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36亿美金收购“欧尚中国”,绝对控股高鑫零售(大润发+欧尚)之后,市场的一个主流看法是,大润发未来的经营风格可能会有变化。
“大润发将会更注重销售增长,可能不会像过去几年那样对利润指标有那么高的要求。”
一
切换
高鑫零售是由台资方掌控的大润发中国业务与法资方掌控的欧尚中国业务,联合“打包”组成的上市公司。
阿里此前则已经完成了对台资方所持高鑫零售绝大部分股权的收购,此次,绝对控股高鑫零售,是对法国欧尚方所享有的高鑫零售权益进行整体收购。
交易完成后,高鑫零售实际将变更为由阿里巴巴“独自操盘”。
这在业务层面,也将会带来一个巨大改变,与经营风格的切换。
从阿里巴巴三年前入股高鑫零售,但未绝对控股高鑫零售时期的经营情况看,虽然高鑫零售由法国欧尚方控股,但在业务经营层面,法国欧尚似乎是充分放权的,并没有过多参与到一线经营之中,主要是由黄明端领导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负责运营管理。
但是对公司的经营方向和业绩指标,法国欧尚方则可能是有明确要求的。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从高鑫零售过去三年的经营来看,高鑫零售明显更在意利润指标回报,这可能体现出了法国欧尚方的诉求。
“高鑫零售过去几年并没有开很多新店,资本支出比较少。同店销售可比表现则是略微下滑,但是高鑫零售的利润表现至少在2019年实现了双位数同比增长。显然,这样的经营风格,里面有法国欧尚方的诉求。注重利润回报,看起来会比较保守。”
现在,法国欧尚退出,阿里巴巴操盘,“我们预计高鑫零售的经营风格会有所切换,可能会更偏重销售增长,相比过去可能相对淡化利润指标。”
从2020年下半年经营情况来看,高鑫零售也重启了多业态门店扩张,开出了中型超市和社区生鲜门店,其中,社区生鲜门店数年内有望达到几十家规模。
由此,在重启扩张这个节点,阿里宣布收购“欧尚中国”,绝对控股高鑫零售,就不能说是巧合,印证了一些市场人士关于高鑫零售、大润发“经营风格”切换的判断。
归根结底,互联网公司的操盘,对于业务速度的要求是很高的。它们需要快速积累交易规模,以提升规模效应、迅速积累用户规模粘性来降低成本、打造交易链路进行无边界、垂直产业链扩张。
二
目标
《商业观察家》近期也访问了一些港股市场人士,我们想了解,当下阶段,市场对高鑫零售的价值判断,更看重什么。
一些人士回复《商业观察家》称,最主要的还是看销售增长能力。所以,阿里控股高鑫零售,符合市场期望。看起来,阿里投资之前应该也做过充分调研。
具体来说,一些市场人士关注高鑫零售的增长潜力,主要是三块,行业并购整合、门店扩张、创新业务。
其中,对门店扩张和创新业务的关注度似乎更高。因为这能直接体现高鑫零售未来是否有核心价值,能否踏上新的成长通道。
在门店扩张(包含同店表现)这块,高鑫零售已经开启了多业态扩张之路,中型超市与社区生鲜新业态已经逐步进入规模布局阶段。相比前些年,当下高鑫零售在扩大资本支出。
这块业务也关系到高鑫零售未来会否有竞争力,因为超市门店的小型化、社区化趋势比较明显,这块如果做不好,可能会失去未来。因此,高鑫零售未来的门店扩张重点可能会体现在这块。
从市场经营端的表现来看,高鑫零售的多业态扩张,已经引起了一些反馈,比如,让一些区域零售商感受到了一些压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零售商对于高鑫零售小业态盈利性的质疑。
在新业务一块,黄明端在2020(第三届)生鲜零售大会上称,大润发当下线上销售占比在20%多。“这块每年度的成长速度还是很快的,今年度最少,明年30%到50%的成长还是有的。”
高鑫零售当下新业务的增长主体体现在跟淘鲜达、猫超等合作,以及自身架构平台做的到家业务。
这块业务是未来,能解决传统超市门店客流下降,年轻客流减少等问题。同时,一些新业务,比如对B2B和社区团购业务等的探索,也有助于高鑫零售挖掘下沉市场的增量空间与商超线上化机会。
目前,高鑫零售的线上业务是盈利的。
一些市场人士对高鑫零售新业务的疑问则在于,社区团购等一些新业务领域,高鑫零售的进展速度似乎并不快,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但他们中还是有很多人士认同高鑫零售、大润发过往构建的供应链基础的价值,这构成发力社区团购等新业务的基础。
在阿里绝对控股高鑫零售后,很多市场人士认为高鑫零售经营风格会有变化,会更强化销售增长,这有助于新业务提速。
三
人事
阿里绝对控股高鑫零售后,一个不得不探讨的话题是,高鑫零售的现有员工队伍,会不会有调整。
这个话题没有标准答案,探讨则主要集中在两块。
一个是黄明端作为高鑫零售、大润发的领导者,未来会不会有变化。
目前,高鑫零售在全国拥有500家左右门店,业务体系比较大,且连锁管理难度也比较高。黄明端作为大润发的长期领导者,对于大润发、高鑫零售员工队伍的凝聚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按年龄看,黄明端在未来某个年份还是面临退休问题,因此,未来新的领导者会直接关系到公司发展。”
一个是中高管理层是否会有变化。
这个问题,市场一方面希望看到高鑫零售能持续吸引人才进来,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尤其是新业务竞争力。另一方面,如果大动大调也可能会带来问题与不安。一切都还有待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