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线们如何过冬?万达继续新建和收购、光线收缩防守...

   2018-11-26 一起拍电影 吕世明一起拍电影 吕世明一起拍电影 吕世明9960

前段时间,拍sir曾经专门写文章探讨过,小院线小影城如果不去抱团取暖,极有可能被大院线和大影城倾轧,有朋友私信问拍sir说,那么能否聊聊大院线和大影城又是应该如过冬呢?

未雨绸缪总是好的,在当前的形式下,内地市场是不会给大家“亡羊补牢”的机会,羊一旦亡了,就没机会可以去补牢了,狼可能连着你们的主人一起都吃了。

虽然看起来,大院线雄霸天下,掌握和拥有了太多的资源,但实际上,在多变的市场格局之下,即便是龙头老大也会存在并潜伏一定的危机,防患于未然才能安稳渡过目前行业寒冬,而迎来即将来临的春天。

那么大院线他们是如何过冬的呢?

收购&扩展 大院线面临最后的抉择

2015年票房的大幅度增长的确带来相当强劲的影院新建&并购潮,根据公开资料的显示,2015年7月上市不久的万达以10亿天价收购了世茂影院旗下15家影院100%的股份,相当于每家6700万,要知道当时影城基本新建价格也不过一两千万而已。

从2015-2017年,内地的观影上座率也从17.4%降低到13.5%,这里既有影城数量增加带来了观影人员分散,也包括了这两年电影质量的整体下滑等多个因素。

来源于时光网APP专业版

由此带来的是影城票房的再次下滑,在2015年,想进入全国票房top10的门槛是7145万,到了去年,突破这个成绩便可能是全国票房的三甲了。

到了今年,受到上游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影城的盈利难度也在加大,老的影城其实还好一些,很多新开影城甚至盈利仅占10%左右,这比起前两年要差了很多。

根据今年年中的资料显示,即便在寒潮来临之前,万达院线也并没有停止其新建和收购影城的步伐,今年万达规划新增影院数量不少于100家,同时收购影城的数量也会接近数十家。

看起来可能是目前大部分影城盈利困难,但实际上院线和影城仍然是目前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大家最依赖的终端,特别是在热炒过度,价格虚高后的大幅度回落,也给很多人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抄底机会。

“在态势最好的两年前,很多影城可能才新建了三四年,普遍价格也不过一千万,最多不过两千万而已,但在万达收购世茂、阿里收购星际影城这些巨额交易之后,影城的收购、并购水涨船高,那两年业内的影院经营者在对外售卖时有了‘低于10倍资产溢价免谈’的说法。”

某影管的经理和拍sir坦言,虽然几年前影城收购很疯狂,但在近年大部分影城收购的价格可能更多要去参考影城本身的盈利程度,可能出资方一般给出的价格是影城利润的10-15倍,客观上最近如果想抄底,的确是不错的机会,就看未来的情况会如何了。

那么这对于大院线而已,收购和新建的情形其实和普通人购买二手房还是新房的道理有一点点相同,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但无论是大院线还是个人,购入老影城、新建新影城,购买新房和二手房,都是企业和个人资产以及资本的扩充,更何况相比于个人房产来看,影城本身仍然具有较好的现金流作为支持和保障。

换句话说,在当前的形式下,院线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布局和收网步骤,对于一二线基本呈现出了饱和,三四线项目的规划也几近完成,那么在十年之前新建和改建的影城和院线都已经进入需要更新和调整的阶段。

此期间,这部分影城要么被收购、要么需要重新翻新、更新设备,来应对新影城、新设备的冲击,更多情况下,此类影城所处商场也都到了一个临界点,院线也要依靠自身的优势和能力,重新掌握对商场的话语权。

从大的格局来看,真正能给商场带来客源的,仍然还是影城为主,毕竟商品大家都会在网上购买,餐饮方面,目前大部分商场的也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只有影城才会在不同时间段内提供不同影片,内容的更迭频次是要强于商场内其他的产品。

断尾求生、吸纳资源、谨慎IPO,更多专注自身业务

稍微有一点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壁虎在遭遇到危机的时候,往往会“断尾求生”,也就是它们会断掉自己的尾巴,然后逃生,一般经由两三个月便会重生。

那么目前对于很多院线而言,舍弃掉一些略显鸡肋的业务范畴,专注做自己的院线、发行和主营业务便是最好的生存之道,事实也证明,近些年取得成功的影业公司皆是如此。

今年的光线影业,几乎没有什么大的项目,所发行的影片更多以大搏小,虽从两三年前便有收购院线的打算,期间不是没有出现过一些合适的价格、合适的机会,但在行业不明朗的情况下,光线今年整体的策略仍是收缩防守。

同时像大地院线、上海联和、金逸院线、浙江横店等龙头院线,他们虽然有时会参与影片的投资和发行,但对于此投入精力和资金并不夸张,也就是说,他们目前主要的方向仍然是院线端的扩张,而无暇对于其他领域投入。

图片&数字资源来源于网络截图以及公开资料年报信息

看起来好像是近两年万达出现了一些人员上的变动,但实际上,万达仍然用了较高的薪酬来吸引人员,特别是对于目前小院线和小影管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人才流失现象,不仅仅对于万达,对于其他一些致力于未来长期发展的院线系统都是最好的组团机会。

其实即便是万达,在今年也会出现一些业绩的下滑,但这个是行业普遍的现象,根据公开资料的显示,2018第三季季报,目前除了“中国电影”和“幸福蓝海”因有收购动作获得了大幅上涨,其他像万达、横店等龙头老大,他们的业绩和利润增幅都不算理想。

图片信息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综合汇总,并不代表企业绝对的真实状况,仅供参考

但实际的情况来看,目前大部分院线系统仍然都在尽可能的吸纳影城资源和人才资源,毕竟在寒冬之时,人才的求职迫切程度非常高,企事业也更多会利用这个机会来接受优质资源。

同时,对于一些徘徊在IPO门口之外的院线和影视公司,目前并不是大家进入到变幻莫测的股市好的机会。

实际上,一点点的市场波动、包括信息面的披露、甚至包括企业主的个人行为都会极大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价,甚至会遭遇停盘和被收购等风险。

这也是因为中国目前的股市受到盘外因素影响较大,在证券交易所明晃晃挂着的横匾,“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不仅仅是提醒散户、大户,对于意欲IPO的企业有足够强的警示作用。

对于很多院线而言,IPO未必是唯一出路,这些年一些院线和影管公司为了IPO而IPO,发展的速度已经完全脱离掉他们所能掌控的局面,甚至已经影响到他们的主营业务,这和他在IPO上所花费的巨额投入是不相匹配的。

后票补时代,内容优化vs市场细耕要双手并进

“票补真的没了?我看未必,最近一些片子仍然出现了19.9元的票价,相关部门暂时没有明文出台相关的规定,但未来票补包括服务费的额度肯定又会一个较明确的说法。”

其实今年春节档,当8.8元、9.9元和其他一些超低价票补被叫停之时,所有的渠道也没有正式的文件出现,即便没有政策面的要求,超低价票补对多方而也是一种极大的压力。

今年国庆档,虽然风声不断(传言19.9元票补取消,结算周期调整到T+7乃至最终的T+0)可以看到政策面仍然想取消票补,并缩短结算周期。虽然表现出了对票补的否定态度,但并不希望完全摒除这种方便快捷的购票方式。

政策面既肯定互联网商务平台在其他领域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助力,其实也是没必要完全对票补Say no,但合理有效的票补方式仍然非常重要,这也包含了之前内地电影票价在影城院线自主定价阶段时期的价格虚高,给予了票补最好的可乘之机。

但对于影城和院线,特别是大院线而言,他们和片方往往会直接进行对话交接,在没有票补的时期,拥有观众资源的院线自然拥有了更强的话语权,但问题也就在于此。

客观来看,11月目前两部口碑和票房《毒液》和《无名之辈》最初大家对他们的市场预期都不算特别乐观,但这两部影片最终都依靠“内容优化”跑赢了市场,同时院线影城及时调整和应对也起到了对影片票房加分的主要作用。

看起来院线影城是不具备对上游项目和内容优化的能力,更多是看天吃饭,但实际上,大部分影城和院线的问题和缺点是自己对影片目标的观众的划分比较模糊,并不是所有影片都是非重点影片,也并不是所有影片都没有目标观众,但影城和院线本身缺乏对影片和项目更深入的了解。

在更早院线刚刚开始改革之初,院线和影城对自己的产品(暨电影)非常了解,也明白所放映的影片会有什么观众群体来看,但目前区域发行接管了这个观众,只不过她们因主观倾向性,不易将准确有效的信息给予院线。

这就需要院线自己加强业务能力,提高对影片的自我判断,以自身力量提高影片的“内容优化”,并对观众做更深入的了解,毕竟相比其他方面,院线和影城本身是更接近和了解普通观众的。

11月票房的阶段性回暖,和12月多部精彩影片的定档,其实是给大家一个不错的喘息机会,同时在全国多个影视拍摄基地,复工的热度也在逐步提升,实际上内容已经筹备好,2015-2016年内地市场的波动其实也给足够多项目的孵化机会。

短暂的寒冬其实是给所有人绝佳的沉淀机会,特别对于大院线而言,此时恰好也是巩固其江湖地位的最好时机,未来中国的内地的院线也将逐步趋于稳定,院线也将和其他行业联系的更为紧密。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996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