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地变农场成为神话

   2014-12-29 9200

   当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当然了,这个事实也真的存在,2009年被评为武汉市核心科技示范 户,2011年被评为全国种粮售粮大户,武汉市第15届劳动模范,徐家祥的坚持在不断收获社会赞誉的同时也迎来了创业的喜悦:去年粮食总产100万斤,莲 藕170万斤,套养、轮养鲜鱼年产3万斤,总产值300万元,年纯利润20多万元。


   入行:情非得已回“农门”


   从事农业,并非徐家祥的初衷。然而,命运中的三次“玩笑”却将他逼回“农门”。


   徐家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小爱学习的他一直成绩优异,是村里公认的“大学生料”。1978年他读高二,成绩名列前茅,还是学生会主席。可是在高考前不到半年的一个晚上,他不慎从宿舍上层的床上摔了下来,救治时切除了脾脏。从此身体大不如前,求学之路就此戛然而止。


   如果说经历这次“变故”后的徐家祥还心有不甘,那么接连两次命运“玩笑”则彻底将他逼回“农门”。1982年,徐家祥经过多方努力,成为安山中学的一名代课老师,可是仅仅一年多,他就“莫名其妙”被“挤”了下来。1983年底,不安于现状的徐家祥来到社办企业,成为很多人羡慕的“业务员”,可是好景不长,一年多后,社办企业纷纷倒闭关停,再次“下岗”的他彻头彻尾成为一个农民。


   “在农村也要干出点名堂来!”体味家徒四壁的窘迫,20出头的徐家祥开始认真地思索自己的“务农人生”。1984年底,他用自己仅有的300多元积蓄,租下了村里5亩荒坡地,买来柑橘苗,建起了当时安山地区家柑橘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3年后5亩橘园郁郁葱葱,开始挂果,年收入达到了3000多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起步:撂荒地上办农场


   地处武汉南隅的江夏区安山街,是典型传统农业生产区,交通偏远且生产条件恶劣。10多年来,受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相对低下等客观因素影响,农民或弃农务工,或改粮种树,土地撂荒现象日益加剧。


   看着成垄成畈的稻田长满齐腰深的野草,已经是“老农”的徐家祥心里不是滋味。2001年,在经过仔细思量后,徐家祥接过本组8户农民76亩荒田。没有想到一场涝灾,70多亩水稻亏损了4000多元。有村民笑他,“人家都将良田改种苗木了,你还用荒田种水稻,不亏才怪!”面对失败,不服输的徐家祥开始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荒田创业”之旅。


   2001年盛夏,一场暴雨过后湖水猛涨,稻田边“羸弱”的堤坝岌岌可危。为了保护稻田,徐家祥从渔民那借来一艘木船,取土装袋后船运至堤坝筑堤加固。每天早上天不亮出门,一直到晚上深夜,和妻子连续奋战10多天,堤坝逐渐稳固起来。最后一个晚上10点多,因为是最后一船土包,徐家祥没有让妻子同行,就是那最后一趟,船沉了。会水的他在湖里折腾了半个多小时才回到岸边。“幸亏老婆不在船上,后果真不敢想!”


   2002年大旱,他每天早上天不亮就步行5公里到镇上购买上百斤柴油挑回来,为柴油机加油抽水抗旱,为的就是节约4元钱的“麻木费”;2003年为了抢收淹在水里的稻谷,他在1米多深的水中“泡”了一个多星期,抢收稻谷1万多斤,从此落下了风湿的老毛病。


   对于创业,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心,就不怕困难,一条路往前走,总会有收获,风里来,雨里去,烈日下徐家祥的皮肤早已“黝黑”,“徐老黑”的名气也逐渐传遍十里八乡。靠着不放弃的性格,一股子拗劲,他“捡”回了213户“丢掉”的撂荒地,到去年已经达到了上千亩的规模。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920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