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初,一则消息被轻易的忽略了。
上海锦江国际酒店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通过非公开协议转让的方式向上海锦江资本股份有限公司转让其持有的天津、沈阳、长春、镇江等地的5家子公司部分股权,交易金额约为1.6亿元人民币。
而此前2020年上半年,锦江酒店已宣布转让11家子公司,交易金额达6.35亿元。
1月8日,锦江酒店发布公告称,上海光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受让西安锦江之星和郑州锦江之星两家子公司100%股权,交易价款总计1.35亿元;3月31日,锦江酒店又宣布向上海锦江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锦江资本转让旗下4家酒店公司股权,交易金额约为3.41亿元。
在当时,此举被业内视为锦江集团在实施转型策略,同时补充现金流,扛过疫情。
今年4月30日,上海锦江国际酒店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一季度,锦江酒店新开业酒店347家,开业退出酒店64家,开业转筹建酒店126家,净增开业酒店157家,其中直营酒店减少16家,加盟酒店增加173家。
截至2021年3月31日, 已经开业的酒店合计达到9,563家,已经开业的酒店客房总数达到934,301间。其中中端酒店占总体开业酒店家数的48.19%;经济型酒店占比51.81%。直营店和加盟店的比例分比为9.60%和90.4%。
锦江酒店2021年一季度财报部分截图
似乎从锦江集团的大盘来看,情况还是乐观的。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聚集于锦江旗下的经济型酒店,前景并不见好。
01
经济型酒店加速下坡
酒店业态有很多,经济、高档、奢华抑或是青年旅社,现在还有了民宿。我们对经济型酒店的认知大概是房价(以二线为标准)在300元以下。
1996年,上海锦江集团旗下的“锦江之星”以中国第一个经济型酒店品牌问世。其后众多经济型酒店品牌快速发展,比如如家、汉庭、七天、格林豪泰、桔子水晶、莫泰等等。
这些年一些经济型酒店品牌开始升级,包括锦江之星,衍生出了不少子品牌。众所周知,酒店选址对市场渗透率有重大意义,但随着大众消费观念、出行需求以及选择的多元化改变,酒店开始更注重氛围感的营造。
经济型酒店步步摸索,正值转型期偏偏遭遇了疫情。
从酒店行业在疫情期间的表现来看,2020年酒店客房数量2020年我国酒店客房数下降至1532.6万套,相比于2019年减少了229.4万套,其中经济型酒店减少客房数量达到207.2万间,受到的冲击最大。
一直以来,我国酒店业仍以经济型为主,2019年以客房数计,经济型酒店占比为65.2%,中高端酒店合计占比仅为28.5%,相较于全球酒店市场74.4%的中高端占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疫情加速了酒店行业的市场出清,它提高了消费者的卫生意识和对住宿安全的追求。相较于价格较低、服务偏基础的经济型酒店,大众对于服务更加优质的中高端酒店的需求被逐步放大。
锦江之星去年5月12日至今的门店发展趋势
这也与极海对锦江集团旗下部分品牌的门店监测结果一致。
根据极海品牌监测的数据显示,锦江酒店旗下锦江之星的门店数自去年5月12日后,一直呈下降趋势,累积闭店数达到65家。
锦江之星近期新增门店位置
倘若再跟踪下近期新增门店的数据,会发现去年9月后,锦江之星再没有开出新店。
锦江白玉兰近期新增门店位置
锦江都城近期新增门店位置
相反锦江集团旗下的白玉兰(商务)酒店和锦江都城,都有扩张的趋势,且普遍聚焦一线至二线城市。
此前,锦江酒店(中国区)副总裁林星宇在媒体采访中表示,锦江集团从数据上也发现,中端酒店疫后的恢复要比经济型酒店快。而这背后重要的动力之一,就是"消费升级"。人们更加注重住宿环境的卫生,愿意为更好的环境买单。这不仅是因应疫情的改变,这也是近年来的趋势,而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
除了对住宿环境的要求变高,还有一个近些年的趋势是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他们的"内心喜好"的诉求渐渐取代"基本物质满足"诉求,而所有据后者而展开的商业逻辑将被重构。
02
经济型酒店的出路
就在4月17日,中国饭店协会联合北二外旅游科学学院、盈蝶咨询发布了《2021年中国酒店集团TOP50报告》,对2020年全国酒店集团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
报告提到去年经济型酒店市场则陷入了负增长,客房同比下跌1.39%。分析认为,市场竞争加剧、人工租金能耗等成本的不断上涨,产品的老化,顾客消费需求的变化,疫情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经济型酒店市场日趋饱和,行业整体红利时代一去不复返。
在一、二线城市,连锁化市场接近饱和,大量的单店规模在15~69间房的小规模酒店,连锁化水平偏低,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在三、四线城市,经济酒店的市场还是刚需的产品,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建议酒店企业下沉市场渠道,抓住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酒店品牌产业升级机会,寻找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增长市场。
其实在业内,这也是大家的共识:连锁化经济型酒店下沉到三四五线城市,形成强品牌化;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型酒店改造升级变身中端酒店。
因此才有我们常见的,同一个位置的汉庭酒店摇身一变成了全季酒店;7天酒店改造升级成丽枫酒店;如家酒店升级为如家商旅酒店等等。
那么问题在于,如何判断下沉市场的机会。比如哪些城市更值得?或是当地非连锁的经济型酒店更容易被收编?要开新店又应该开在哪儿?怎么评估竞品?
如果对现有门店提档升级,从选址看,品牌如何判断城市内哪些门店有可升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