传统零售店);或者将其定义为“小型超市”。其实,便利店与传统零售店和超市并不相同。
  
  据上海联华便利有限公司总经理蔡立仁介绍,便利店并不是向顾客出售商品,而是为他们提供方便的商店。在经营时间上,可以24小时营业;售卖的商品是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便利店的密度大,商品品种少而精,顾客容易找到,进出店便利;同时要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如代售彩票、报刊、代冲胶卷,甚至提供家政服务,免费打气等。
  
  蔡立仁说,便利店的商品价格通常比超市高出10%-15%,毛利水平应在25%以上,附加有“便利服务”的价值。
  
  另一家上海较大的可的便利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源昶也表示:便利店业态的市场定位应该满足人们及时、急用、追求快捷、用金钱买时间的人购物和服务的需求。据说,上海的便利店也经过了带有小超市痕迹的过程,但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只能与其他业态区别开来。
  
  根据AC尼尔森去年底对上海便利店消费者的市场调研,影响消费者到便利店购物的前五个因素分别是:方便到达、员工提供友善的服务、现代化而且很舒适的商店、整洁而卫生的商店以及商品陈列好。
  
  根据自己的定位,可的便利店不是把家庭主妇作为主要的目标客户,而是将其锁定在年轻的时尚人群,并有意地把店址集中在以下地区:大学院校、园区、文化娱乐场所和商务楼以及交通干道等。这些场所大卖场和超市难以进入,而且人流相对比较集中。同时,可的谨慎进入的地区恰恰是居民区,因为那里不是便利店主要受众对象的场所。
  
  其实,上海的便利店在事件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与7-11等成功的世界品牌的做法是很相似的,同样出售便利,同样讲究店址的选择,但日本的7-11却与国内企业有着不同的扩张模式:每个店必须有利润,没有利润不开。这与国内目前快速扩张的规模效益思维不同。
  
  据介绍,因为有了单店的赢利能力,所以7-11的特许加盟店发展特别快,它的直营店比例只有4.8%,其余全都是特许加盟店。加盟店的赢利能力要高于直营店,它的管理效率要高于加盟店,成本要低于直营店。黄江明表示,只有压缩直营连锁才能真正做大做强,直营店多了以后对企业是拖累。
  
  据了解,上海大部分便利店都没有发展加盟店,即使发展了加盟店的一小部分公司,加盟比重都没有超过35%。便利店公司快速发展采取直接投资的形式,其投资回报要等待大量新店铺逐渐成熟、营业额提升,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目前上海许多便利店公司新店铺的比重超过了50%,要想在短期内盈利是不可能的。
  
  对于发展特许加盟店的做法,与会的企业也表示赞同。蔡立仁表示,联华快客把门店盈亏平衡作为经营工作的核心,坚守规模与效益兼顾的原则,加盟是今后拓展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在便利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方。
  
  邱源昶认为,中国目前的条件下系列推广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他对门店主的选择提出了不少看法,认为门店主不需要高学历,也不需要有很强的投资能力,最好是30多岁的家庭主妇或者夫妻,想通过加盟的办法去创业的人。
  
  据了解,可的现在已有300多家加盟店,大多数都是这种类型,这些人都比较稳定,靠老老实实的劳动和接受公司的指导和管理使自己发财,个别店长已经加盟3个店了,每年的收入至少有30万,而且把家人朋友的就业问题解决了。
  
  北京该走怎样的路
  
  7-11无疑已经成为了便利店业态中一个非常成功的榜样,可毕竟它也要在北京开业了,将会成为国内企业的竞争对手。中商商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于淑华认为,我们不能盲目模仿,而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零售业态多少、消费者需求的情况去确定自己的业态。
  
  据了解,中国目前有很多的便利店,并不是不像7-11那样的标准,很多是属于小型超市和便利店兼容的业态,但是在当地做的非常好。例如,石家庄的博大、沧州的好日子、草原兴发等小企业的毛利比大城市的便利店还要好。
  
  于淑华认为,国内企业在实践中,在找差距的同时也要看清我们自己的市场前景和市场定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定要走稳,不能太盲目。
  
  倍顺好邻居是北京惟一一家以便利店业态为主的零售连锁企业,2001年进入北京后,在北京最早的便民店之一好邻居的网点上发展起来,目前已经开设了40多家店。由于公司刚开始把国外便利店的发展模式生搬硬套地拿到中国来用,造成了水土不服,起初广州的
  
  20多家倍顺便利店都被迫关停。在北京,倍顺的发展速度也很慢,到2002年9月份,在北京只有6家店,而且都是按照国外便利店的模式来设计的,单店面积在200-300平方米,单店投资都超过200万元,投资回报率较差。由此,倍顺意识到这种模式在中国发展不合适,单店面积太大很难在社区中推广。于是,倍顺根据中国的特点,不断的测试,在磨合中逐渐清晰了定位,从2002年9月份开始到目前一共开了30多家店,面积均在80-110平方米之间。
  
  北京本土的企业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据北京物美集团副总裁吴坚忠介绍,物美2001年才正式开设24小时的便利店,这些便利店的特点是很小,4到12平方米,主要为乘地铁的快速人群服务,地铁人群出来以后,直接经过物美便利店,在晚上9点钟时可以看到大量顾客进入物美的情况。现在店铺有21家,店铺数还会继续增加。
  
  一些企业还表示,日本式的、美国式的、欧洲式的便利店都不适合我们国家,我们一定要建中国式的便利店,那就是便利性的商品加便利性的服务,加一个社区厨房。北京现在有很多小户型,人口少,自己在家里面做饭又不值,所以便利店里的社区厨房会很有用,也很有发展前景。(中华工商时报)
标签: 北京便利店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504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