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封闭的山村来说,想要致富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传统的种植模式更加不可能致富,过去的五四村,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如今的五四村,座座漂亮的楼房随处可见,片片葡萄园、行行不知火、红星柚树点缀其间,胜似一座“花果山”。富了的农民没有忘记他们的致富“领头雁”——村党支部书记莫东华。
带头学艺 寻求“脱贫路”
1991年,刚满20岁的莫东华从乡镇企业下岗了,没有多少文化,又没有任何技术的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
面对着这一片沧桑的土地,看着乡亲们耕种传统农作物,过着靠天吃饭的清苦日子,莫东华苦苦思索着改变生活,脱贫致富的路子。人人都跑出去打工,光凭劳力挣得到多少钱?呆在家里,不搞副业,不做生意,也难挣到钱。想来想去,决定还是用自己的智慧闯出一条“在家里也能挣大钱”的致富路。
“都说知识能改变命运。”莫东华开始了他的求学拜师学艺之路。东拼西凑200来块钱,到书店购买了一大堆关于水果种植的书籍,学习葡萄等果树种植嫁接、管理的知识。1995年,他次借钱在本地购买了一些“土葡萄”苗,栽植在自家最好的1亩地里。“当时不敢多种,毕竟没有技术,又没有经验。”莫东华告诉笔者,由于这些原因,自己虽然天天呆在葡萄园里,精心管理,细心呵护,但是葡萄产量和品质都上不去。
怎么办?一筹莫展的莫东华没有气馁。1998年,他再次借钱自费前往成都、眉山、乐山等地考察学习种植技术和种植经验。“这次算是见了世面,受益很大。”在莫东华的言辞恳切、虚心请教下,当地有经验的种植户也没有藏私,向他传授了大量的种植知识,怎样保护种植园土质?怎样护苗?怎样护果?如何保证葡萄的水分和糖分……
回家以后,莫东华将他从外地购买回来的“巨丰”葡萄种植在了自家的3亩地里,第三年收到了实效,实现了3万余元。尝到甜头的他又从外地购回了一批新品种的葡萄和不知火、红星柚苗子,种植面积扩大到近6亩多。但由于缺技术,没有经验,失败了,引来左邻右舍的嘲笑、讥讽。面对困难,他没低头,找原因、看资料、拜老师,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走出了一条脱贫路。而今,十多亩的葡萄园已经成型,全面挂果,产量上去了,品质也提高了,销路畅通了,钞票也有了,仅葡萄收入,每年均在10万元左右。
带动邻里 直奔“致富路”
“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带动全村人一起富;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整合集体的力量才能做更多的事。”2008年,莫东华成为贡井区首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在表彰会上,一位镇领导的话深深的印在了他的心底。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即使我不是党员干部,我也要带着乡亲共同致富。”时任村主任的莫东华说。他把自己培育的苗子和从外地引进的良种葡萄苗,无偿提供给村民,动员村民水田改旱地,砍掉杂树,增加葡萄等果树种植面积,规模栽植经果林。并坚持经常性到果农家了解情况,讲解技术,提供资料,带去各种供求信息,从培育、栽植、管理、经营等环节手把手地教他们,直到学会为止。他从不向农户要一分钱的报酬,被乡亲们亲切地誉为“土专家”。56岁的困难户杨德成家境贫寒,与自己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正是在他的亲自指导下,载种了4亩葡萄,亩产达1000余斤,年收入达3万余元。
为促使五四村的水果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带领全村人一起致富,2009年,在莫东华的发动下,贡井区金子山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现如今已发展会员126户,形成以葡萄、不知火、红心柚为主的水果产业带800余亩,全年水果产量达到100余万斤,产值达到300余万元,果农年人均纯收入上万元。水果种植成为了五四村的支柱产业,更成为了村民们增收致富、通向幸福生活的桥梁。
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荣誉和成绩,每一个时期也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为了带领广大人民致富,。“我们正在对果园区的农房进行风貌塑造,准备搞农家乐,园区道路也要硬化,修建观光平台,将五四村打造成为市民休闲娱乐、采摘水果、体验乡村生活的乡村旅游地。”莫东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