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湾,这个普通的地方,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呢?当然有,因为它不同的体制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这些财富,却是通过贩卖水果的道路创立的,这已经成为孙湾人的一个谋生手段和致富门路。
“我们孙湾是个农村社区,2006年才由村改为社区。”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孙其龙介绍,孙湾村过去属于魏都区丁庄街道办事处,后来才划归东城区半截河街道办事处。
在集体经济时代,孙湾很富有,有一个翻砂厂、面粉厂和淀粉厂。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漯河临颍南街村曾专门派人到孙湾面粉厂考察学习。那时的孙湾人很有优越感,犁地不用自己干,村里的拖拉机一开动,全村的地很快就犁完了,就连浇水都不用自己掏电费。
“当时面粉厂车间是一个4层小楼,不敢说是许昌高楼,也是数得着的,去年才拆掉。”孙其龙说,那时孙湾的小伙子娶媳妇根本不用发愁,还可挑剔。因为条件好,东乡的姑娘都愿意嫁到孙湾来。改革开放之后,集体企业适应不了当时的社会形势,逐渐没落。
年,一个叫张恒山的周口西华人到孙湾村推广葡萄种植技术。当时的村干部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可行,遂动员有意愿的村民进行尝试,结果第三年就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全村开始推广。“当时一亩葡萄投资大概1000元钱,到第三年的时候一亩葡萄卖了8000多元钱,不少人从此迈入万元户的行列。”孙其龙说,“看到先期种植葡萄的村民已经受益,大家开始大面积种植。后来我们这里成为千亩葡萄产业示范基地,市里好多领导都来参观过。”
由于孙湾临近市区,具有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再加上当时村民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多,光靠种地根本解决不了温饱问题,这就使得很多村民具有经商意识。因此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村民就想法寻找挣钱门路,有的进城卖蔬菜,有的到周边贩卖水果。
“许多老人都知道,过去在市区南大街、回民街(引龙街)等处摆摊儿做小生意的,好多都是孙湾人。”孙其龙说,他年轻时就和许多乡亲一样,经常背着几个编织袋到周口西华、扶沟等地买几百公斤苹果之类的水果,蹲在路边等待顺路车,多少掏些运费让司机连人带货搭载一段,到家后再把这些水果拿到市场上卖。
开始的时候村民没有太多本钱,都是几百公斤地往家里买,而且跑的地方也不远。后来有的村民生意越做越大,跑的地方也越来越远,有到陕西买苹果的,有到广西买柑橘的,有到广东买香蕉的;进货规模也越来越大,最红火的时候有的村民进货都用大卡车,甚至用过火车皮。
随着进货量越来越大,村民不得不面对水果的储存问题,如果卖不完保鲜期一过就得扔掉。
“过去盖房子不容易,都没想着盖成高楼,而是往下深挖,建一个地下室。那里冬暖夏凉,可以用来储存水果。”该社区四组居民孙玉领介绍,1995年前后,我市扩建莲城大道,征用了该社区的土地,四组居民先后从莲城大道以北搬到路南盖房。做水果生意居民家里的房屋都有地下室。
月22日,记者在东城区半截河街道办事处孙湾社区四组居民孙根全家看到,这是一个几层楼的农家小院,院内有一个大约1.5米高的机井设备。三间相连的房屋没有窗户,地面也明显比外面的高出许多,墙壁全部被加厚,天花板上则全是隔热材料。
孙根全是做香蕉生意的,他家一楼的这几间房屋是为储存水果而专门改建的。“你看地面比外面的高出不少,里面用了隔热材料;几面墙上都用了隔热板,上面再用水泥涂了一层;天花板也是隔热的,屋里有风机还有空调。”孙根全的妻子梁秋花介绍,这座房屋是1995年前后建的。为了让一楼的冷库隔热效果更好,他们改造时没少下功夫。
一楼当冷库,二楼以上住人,可以说是孙湾社区民居的一大特色。该社区四组居民几乎家家都做水果生意,大批水果运回来一时半会儿批发不完,全靠冷库进行储存。如果家里没有冷库,就做不了这个生意,因此家家都把建冷库当成大事来办。
如今,很多人的家里都还放着水果,几乎每家都会有冷库,而没有冷库的也会租用冷库做生意,所以这个社区里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相信未来一定会发展更有规模,水果生意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