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商业地产走出消费模式的“单行道”

   2007-09-17 9330

  作为北京四大核心商圈之一,中关村是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与北京其他商圈发展的活跃、高速相比,中关村商圈的消费模式显得过于单一。不过,诸多商业地产项目的迅速崛起,正在引领中关村走出消费模式的“单行道”。

      供需失衡催生新商业形态

  从中关村发展的历史上看,中关村从来不缺人气。早在1999年,中关村地区已经成为辐射北京乃至全国的电子产品集散地,电子市场几乎“霸占”了中关村的商业地产。就是这个单调得几乎没有其他商业形式的中关村,却聚集着近5000家中小经销商,平均每天要接纳来自全国各地近10万人的客流量。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独特的定位,导致该商圈能供居民日常消费的综合性商业项目极度匮乏,“有钱没地方花”成了中关村地区多年来的真实写照。

  记者在对中关村上班族的随机采访中了解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关村范围内只有双安和当代商城两个购物场所,其他是清一色的写字楼。餐饮、娱乐、休闲等设施的严重不足,造成中关村在朝九晚五的时间之外就像一座沉睡之城。这样的尴尬,与中关村作为中国的“硅谷”这一定义严重不符。
  有长远眼光的商家绝对不会对10万客流量的潜在消费需求无动于衷,正是该地区特有的超高人气,吸引了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等诸多大型商业地产项目进驻于此,在满足区域人口“综合性购物休闲”需求的同时,也引领着中关村地区新的商业形态和消费模式。 

      高收入带来巨大消费潜力

  中关村的消费能力不容小觑。写字楼中的白领精英,以IT从业者为主体的消费人群,其收入普遍高于北京平均水平,其旺盛的消费热情,过去却无可奈何地投射在了别处。据调查统计,在北京城东的燕莎、赛特等高档商场办卡的消费者里有一半是来自海淀区的白领、金领。“海淀挣钱朝阳花”的局面传递着他们的无奈:市场经营者创造着红火商业的氛围,自身消费需要却无法就地释放。一位在中关村经营数码相机多年的王姓业主曾感慨:“中关村现在更需要的是商业文化,而不是科技文化。” 

  几年前,“不方便”几乎就是“我在中关村”的潜台词,在中关村购物和约会,对于习惯了在“村里挣钱村外花”的“村”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当越来越多的商业主体如同雨后春笋般在中关村西区不断破土而出,这里已经俨然有了现代都市时尚生活的雏形。

      多元模式缔造全新中关村

  业内人士表示,一般说来,功能越齐全的商业项目辐射力越强;业态规划越齐全,在定位层次上与周边商业形成互补,这样的产业更容易带动周边商业。以率先加入中关村新商圈建设的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为例,这个20万平方米的商业航母,涵盖了家乐福亚洲旗舰店、精品购物区、高档影院、商业步行街以及运动名品城五大组成部分,这五种商业业态使顾客有了“一站式”购物及休闲的可能。这一大型商业项目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关村的商业面貌,与周围的新中关、第三极文化中心等共同组成中关村新的商业核心圈,吸引了诸多世界名牌,甚至奢侈品品牌纷纷入驻,与位于北京城东的国贸商圈遥相呼应。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933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