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拿铁,罗汉果黑咖,益母草拿铁……那家以中药著名的老字号同仁堂,卖起咖啡了。
这样具有冲突感的画面,本身就自带话题性,我们也不能免俗的去晃了一圈。这种售卖咖啡等饮品的新型门店,官方名字是“知嘛健康”,目前这一品牌在北京有两家门店,一家是位于大兴的零号店,另一家就是我们所到的双井店。
零号店是“知嘛健康”第一家店,也是旗舰店,上下三层共5000平,之所以将首店选在地理位置偏远的大兴,同仁堂健康新业务负责人俞睿璇告诉《零售老板内参》,是因为零号店所在的位置是同仁堂自己的工业园区,土地自有所以成本相对更低,于是为了测试模式就将首店放在了那里。
零号店其实在2018年的12月就已经上线,但一直未对外营业,在经过模式测试后,2019年10月,双井店开出,人们才认知到“知嘛健康”这一品牌。
01
咖啡并不是“知嘛健康”的重点
不过与大店不同的是,双井店是一家定位于社区的门店,面积相比零号店小了很多,上下两层共500平米,二层为中医问诊和理疗,一层为零售业务,整个右侧售卖咖啡茶饮、面包、汤品等现制食品,中间为就餐区。
其余全部是零售产品的展示,双井店在大店6000种SKU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简,1000个SKU中既有以往同仁堂中常见的燕窝、蜂蜜、黄芪等食药材商品,也有枸杞原浆、胶原蛋白粉、益生菌粉等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商品。
目前同仁堂的零售商品分为三条产品线,“同仁堂”是历史最久的一个,“总统”主打高端,“悦动力”走年轻化。
俞睿璇告诉《零售老板内参》,同仁堂健康早在5年前就开始规划新业务,其中包括了品牌定位的重构,三个品牌的包装,以及前后端产业链的重构,而“知嘛健康”则是在新业务的演变中,孵化出来的一个产物。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有了一个大概认知,“知嘛健康”的本质绝不是卖饮品,咖啡饮品只是用来为门店引流的,而门店也不是同仁堂健康全部,在门店背后还有着更大的野心。
说这部分之前,需要先插播一个知识点,很多人可能对卖咖啡的“知嘛健康”和老字号同仁堂之前的关系不是很清晰,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
同仁堂是一个国资背景的老字号企业,旗下有六个二级集团,分别为股份集团、科技发展集团、国药(香港)集团、健康药业集团、商业投资集团、药材参茸投资集团。
“知嘛健康”的母公司同仁堂健康是其中之一,主要经营的是一些滋补养生的食药材,而同仁堂健康是由同仁堂控股,并引入了外部资金的企业。目前同仁堂健康在全国有2000多个门店,14个工厂。
02
新型门店背后的野心
上文中俞睿璇提到的同仁堂健康的新业务,其实不止外界看到的新型门店,还有MCN业务、小程序商城、还有即将上线的大健康平台。
在实体部分,也就是同仁堂所说的新零售门店,同仁堂健康的计划是未来在全国布局10000家左右,这些店将包括加盟门店,当每个城市的自营模式跑通后,就将开放加盟。
接下来同仁堂健康计划在北京开出300家门店,其中将包括三种业态,社区店、写字楼店和商场店,社区店店会比较综合,写字楼店会相对更轻,中医理疗为重点,商品售卖将主要依托线上。
据俞睿璇透露,位于北京合生汇的一个一千平米的门店将在不久后开业。今年下半年预计将会在北京开出20个直营店,然后开始考虑开放加盟。
在线上部分,同仁堂目前已经上线了“知嘛健康”的小程序商城、社交电商“糖粉堂”,此外同仁堂还在做MCN业务,孵化一些中医老师。
同时,同仁堂还将在近期上线一个大健康平台。这款APP的名称与“知嘛健康”同名,这将是一个包括电商、线上问诊等在内的综合性平台,模式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类似。
“重要的不是我的实体店是什么,重要的是我的互联网平台是什么”。俞睿璇的这句话概括了同仁堂想做的事,接下来同仁堂想做的不只是卖货,也不只是看诊,而是平台生意,比如,未来“知嘛健康”上售卖的可能不仅是同仁堂自己的商品,线上问诊也可能不仅是中医还有西医等等。
“5年前阿里健康其实找过我,他们想把我们线下的2000多个门店放到他的线上去,其实大家也可以看到阿里健康到目前为止流量是没有起来,但是我认为我们是有这个机会的。”俞睿璇这样说道。
不过俞睿璇也坦言,做这样一个平台对同仁堂传统企业来说也并非易事。
“我们的基因是传统的基因,需要有互联网的东西,所以包括用户体验、互联网的模式,我们也是在探索中,所以互联网和我们之间其实是个分水岭,他们了解互联网的体系,但是我们了解我们(医药、门店)的体系,所以这两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说到互联网化,就少不了对前后端产业链的重构,据俞睿璇介绍,过去同仁堂健康就是非常传统的工厂大批量生产模式,接下来同仁堂希望通过C2M的方式去进行柔性生产。
柔性生产的基础是大量的数据,而新型的门店就是同仁堂在消费者数据上的抓手,按照同仁堂的规划,在新型门店中跑出的数字化模型将会复制到其他的传统门店。
据俞睿璇透露,在后端,同仁堂健康还做了一个数字工厂,这一工厂预计将在明年年中交付。
此外,关于即将上线的大健康平台,将由同仁堂健康持股,在形成一定规模后会引入大的投资机构,出让30%的股份,其余股份则由全员持股。
不过最后还是要老生常谈一句,规划总是美好的,具体能达成到什么程度还有待观察。毕竟传统企业转型失败的案例在过去不在少数,而对于这家企业接下来的动向,我们也会保持长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