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购物中心与中国购物中心特色大讨论

   2007-10-10 3910

  在中国购物中心国际论坛第五届年会暨亚洲购物中心协会2007年会召开期间,焦点商铺网联合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亚洲购物中心协会共同举办商业地产成功的金融之道专场访谈。与您共同分享亚洲商业地产和购物中心成功的投资经验,探索中国房地产企业进军购物中心的发展战略。

  山本喜三郎,日本富士高株式会社常务董事

  记者:关于亚洲各国购物中心的发展状况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山本喜三郎:我觉得亚洲的购物中心发展应该总结来讲的话,包括日本、中国、韩国、菲律宾,觉得澳大利亚也可以放到这个发展当中考虑,实际上在整个大环境里面的话,可以从日本的购物中心发展的层面来讲,日本的商业发展来讲的话,从台湾传到中国大陆,还有包括传到泰国,对这些地区的商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家知道日本现在已经进入经济稳定发展时期。某种程度上,人们的消费水平达到相对稳定和安定的状态。那么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商业设施,还有新的店越来越往海外发展。在亚洲商业发展和美国、英国、法国这些西方国家有一些考虑上的不同,但是根本不同点是什么,日本作为亚洲国家的话,最早的商业从米店、菜店、鞋店开始的,像购物中心这种大型店慢慢开始出来的,对中小企业是非常大的冲击。从这一点看的话,包括现在日本也是因为这种大型店的出现,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的流通环节的结构。之后在中国的话,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购物中心的开发,首先会改变这些国家整个流通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记者:怎么评价这几年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状态,还有对中国购物中心将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建议?

  山本喜三郎:我是四年前因为在北京成立一个商业设计公司开始到中国来的,现在过了四年的话,往返中国和日本有一百多次了,看四年前的中国和四年后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从商业环境来看,最近几年中国的商业地产开发确实非常繁盛,从提升整个社会经济水平和商业水平来看的话,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有的时候反过来,细的看这些开发出来的商业内容的时候,觉得其实有很多不是那么理想的地方,他觉得中国的消费者很聪明,对商业设施的使用上有非常强的目的性,比如说食品、水果,这些日常生活必需品,往往选择离自己家比较近的地方购买,比如说服装、电器这种耐用消费品和奢侈消费品,去远一点的地方,或者商业设施比较集中的地方去买,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划分标准是国内商业开发需要关注的特征。从整个国内商业发展的方向性上,现在有很多的开发商拿到地块以后,更多的不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或者周边的环境综合考虑做商业,更多的追求这种视觉上的美感,不管怎么样,先做一个大盒子,或者很漂亮的建筑出来,在这个建筑做出来以后,赶快招商或者销售,争取把这个项目赶快甩出去,国内现有的购物中心在这个开发背景下做出来的,没有考虑到当地的消费市场和周边环境的开发做法,在以后的运营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现在的很多的购物中心,业主组合不够合理,商品结构不够均衡,不考虑自己的价格设定是不是符合周边的市场需求和环境,在以后购物中心自己经营的过程当中,会碰到不同阶段的发展问题,从最初到最后,这个购物中心的发展,都没有一贯化,或者围绕一个很明确的一个主题延伸下来,这是现在的很大的问题。他觉得在今后在国内商业这么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怎么样把开业以后的运营管理,或者前期关注今后的运营管理体系提到日程上来是一个关键问题。在这一点,日本有一些地方不一样,在日本商业地产开发会有很多法律性的,或者政府法规性的限制。比如说日本是一个地震很多的国家,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对于房屋的耐震度还有结构有很多的要求,还有日本开发很多的商业设施,应当相当于国内商业网点规划的法律,比如说在这个地区做一个大的商业设施,对周边的道路、环境,还有周边居住,还有周边其他的中小型店铺,会不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那么下一步应该怎么避免这些影响,在这个法律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现在在中国的话,这一块应该相应不够完善。另外慢慢地在这种商业开发的过程当中,这种大型的商业设施,因为土地的问题,一般都建在郊外,规模可以做得比较大一些,成本也低一些,那么人在购买这种大件或者长时间消费的时候,可以到郊外去,慢慢也造成城市中心的商业的空洞化,今后随着城市空洞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的话,怎么样解决市内的问题,也是一个问题。

  记者:像中国的购物中心和亚洲其他的地方的购物中心,最大的购物面积方面,是一个优势还是劣势?

  山本喜三郎:中国的购物中心和其他的亚洲购物中心最大的区别,面临的市场的购买能力不一样的,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非常集中、而且消费非常活跃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面,消费市场上产生出来的购买能力,是在其他国家所不能想象的。所以在现在的话,基本上中国还是一个做一个商场出来不费劲,建出来会有人购买和消费的时代,至于这个时代可以持续多久,坦诚来说,不是特别清楚。一旦做一个东西出来就可以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后,中国需要考虑自己购物中心的发展。现在有很多的日本的零售企业,包括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零售连锁企业都在不断进出中国的市场,在国内开店,那么其他国家也一样。日本历史上就是90年代初的时候,有一次亚洲金融危机,当时涉及到香港,然后菲律宾、泰国,这些国家都有波及到,在当时出现过一次百货店的开发热潮,那么慢慢当时外资进入到这些国家的百货店,经过那次金融危机以后,基本上转为本地市场,从资本所属上,现在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面临的问题,怎么样更好地发挥现有国内的零售企业品牌,或者中国自己的民族企业,让它在这个商业市场上发挥更大的能力。在商业领域市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来,应该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成路Lucy Cheng,北京澳邦成行总经理

  记者:觉得这几年中国的购物中心发生的变化大吗,体现在哪些方面?

  成路:因为以前15年一直在澳洲,澳大利亚的银行,我们是管理基金的购物中心,一年现在开发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肯定数量上没有什么机会了,都是成熟的管理,怎么样管理好。中国都在开发阶段,做这行的人觉得有很多的机会,不管是中介也好,还是开发商也好,在品质上提高也非常快。最近北京看了几个购物中心,很不错的。数量上提高,质量上也在提高。

  记者:除了机会多以外,在发展过程当中,可能是属于一个极度上升的时期,有问题存在吗

  成路:以后澳洲购物开发中心,完全是政府规划的,已经11年了,开发一个购物中心,多少平米的,要市政批的时候,都有一个地图,商圈里面有一个购物中心,不可能批的,批了有问题的,全是规划的,不存在恶性竞争,但是也有竞争,但是很少了。中国现在是资源的浪费,有很多的,不专业的,不专业造成很多购物中心也是浪费了,死掉了,给国家整个资源、土地来说,房地产开发的角度来说,土地资源是浪费的,但是在有机遇的,发展很快的过程当中,有很多问题,从国家的角度要重视,首先要规划,购物中心不像住宅和办公楼,唯独购物中心非常特殊,你的消费者还这么多,这种竞争还有资源的浪费很厉害的,政府完全没有规划,应该从政府的角度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市政应该今后批商业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有专业的人在里面运作这个事情,多少的批商业中心,什么地区配区域性的,什么地方是大型的,这个是有科学的。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未来很危险。我看到很多的购物中心恶性竞争。这是政府的问题,你说开发商有问题,但是自己有土地,愿意开发购物中心,没有一盘棋,不知道周边冒出来其他的。所以这是政府问题。现在太紧急了,这个问题应该重视了,要聘请专业的专家做城市规划。

  记者:我觉得这一点在亚洲区域内中国和其他区域不同的地方,规划缺失导致的问题,还有不同的吗?

  成路:这是一个专业的行业,不是开发商招两个人可以干了,这是专业的东西,跟卖办公楼不一样的,是持续发展的东西,很特殊的东西,所以通常是聘用专业团队,所以专业团队在那边做。我们当时管最多的时候,整个大型的管理公司,管过200左右购物中心,这个市场很正规了,开发商没有自己管的,中国的开发商没有认识到,要通过房地产的开发赚到利润,后期的管理是运营公司的问题,但是中国现在缺乏运营公司的,有经验的,成熟的公司来做这个,所以变成开发商自己组织团队来做,有好多不专业人士,自己非常想要的东西,那么唯独购物中心是消费者先有,有了人流了,然后是零售商有钱赚,给你租金。还有运营公司也可以赚钱,最后才是开发商。但是你仔细想做到很不容易。我们做很多项目特别困难,期望值太高了,一开始的时候,但是有一个培养持续发展的过程。这是很大的区别,购物中心专业化。咱们说的是持有的,需要专业化。

  记者:这几年可能有一点慢慢地改变?

  成路:变化很大,他们也在找这种人,找这种公司。那么这个市场现在发展因为很年轻,里面也有很多鱼目混珠,里面有一些东西的踏踏实实做,另外一些不管中介也不太负责任,因为开发商也受骗过,比如说好几百万一个报告,还是不知道怎么做。我们公司采取的住厂,跟开发商在一起,有问题有问。而且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开发商没有经验,等你发现地时候就晚了,就好象大型购物中心在北京推迟开业,因为做得不专业,如果这些问题按照时间表预测的话,不应该发生的。

  记者:如果说这个专业公司进入比较早的话,可以避免很多的问题。刚才说的是对中国的建议。除了这一点之外,还有什么呢?

  成路:另外的建议就是说从一开始划分的时候,就应该找专业人士介入。还有持续发展。好多开发商没有认识到购物中心招商完了以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了,其实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商家运营不好,可能一夜之间全部没有了,看你怎么持续运营,就是开业的第一天,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开业完了就完了,运营管理不重视,现在招商很重视,但是持续的运营需要培训、需要专业人员介入。这个方面需要重视。

  记者:其实后期还有一些调整的过程。

  成路:你要解决,你要听他们,听消费者的,哪个商户不对要进行调整。

  记者:您觉得中国的购物中心或者亚太区来说的话,有什么优势吗?

  成路:咱们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他们所有都看好这个,所以都往这里走。他们认为机会越来越少了,但是很成熟了,都想进入年轻的市场,做一点什么,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还有亚太的来的,世界各地的都对这个感兴趣。

  记者:还有各界呼吁的事情吗?

  成路:政府从规划来说,注重商业的网点布局。我在杭州的时候设计过一个项目。在北京设计项目的时候,也希望一个大社区的购物中心,满足周边1.5公里的,办公楼的,顶级设施的满足。对顶尖级的消费者毕竟人数很少,我极力在我们的项目里面,跟开发商灌输这种生活性的购物中心,里面可以买咖啡,宠物店,儿童教育,所有东西都在身边,不是所有的开发商可以认识到,我策划过几个项目,期望值特别高。我一再说,每个城市、澳大利亚悉尼只有一个名牌,别的地方没有。80%、90%的购物中心都是生活性的,你进去以后包括娱乐、餐饮,生活的这些东西都满足了。我在那边生活15年,已经非常受益于这个购物中心。我每天下班都去,奢侈品的购物中心可能一年去一次,但是生活性的购物场所是你每天生活的中心,你干任何事情都去,成了人们交流的一个场所。还有发展成了一个老年人,因为全世界老龄化马上开始的,成了老年人活动的中心,这个比重越来越大,这个白天给老年人提供一个活动的场所,非常人性化。我觉得这个非常缺乏,我在苏州策划就是邻里购物中心,满足日常人们的生活,北京我们极力走这条路,唯独生活性的没有,人们还是生活不方便,盖了这么多购物中心,每个人说还是生活不方便。我现在策划在北京的西南路,连裁缝都有,进了购物中心以后,我想裁减衣服,裤子长了裁减一下,方便到这种程度,擦一下皮鞋,或者修理店等等的非常详细,非常人性化的东西。炒作概念在中国太多了。

  Lili Wong,黄莉莉顾问公司创始人,加拿大购物中心行销专家

  记者:谈一下您对中国购物中心的看法和建议?

  Lili Wong:购物中心面积做得太大,发展太快了,没有做市场调查就发展了。在加拿大也做大的,但很多是小的。在加拿大当初发展过程当中,缺乏经验的时候,先盖一个小的,有了经验以后再做大的,以免犯大的错误。美国是四万多个购物中心,人口是三个亿,加拿大三千万人,只有四千多个购物中心。根据我的经验,可以进行一个横向的比较,我们三千万人,四千多个购物中心,对中国一个城市来说,按城市人口来说,一个城市可能70-80个购物中心的数目,应该按比例发展。还有按人均GDP多少。你要做人口调查的。

  我觉得在中国未来现在不是发展很快吗,一个是缺乏专业人士,专业招商人士,专业运营人士,这种专业人士很缺乏,在长期发展来说,如果管理系统大家都不一样的,全都不专业的话,短期来说没有问题的,长期来说肯定出问题的,在管理体系来说,自己有一个完整的专业的体系,那么大家用专业的手段来做这个事情,就会有好处。应该有一个评判的标准。在加拿大来说,一个购物中心有4-6个主力店,没有这些主力店的话,一般不会搞起来。有四层,每一层都有主力店,每一层的人流没有问题会把人流引来。现在中国的购物中心可能只有一个主力店,放在地上或者地下。给你的感觉不一样的,好像自己有一个独立的出入口,但是实际上人流是不动的。我们有自己的主力店,1-4层有自己的出入口。主力店有的时候分成两部分资产,这个持有人不一样,对我们来说比较灵活,出售和持有各方面运营比较灵活,可能中国现在的大的购物中心,一个购物中心的持有人持有这个东西,有的时候可能有一个难度,包括资本和回报。我们会分成不同的资产部分。有点像北京的家乐福,以自己的超市为中心,她介绍是说加拿大的百货也是这个情况,一旦给我们之后,会组成一个小的商户,自己是一个小的购物中心。加拿大刚刚开始发展购物中心的时候,还不注重促销,现在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多了,现在必须做这个,你不做这个,人家会有选择的,现在促销变成非常非常成熟和必须要做的,每个购物中心都要做,每次做的时候,提高人流和销售额。如果你发展很多购物中心以后,你不做市场的话,消费者不是你忠实的客户,你要用促销的手段,要有自己的忠实的客户。花一笔大钱做一次促销,可能中国的开发商不愿意做这个,但是实际上把这个钱分散之后不断做,持续地做,才可以培养你的忠实客户,让他们不断回头来。让人不断回来,这个非常重要。

  禹来,深圳中信城市广场董事长

  记者:先问一下您对这几年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的评价,有什么样的优缺点,或者发展机会?

  禹来:中国购物中心这几年的特点,简单概括起来,第一是发展非常迅速,第二的特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第三存在很多的问题。第四,有更多更多的机会。那么中国购物中心发展非常迅速,因为数字可以看出来,因为现在的中国购物中心成功的越来越多,而且开的购物中心一个比一个漂亮。当然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很多的好处对整个商业带来很多的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的购物中心没有遵循购物中心的基本规律,有很多购物中心建不起来,或者建起来不能开业,开业的话有的不能很好的发展,不能很好地经营。现在购物中心突出的问题,就是同质化很厉害,个性化不明显。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很快,取得这么多的成功,目前对于购物中心的业态来说,中国还是很缺的。

  记者:问题和机遇是同时并存的,我也去过很多国家考察过,跟亚太或者全世界的购物中心来比较,中国购物中心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

  禹来:最明显的优势,是中国的消费市场是非常巨大的,某一个地区的话,虽然购物中心不能创造效力,在不同的业态对消费者已经进行封锁了,是任何一个国家没有办法比的,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第二,你消费者增长,你成功的购物中心相对来说比较少,这是最明显的优势。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里面,很少像中国走了这么多弯路,中国的商业地产,所谓的购物中心,零售类的这种商业的开发的主力,住宅地的开发商,有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遵循商业地产的基本规律,以前出现很多案例,购物中心开不起,或者开业之后,会引起一大堆的问题。比如说新加坡、也曾经发生过这类事件,花了十年的时间,才处理好,但是新加坡这个国家小。第二中国目前的商业地产,在经营管理方面,是一个巨大的短板,这个方面地管理团队,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我觉得是目前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记者:一个方面是前几年突出的形式,还有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禹来:没有遵循购物中心的基本规律。还有开发商急功近利,觉得一开业就是挣钱,没有培养期。换句话说,他们对购物中心这一类的商业地产的盈利模式还是认识不深刻。

  记者:您觉得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话,有一些什么建议,或者是开发商或者运营商也好?

  禹来:首先做商业地产的时候,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运营商,还是投资商,首先必须认识到对商业地产本身的内在内涵有一个认识,对它的本身的赢利模式有一个认识。这样的话,才可以遵循商业地产开发的基本规律。如果你不认识到这一点,你没有办法做事情,最简单的一点我认为尤其作为开发商,首先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实力,来做这个事情,这个实力不是一种住宅地产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的,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有很多不愿意,但是没有办法。所以说,对开发商来说,一定要看自己合适不合适干这个事情。第二个问题开发商在购物中心的过程当中,还是要非常注重业态的特点,因为现在目前我们认为犯错比较多的就是当做百货公司做,当做超市做,这样的话,购物中心做起来很容易失败。第一点我们要认识商业地产的开发规律,第二要认识购物中心的本身的业态的,第三要特别注重团队。很多失败的原因,也不具体,定的位置也不错,开发商也有实力,有很多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这个好的团队。目前对商业地产的开发,人才的培养和团队的培养很重要。

  记者:您介绍一下您觉得这么多年过来,有哪几点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禹来:其实我在很多场合上,在第一届年会的时候,当时提出这些观点,后来总结为购物中心商业原理,购物中心的经营产地,一平方米不能卖。第二购物中心开发的经营过程当中,资金一分钱不能缺,第三是购物中心管理团队到位一分钟不能晚。中信城市商场,在整个管理和经营,依托中心强大的背景,后续执行不缺,其实大家认为,购物中心开发过程当中,资金短缺,大家普遍认为,因为无论你多么大的购物中心,首先你是需要付出资金的,你缺的话,可能面临夭折或者经营不好的问题。购物中心开始的时候,要注重自己的团队,要不停地变化,始终意识到这个管理团队的重要。当然购物中心的经验也是慢慢积累的。如果它的经营管理团队,如果现在回过头来,如果让我们这批人重新运作的话,有一些先天性的缺陷可以避免的。

  记者:可以避免的?

  禹来:从外面找的团队又不一样的。

  记者:在中国的购物中心的管理的优势和劣势,今后发展过程当中,怎么样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避免自己的短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购物中心的成功之道呢?

  禹来: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从政府层面来看,必须加强规划,这个规划包括商业网点本身的规划,当然包括购物中心本身的规划。第二就是跟它相关的社会配套的规划,比方说交通和社会治安的问题,这种规划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这个规划一定要认识到购物中心跟其他的商业业态,一定是共同组建的一个城市的商业体系,是社会体系的一个部分。你单多少平米不准盖,是没有意义的。从政府层面上在规划执行上要加强力度,不仅是商业网点规划,还有社会配套规划,城市规划等等。那么从行业角度来看,对于购物中心本身,规律性的这种宣传、教育要加强。对于管理团队,管理人才的培训,让他们上到一系列台阶,这个方面要加强。使这个行业形成比较多的专业团队,可能是开发商的团队。我觉得从开发商角度来说,要认识到购物中心的基本规律,不是什么地方可以搞购物中心的,不是每个人可以搞好购物中心。同时在某个地方选址的时候,你做购物中心一定比别的好,你像超市也可以。要认识到购物中心整个开发的规律性,还有购物中心业态的特点,不是购物中心一热,大家都做购物中心,要认识规律性的东西。从经营来说,对于经营购物中心的话,要像一个购物中心。四个方面加起来的话,构成购物中心从开发经营管理,应该从市场体系层面,与商业资本市场的体系要建立起来,应该目前的方式,自有资金加银行贷款,这个资本市场一定要建立起有利于这个业态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先从企业自发的采用,到政府有意识的组建的过程当中。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一个融资,我认为是资本运作。如果简单来讲融资的话,很多的开发商陷入一个困境,所有融资的话,大家理解为借钱比较多,资本市场认为你能还的,但是在一个借贷市场认为你不能还的。上次中国银行让我讲这个事情,我说中国银行从零售业务的争夺,到资本市场的争夺的话,在同行业的话,一定要抢在别人前面。国外人家做一个购物中心是很容易得到长期的支持。这是很大的区别。

  记者:不是说前期的融资,是整个过程当中的资本运作?

  禹来:在整个市场上必须有渠道,其实没有渠道再继续做下去也很吃力。毕竟有一个资金密集期的。

  杨敬玉,深圳中信城市广场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记者:您怎么评价这几年咱们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或者有什么建议?

  杨敬玉:因为购物中心发展的话,实际上购物中心的概念,就是最近三四年大家才形成共识了。但是实际上最早的购物中心,在96年就已经出现了,广州的天河城购物中心,93年动工,96年12月正式开业,当然那个时候大家的感觉浩大的商场,还有品牌店,还有超市,还有百货公司。就是大商场的概念,那么最近四五年,基本上购物中心形成的一个共识,稍微往前一些三四年前的话,实际上在国内商业地产和购物中心是混为一谈的,实际上购物中心和商业地产还是两个层面的概念。当然就是说购物中心是应该包含在商业地产里面的。尤其最近一两年,购物中心在商业地产里面突出出来,跟商业地产相比较,还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比如说我和写字楼,和酒店、公寓相比,显然是不同的。那么即使是像步行街,还是不同的。国内的购物中心的发展,应该说在三四年前,大家的讨论还是在购物中心能不能拆开卖,卖多少,那我记得很清楚,第二届年会的时候,新加坡的一个同行,举了一个案例,在新加坡的一个案例,有一个封闭式的物业,是分散产权,他们要讨论一个公务区域装修的问题,但是这个讨论迟迟通不过,需要所有的业主要同意才行,要在租赁的收益里面节流钱做这个装修。这个事情引起了新加坡政府的注意,他们出台了很多的法规,你什么样的商业地产可以分割,什么样的商业地产可以分割到什么比例,都做了相应的规定。然后在04年年会上,在04年前,新加坡最后第十年的时候出台了最后一部法律,封闭式的购物中心,封闭式的商业、物业的设置不准拆开零售的。他们走过的路是说分割是不可能的,违反了基本规律,物业产权的分割。比如说我一个基金,我这个基金是一个法人,这个基金的法人,持有这个物业百分之百的物业的产权,但是基金还有非常多的所有人,要发基金单位的,实际上所有权是可以无限分散的,但是事物产权必须是统一的,确保一个自然人,完全的法人,拥有一个完全的决策权,才可以达到完全的交易。也能够达到统一的决策,而且他的利益和他的付出的话,也是一个对应的过程。那么国内就很有趣,在三四年前,介绍新加坡的时候,我们还在讨论不是不可以拆开卖。关键就是拆开卖,要卖多少才合适。应该从去年开始,这样的观点就销声匿迹,所以购物中心不能分割,达成一种共识,说明购物中心的产业,应该说经过前一些年的摸索,在认识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化。目前来说,中国购物中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在欧美、新加坡、香港也好,比较典型的是基金的制度,在美国、加拿大都是基金统一持有,因为他们金融的工具是很多金融市场发的,资金不成问题,恰恰符合购物中心的规律,投资大,运营之后还有持续的投资,开业之后还是有持续的投入的过程。在国内的话,因为我们融资手段很少,我们都喜欢花小钱,办大事。因为进入购物中心的行业绝大多数都是开发商的背景,住宅开发商的背景,不自觉地把住宅的开发、销售,把本身住宅开发的固有的东西照搬到商业上面,比如说房地产行业,资本比例很高,我现场可以拿过来,不用交钱,然后抵押贷款,然后做规划,然后请一个建筑商建筑。建的时候也押了很多钱,房子甚至没有出来的时候,甚至就预售。所以用很少的钱就启动,这是中国的特色,好坏不论。这个资金的运作用到购物中心上面,实质上有很多人,很多开发商,明明知道不能切开卖,但是还是切开卖,因为资金链断了。为什么没有卖多少的观点出来,事实上你即使设一个骗局的话,不可能像住宅一样,完全卖了,很多你可能卖了很少的20%、30%,就卖不动。所以想骗也骗不了,这个完整的骗局完不成了。这些客观的自然的规律,还有一个铤而走险的障碍、难度,都认识到了。回头来说,把这个规律照搬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把房地产的营销的特点照搬进来,面对消费者就是普通的住宅,普通的消费,老百姓从整体来说,不具备专业的判断能力的,就是你的户型是不是先进,你的产品是不是先进,规划是不是好的,整个楼盘在整个城市发展规划里面,是不是一直越来越有力,这个城市规划可以让我升值。那么老百姓最容易产生冲动,做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这个特点搬到购物中心有一个问题,购物中心不是一次价值链,你要持续投资、你要出租,出租实际上是一个零售的行为,这个是分期卖。我可以一年一年卖,一个月一个月卖。对应的它的销售,或者讲出租的对象都是这些经营者,零售商有它的经验,它也要实实在在的判断,到底这个物业是不是有这个价值,能不能创造价值,有实践检验的,你第一年出租不过去,第二年肯定不行。所以面对的对象不一样的。房地产行业最擅长的讲故事,这个故事讲不完的,因为这个故事太长了,不是小故事,是长篇故事。我们的开发商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迫使你要真正认识购物中心本质的规律,要做出它的价值。

  另外一个特点,我们国内购物中心,还有一些从业者是从零售商进来的,那么国内零售商的特点,尤其像百货业的购物商进入这个市场,购销的比例很低的,不是真正的零售商,真正的零售商要凭借对消费者消费的判断,现在比如说定位在对百货公司定位在中国,根据我的客户群,今年的流行趋势,哪些品牌的服装,什么款式、什么花样,要去采购的,采购完了回来销售。零售商的实质是在它的购性,你的眼光要警告消费者,第二采购方面要有自己的优势,知道采购什么方式的东西,规模扩大之后,可以集中采购,可以给你现钱。我拿一件东西之后,卖完了之后给你钱,可能2:8分。可能我整体买,卖完了之后给你钱,可能是三折,四折。可能百货中心核心的技术,一方面针对消费者,一方面是他的购买行为。核心是它的购销。我们国内的百货公司购销的比例非常低,基本上最多20%购销的,副食类的多,还有日常的消费潮流变化很少的日用品的采购、购销的比例有一些。那么还有我们的百货公司自有品牌很多,我们很少有百货公司说自有品牌的,北京的店是连锁品牌,用自己的连锁品牌做产品的品牌,我们看的服装都是一些杂牌的,还有一些其他的服装。你说赛特,有没有赛特牌的服装和皮鞋,比如说燕莎,有没有燕莎牌的,我们自有品牌的拥有率是很低的。这几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国内的百货公司,最主要的角色也是分组,实际上和购物中心的业主做的业务有高度的重合的,这个特点决定这个行业内,一部分做住宅开发,还有一个部分做百货的。那么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方方面面的失败的例子也很多了,所以只要大家对基本的规律很认同的,我觉得这个方面已经达成共识。另外一个方面国内的购物中心,我认为也从把国外的一些成熟的经验引进的过程中,变成了在整体上,尤其在各个分项的专项技术上,已经远远超过欧美、新加坡,在专业技术上面已经远远超过他们。因为国内的环境和国外的环境相差非常大,包括社会的政治的,包括一些法律的。环境相差非常大。那么我们所谓的做购物中心的话,一个特点你要做大而全,你什么都要做。为什么你什么都要做呢,因为你包不出去,比如说我的空调主机一定要自己维修,如果你包出去的话,那你空调主机寿命会很短,你的性能得不到保障,你的损失会很大。因为我们国内的专业分工方面,你找不到很有专业性,又很有职业操守的分包的这个专业的队伍,没有形成一种充分的竞争,或许可以找得到,但是价格很高。所以有很多专业的细分,市场还没有很充分。比如说我们自己的安保,要自己做,设备设施的维护,要自己做。还有很多行销、推广、很多事情要自己做,当然尝试着一些外包,但是这个成本非常高。个别的偶尔出现几家,专业水平很高的,专业做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的公司,要价也是很高的。那么就是说你在各个细分的专项的业务,没有在市场上形成一个细致的分工,你外包没有条件的,你购买的产品或者服务质量不够可靠,或者价格高,我们要做大而全的。比如说在新加坡很明显,安保都是外包出去的,不用防火,防盗,大家没有吸烟的,偷盗的很少。我们的保安比便衣还专业,要打团伙,打小偷,要防止聚众,要打击很多。现在香港的保安,就是扶老携幼,象征性的帮忙。保安也很少。那么正因为这样大量的业务分包不出去。像美国的MOA,它的一个市场营销部门,专门做策划的一年做300家,一共四个人,为什么四个人可以了呢。因为它把整体方案做出来之后,全部都是外包。而且人家做的话,比你自己做便宜,水平还高,因为就做一件事。你比如说新加坡,一个两千户的住宅区,它的安保里面不超过10个人,你说设备维护全是外包,有专业的公司,相当于一个项目经理在这里集成,需要什么我督促,把所有业务包出去之后,我可以检查你,我看公共设施、设备哪里不到位,会检查这个外包的公司,是不是需要换一个。所以要做整合。那么国内购物中心的特点,在大陆做购物中心的话,应该说它的技术和管理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国外。所以我觉得你要说特点的话,我们在国内做,因为本身行业的特点,它的面非常复杂,要接触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而且它的业务又有最基础的操作的业务,还有很高的业务,既涉及到机件,还要涉及到零售,这个难度非常之大。

  国内还有一个特点纯粹的管理性质,运营公司的话,应该说现在还没有完全出现。实际上跟分工有关系的,既然专项的都不敢包出去,整体怎么敢包出去运营。所以有一个特点,开发运营商是高度统一的,几乎百分之百,开发商和运营商在一起,这个也包括我集成开发,下属企业运营,我们也当做一体。开发商和运营商重合,几乎百分之百。所以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国内购物中心的发展,仍然现在还要有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我觉得还没有到一个突破的过程。什么时候要突破呢,一个是说我专业的运营公司逐渐出现了,整体的运营商,而且这种专业运营商它的行业性、运作的水平,逐渐得到公认,不能说我的水平高我就做。整个的管理能力能不能顺利扩张。还有赖于整个社会化的分工在发展。比如说做一条小路,不要自己组织,我自己设计,然后我去招标,然后我监督施工,不用了,我直接包出去,因为外面市场很发达了,也做碎石路的,有做鹅卵石路的,有专门做木头路的,有专门做瓷砖路的。这种的话,社会分工非常细致,那么慢慢慢慢这种分工细致了,那么整个所有的产业的相关的行业的社会系数高了,换句话说跟你的购物中心一样发展,离不开整个经济的大潮。然后才能一步步往下走。我想这个过程应该来说还是很慢的,我们看到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这个开发商和运营商的高度统一,绝大部分的核心业务要自己操作了。

  记者:这个过程肯定是漫长的一个过程,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建议,能加速这个过程呢?

  杨敬玉:第一作为投资商来说,期望值要降低。我们说做房地产,做住宅,我今年资产是一个亿,明年做到五个亿,后年做到二十亿,这种爆发的增长,是一个特殊阶段的造成,最终的话,任何一个行业归结到社会平均利润,你这个行业利润高的话,所有的行业会介入,你这个竞争激烈,成本会增加。第一大的环境,有赖于整个环境的区域。我认为现在整个社会经济环境比较疯狂。第二,还有赖于这种投资商的多元化。我们国内的投资商,仅仅依赖于房地产,而且房地产资金是越来越不稳定的,或者都是高息的贷款,投资的来源是多元的。比如说我的基金是一个很理性的稳定的基金,可以有一个合理的回报,按照整个经济环境的发展,开发商、投资商的来源更广泛一些。还需要在认识上有一个更进一步的深化过程,你要认识到购物中心资本的增值,价值的增值,资本是一个一个循环,它的循环的过程,对它的本质规律有一个认识。你一个完整的投资,一直到建成运营,一直到运营到稳定的高收益期间,你的资本市场变现的话,最起码六年的时间,那么对这种本质的规律要认识,我运营好的时候,可以在资本市场连接。另外我们的资本市场也有赖于进一步的发展。我想卖我卖给谁,只有两家买,压价很低,我卖给谁,如果资本市场很发达的话,我可以在资本市场,我有这个收益率,我值这个价钱,我可以这样卖。那么投资商慢慢会趋于理性,会进一步认识客观规律,会遵循购物中心原本的规律去做。如果这样的话,会更好一些。我觉得从购物中心开发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要去除一些像住宅开发的浮躁,那种追求效益,编故事。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环境造成的,你要是骗人,你做房地产、做住宅,现在还能骗人吗。如果你做商业地产骗人吗,你确实骗不了人。要把规律性的东西认识。很多住宅开发商,转到商业地产的话,不摔跟头是不可能的,你不尊重规律性的东西是不行的,那么的规律性的东西你可以骗,可以骗的原因是因为政府的规制不到位,是政府不尽责,该管的没有管。这个也是该管的没有管,但是客观规律在制约,你的合作者,你的下家在制约,他们是专业人士。住宅是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品,也是做经营的。你做零售的开了两百多家店,对什么样的店有价值,租多少钱,我心里很清楚,你骗不了我。所以大环境下,在规律和专业的经验在制约。要骗人的话还是到住宅。

  杰里米布雷斯托

  记者:您对中国目前的购物中心发展做一个评价或者建议?

  杰里米布雷斯托:因为来过中国几次了,缺乏最前期的时候有专业人士介入。在澳大利亚还没有挖土的时候,就开始做市场调研,一个月持续去做,做完了以后跟主要的客户,我们说的主力客户开始打交道了,没有挖土的时候开始跟大家打交道了,根据他们的想法进行设计。在中国看到了大家都是为了有的是建造购物中心开发过程中,赚取很大的利润,就是急功近利了,有的时候太快了,没有什么调研,没有想好怎么做,就是想赶快赚钱。购物中心不是快钱。在今后的两到四年里,市场会告诉你谁是成功,谁是失败的,你会看到很多的问题,市场会告诉你的,消费者有没有来消费。实际上,到最后市场检验你的时候,非常简单的模式,消费者是不是认可你这个购物中心有没有人来,来了以后租户能不能付得起这个租金,如果这两样可以做成,你一定会成功,如果有一样不成功,你肯定会失败了。现在一线城市发展太快了,大家都抢地,弄一块地先盖着,这个问题马上会影响到二线、三线城市,这些问题会影响到这个地方,现在一线城市发展很快,很现代,三线城市、四线城市非常落后,整个国家不是一个均衡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均衡的发展。开发商对一线城市先感兴趣,实际上最后检验你的是消费者。

  第一做购物中心一定要做前期的市场调研,是非常全面的调研,而且是专业的,复杂的非常全面的,科学的调研,不是骗人的那种,好多中介收完了钱弄的数据都是假的,不是真正的坐下来研究这个市场。用调查的数据,来跟你的开发的东西相结合,有的是做完了前期调研,你要结合,你开发的东西完全适合调研的客户他的需求,你才可以开发适合他的东西。有一个假象,很多开发商看到设计师设计的非常好的大盒子,漂亮的不得了,其实做购物中心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非常小的一个部分,其实看到澳大利亚好多的购物中心外面很平常,但是里面很多内容的东西,细节的东西,没有关注到,这是一个错误的东西,是一个非常粗的东西,是他们关心的,是很多中介公司误导他们的,弄了很多的图片放一放,这是很表面的现象。现在大家对国际大牌感兴趣,本地恨不得排斥在外,这是错误的,一个购物中心在国家里面,排除顶级的那种,大部分是区域性的,国际品牌只占一部分,大部分培养自己国家的,因为了解你,你的客户直接贴近他,他的产品适合你,现在招商也存在这个问题,崇洋媚外,我提供给开发商的一个名单,肯定要外国的,中国就别想进来。未来的二、三十年,奢侈品不是购物中心的主流。不是日常的生活的必需品,顶级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最需要的就是每天的鸡蛋、短裤、袜子,人们需要的是这个东西。不是那种名牌的包,现在大家热衷这个,可能几年消费一次,或者几十年消费一次,但是鸡蛋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坏了就得买。日常消费的购物中心是主流、是趋势,奢侈品是极其顶端少数部分人,不能代表主流。你自己的品牌,你自己的零售要培养,它是最持续,可以在国家持续一辈子,国外的品牌,韩国的品牌可以持续在这里发展吗,也是一个问号,可能进入市场一个部分,可能赚钱就走了,要培养自己国家的品牌。他们也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提高。咱们国内的同样的像面包房,比不上其他的,但是要给他们机会,像现在味多美,都不让进,在澳洲的话都保护自己国家的品牌。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2

文章

391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