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隆福大厦”北京退出百货业的六种说法

   2003-01-14 6680
1月9日,一家名为“中财社福”的投资公司宣布接手隆福大厦,将其改造为“数码音像发烧城”,这意味着隆福大厦从此与百货业挥手告别。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名列京城“四大商场”之一的隆福大厦“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记者采访到各界人士的六种说法。

  说法一:被火灾烧掉了“特色”

  这种说法代表着商业专家的看法。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郭志军教授认为,隆福大厦在百货业的惨败主要原因在于其1993年失火重张之后定位出现了偏差,没有保持以前的特色。

  郭教授称,隆福大厦当年之所以能成为北京市级商场之一,关键在于它最早经营的自行车和五金交电特别有特色,全市的人买自行车和小五金都首选此地,这里的货品全,价格又相当便宜。在自行车和五金交电做出名气之后,服装、家电也跟上来了,加上这里的小吃具有北京特色,“吃小吃、逛隆福”成为当时京城一大时尚。然而失火重张后,这种特色没有得到保持,结果渐渐失去了特色优势。

  郭教授表示,隆福大厦在失火后进行了重新装修,档次高了,面积也扩大了,可是没有解决好经营商品的定位问题。当初隆福大厦是个老百姓的商场,可是重张后经营的商品档次没有提高,价格却提高了,原来在一层的五金交电是主商品,后来改到地下,成了附属品,一层则引进了化妆品等附加值高的商品,但和别的商场没有什么区别,与普通老百姓越离越远。新隆福不再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隆福,隆福大厦也就渐渐变得萧条起来。

  说法二:被隆福广场挡住了“风水”

  这种说法代表了隆福大厦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的看法。一位长期在隆福大厦工作的管理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隆福大厦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主要是其前面的隆福广场制约了隆福大厦的发展。他说,自隆福广场建成以来,隆福大厦的经营业绩便每况愈下。

  隆福广场位于东四西大街与隆福寺街之间,东起大沟巷,西到原民航局,占地约1.2公顷,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由东城区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进行建设,在隆福大厦遭遇火灾之后不久,于1993年11月23日正式动工,共拆迁居民160户、商业73户,1995年8月竣工,1996年元月试营业。据了解,隆福广场是在清华大学著名建筑师吴良镛教授主持下,由该校建筑学院与北京市城建设计院共同设计的。开业初期有135家商户在其中经营,后来由于经营不景气,商户逐渐撤出或易主。

  隆福大厦的员工普遍认为,隆福大厦的经营下降与隆福广场的建成有很大关系。由于隆福广场“高高在前”,挡住了隆福大厦,而且隆福广场的设计不利于从事商业经营。反过来,隆福广场经营定位与隆福大厦雷同,其经营的失败又影响了隆福大厦的发展。

  说法三:被蓝岛等新型商场挤出了“主流”

  这种说法代表着隆福大厦的同行——一些百货业的经营者的看法。王府井商圈大型百货商场的一位老总认为,隆福大厦经营的失败在于当新兴的蓝岛大厦、改造后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安市场纷纷崛起之时,隆福却固步自封,没有适应新的变化。

  火灾之后的隆福大厦的改造和重建,从1994年到1998年,历时4年之久,隆福寺一带就一直是个大工地。这么长的时间里,对隆福大厦一往情深的老顾客找不到当年的感觉,而转向别的地方购物,新兴的消费者则根本不“到此一游”,培养不起新的购物群。然而,在千呼万唤中新建的隆福大厦档次并不高,而此时,东边的蓝岛大厦已经渐渐成为一个市级商场,并延伸出一个朝外商圈,与隆福仅两站路的王府井金街的改造也近尾声,老商业区变成了新的购物天堂,孤零零的隆福大厦仍是千店一面的百货店,必然被蓝岛等新兴商场和求新求变的王府井百货大楼等老商场挤出了“主流”商场之列。

  说法四:被出租摊位“迫降”了档次

  这种说法主要代表着消费者对隆福大厦定位的直观感觉。“关门是迟早的事,”隆福大厦附近的一位个体商户对记者说,“可以说是火烧的。火灾后重修的隆福大厦,就不应该直接租给个人做买卖了,因为租给个人以后,商场就很难进行统一管理,结果导致个体商户盲目上项目,经营状况也日趋混乱,最终驱散了隆福寺街商圈的人气,再想做起来很难了。”

  据了解,隆福大厦走上出租摊拉的路子也是迫不得已。1998年秋,总建筑面积达6.1万平方米的现有隆福大厦开业,但由于经营定位不准,商场失去往年的辉煌,加上重建时耗费了巨额投资,欠了一屁股债,一直赔本赚吆喝。不久之后,隆福大厦便将四层、五层改成小商品市场,专营服装,其后又取消4层小商品市场,做大天坛鞋城。据当时经营大天坛鞋城的一位商界人士称,48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平均一天的租金只有1万元,而同等位置的商场,一天怎么也得3万元以上。他不无挖苦地说:“隆福大厦相当于在贱卖摊位谋生,本意是想借当时在京城极火的大天坛鞋城来调动人气,谁知这里连鞋都卖不出去,大天坛的人气也被隆福给糟塌了。”

  一位在至今仍坚守隆福寺商圈的老字号白魁老号用餐的老北京人向记者表示,从隆福大厦改成个体租赁形式开始,就知道它真的要完了。这位老北京人评论得很尖刻:“要买低档服装,我们宁愿去大红门;要买各种小商品,我们宁愿去万通,隆福这种地方是没人会来的,降低档次,只能使自己完蛋得更快。”

  说法五:被部门利益冲突“搅黄”了商气

  这种说法代表一直期待隆福大厦兴隆的一部分北京市和东城区的政府官员的看法。东城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向记者直截了当地说:“隆福大厦其实是北京市与东城区相关部门博弈交锋的结果,其最直接的交锋是利益冲突。正是由于两者都想掌控隆福大厦这块肥肉,反而互相制约,造成隆福寺商圈缺乏统一规划、发展无序的局面……”

  据介绍,隆福大厦隶属于北京一商集团,是市属商业企业,东城区曾多次希望将隆福大厦争取到自己麾下,然而一商集团不愿放弃“四大商场”之一的隆福大厦这棵“摇钱树”。于是区里便开始给隆福大厦设置种种障碍。首先,在隆福大厦前面建了一个隆福广场,使得隆福大厦越来越离开人们的视线。其次,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直接导致了交通的不便和居民的减少。

  现在进出隆福大厦的道路虽然不少,但广为人知的只有两条:一条是从隆福广场南面的原“人民市场前街”进入,但车辆必须停在隆福广场前的停车场,不得进入前街;另一条是从西面的美术馆街进入隆福寺街,但没有停车位。此街东面的入口已被栅栏封住,要通过过街天桥或右行的便道才能进入,极为不方便。要想富先修路,没有交通优势的隆福大厦商气越来惨淡。

  说法六:被一商集团“捆住”了手脚

  这种说法代表着对隆福大厦内部机制很了解的人士的看法。一位曾在隆福大厦4层经营鞋城的商界人士向记者表示,隆福大厦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内部机制出了问题,说得更明白一点的话,是被其上级部门一商集团“捆住”了手脚。

  据这位人士透露,一商集团直属于市商委,是当年的一商局改制而成的企业实体,但仍然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职能。其手中惟有隆福大厦是个盈利企业,因此死活不愿放手。当年四大商场中的王府井、西单、东安均在20世纪80年代升格为直属市商委的企业,相当于与一商集团平起平坐,但由于一商集团不愿撒手隆福,致使惟有它没有升级。据说当年的总经理刘振昌听到隆福大厦失去升级机会的消息时,马上就心脏病发作了。

  据介绍,一商集团的办公地就在隆福大厦背后。重张后的隆福大厦共换了三任总经理,但这些总经理似乎都没有太大自主权,经营决策还得一商集团上层说了算,其中一任总经理辞职。一商集团某些领导不是按照商业现状,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坐在家里拍板做决定。而隆福大厦的人员严重老化,经营观念很老套。“有一次我们开由总经理、副总经理、各部室主任和外来经营者等多方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我当时的感觉就是隆福快完了,因为这些管理者平均年龄都在四五十岁,经营观念怎么可能活起来?”他说,隆福大厦当时只有一个年轻的副处长,不到40岁,是主抓业务的副总经理,可是具体决策做不了主,熬到2000年七八月份,这位副总选择了辞职。

  在一商集团死死管着的体制下,即使有了好的决策也难以执行。这位人士告诉记者,他就曾亲眼看到过隆福的一个商品部经理与副总经理叫板,当着众人的面拍桌子,拒不执行公司的决议。(记者 吴颖 李丹 吴厚斌)
标签: 隆福大厦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网络用户

305311

文章

668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