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上海现所:如何做到让商业与机遇自然地发生?

   2021-10-11 彼山12320

作者:Lingyu

上海作为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引领性城市,总能在不同的商业发展进程 中诞生出各式各样探索旧改形式与内容边界的项目,这几年来从早些时间的上生新所,幸福里到号称小新天地的陕康里,再到以安福路,武康庭为代表的法租界打卡群落,每个项目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存量空间如何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个个日常生活中安放舒适与惊奇的场所。

而提到现在上海目前最现象级的旧改项目,可能就是现所了。这个不临主街,完全没有街道展面的小项目,不但空间营造令人眼前一亮,在内容上更是让我们看到城市旧改边界探索的全新可能。

现所作为一个小体量的项目,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在这里,很难一下子对这个项目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传统的街区商业,办公园区的功能定语放在这里并不适用。这里对笔者来说更像是一个产生一系列潮酷的实体内容与事件的‘机器’。伟大的现代建筑设计先驱柯布西耶曾经有过一句‘住宅是建筑的机器’的著名论断。完美的住宅在柯布眼中应该是一个去除一切装饰主义元素的功能性空间。在现所漫游的过程中,一个中性空间,或者‘展架’与其填充内容的丰富性令人不禁想起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所推崇过的美学主张。

如果要在此简单总结现所的营造最具突破性的三点,笔者认为是:1.无法轻易复制的设计力 2.不同内容业态的有机融合3.附着于空间与内容上的社群感的建立。

文章分别就此三方面进行展开,提出一些主张与见解和大家交流。

无法轻易复制的设计力

在现所开业的过程中,笔者和一些做城市更新领域的圈内人一起考察过多次,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人看完现所后都会有一种‘上头’的感觉。大家往往非常推崇现所的招商能力,但对于设计,大家则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可复制’的项目并且跃跃欲试想在未来某个项目借鉴一番。

现所极简的设计风格,一以贯之的白色均给人一种国内旧改常见的‘黑白灰’,‘性冷淡’或‘ins’风的感觉。这种类型的项目往往也和所谓‘性价比’相关,一眼望去,涂料加水泥自流平尔尔。由此,一种可批量复制的风格成为可能。

但现所呈现出的硬件状态绝非简单的复制或借鉴可以达到。

从表 面看,现所的设计极为简 单: 一个中 庭以及围绕中庭的环形走道和两侧楼梯可以概括完事。 这种布局和一般商场以及多层办公园区的布局别无二致。 在材料上,自流平与抹灰涂料解决了大部分面层的完成面。

现所主要的设计元素很少(图据彼山)

但是,把简单的东西玩出高级的效果恰恰是最难的。项目最大亮点在于整体的空间传递出了一种‘抽象性’:在这里所有的梁柱框架被严格限定在模数一致的网格中,所有天地墙的交接细节均做到了严丝合缝的建造。由此,整个建筑给人一种‘空间画框’的感觉,而商户和企业仿佛一个个画框内的展示物。

现所的建筑有一种展示架的感觉(图据彼山自绘)

而商户的橱窗成为画框内的一幅幅画。

建筑的抽象性可能不是很好理解,这里举个例子。同样是梁与柱子的框架结构,一个地下停车场的空间和密斯的柏林国家美术馆究竟差别在哪?密斯说过他希望做最简洁的建筑,同时又说魔鬼藏在细节之中。在一个由精心的推敲构成的秩序性环境中,天地墙与柱子不再是建筑的构建,而是搭建一张空间之网的‘几何构成’要素。这背后要解决大量的结构优化,材料交接与细部问题。也因此,这样的空间能诞生出一种‘非日常性’的感觉。

这也是现所设计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我们在现所的空间内其实感知不到哪里是柱子,哪里是梁或哪里是踏步,这些结构构件在这里已经成了画框本身直线元素和横线元素,空间画框的抽象性由此产生。

我们见过太多粗制滥造的打着黑白灰简洁风格的园区与建筑,而只有在这类精心设置的空间场域中,我们能感受到和日常一般所感空间截然不同的非日常气息,在这种背景下艺术的感觉才能弥漫出来,这应该也是来现所凹造型拍照的人如此之多原因,大家可能语言说不出哪好,但就是觉得这里特别上相。

而单一的材料选择,应该是项目团队有意识地想把建筑的空间基地还原到最简单的状态,去除一些不必要的装饰材料,用空间本身去述说故事。从空间上,上文所述的简单环中庭空间下,通过中庭两侧连桥的弧形设计营造出异样的空间质感,仿佛一个白色飞船架在上空,这个弧形连桥不意外地也成了一个拍照的热点区域。

如果说简单的材料选取有出于成本的考虑的话,在一些关键的地方,项目就完全跳脱出性价比的范畴:首先很明显的建筑使用的门窗系统都非常精致,特别是首层超高的定制玻璃门扇,每层户外露台可以打开的活动门窗系统等,均不是一般办公建筑会用的产品等级。同时,不应该忽视项目在简洁外表下实则极为复杂的设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楼梯的扶手,复杂到甚至给人一种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

定制化的楼梯扶手(图据彼山)

篇幅所限,设计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但无法一一展开,总的来说,这是一件非常高级的充满层次的‘黑白灰’设计作品,如果缺乏刻意的意识与营造,表面的复刻是绝对无法达到这种设计质感的。 前文所说的提出“住宅是建筑的机器”主张的柯布西耶,其在真正设计一件署名作品的时候,就绝不仅仅是做个机器了事了,黑白灰的简洁外表下有无数殚精竭虑的设计构思,由此留下了大量超越时间的经典作品。 同样钟情于大白墙作为设计标签的阿尔瓦罗西扎亦是如此。 在现所身上则能看到些许致敬这些大师的影子。不过 据说现所的设计来自甲方团队的自行操刀,如果真是这样,这无疑又是一种城市更新领域的天花板行为了。

突破边界肆意融合的内容业态

在业态类别的丰富度与融合度上,现所在这么一个小体量的空间中呈现出来的效果在同等级别的项目中可以说是非常罕见,虽然定位为“办公”,但实际上却融合了办公、零售、餐饮、文艺展览与活动等多重业态,且刻意模糊相互之间的边界,让其产生自然的互动,比如说零售业态并不局限于首层,而是完全根据商户的选择在每一层都有可能出现,与办公业态全然混合在一起。

而在此办公的品牌,面对如此纯净酷似美术馆的空间,都有了“策展”的意识,在不大的空间内想方设法的布置出有意思的橱窗,将空间的一部分作为小型展厅,让其成为现所这个”展架”中的内容,而这实则也是在探索办公空间呈现形式的边界。

位于夹层的户外运动品牌店,既有展示、零售也有办公的功能(图据彼山)

各类品牌橱窗(图据彼山及网络)

再看现所团队在入驻商户上的选择。无论是何种业态,他们所选择的都是与“设计创意、生活方式、潮流、自然”相关的品牌,你在现所里看不到传统商场中的所谓大牌,但每一个要么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要么是被看中的潜力新秀,甚至是据现所团队说的有些“奇葩”的品牌。 无论是 园区最外围的两个主力店丹麦啤酒品牌Mik keller和最近大火的潮牌买手店in the PARK ,隐藏在园区深处的拉美风情餐厅BONICA,还是 内部的超级植物、香蕉鱼、Allueneednow、檐外等等,每一个都 非常有辨识度。

具体看,内部的零售业态主打近几年兴起以及在疫情后逐渐成为主流的户外运动领域,品牌还比较齐全,可以满足一站式购物,也会定期举办活动以及工作坊。代表店铺Alluneednow是沪上老牌的生活方式买手店,其中有售卖各类户外露营装备的日本高端户外品牌Snow Peak, 瑞士可持续包袋品牌Freitag以及英国可折叠单车品牌Brompton;还有单独拥有一家门店的英国小轮自行车品牌Alex Moulton。

Alex Moulton在举办工作坊(图据彼山)

文艺书店品牌香蕉鱼和文化艺术展馆Fibre作为活动的发生器更是承担提供深度体验的功能。在笔者第一次去的时候,香蕉鱼刚好在举办一个关于建筑的讨论活动,采取预约制,来的人基本将不大的场地占满。而Fibre会定期展出国外先锋的声光艺术,装置艺术与摄影展,目前在进行的摄影展“城市幻想”就配套了许多活动,为现所带来不少人流。

香蕉鱼书店 (图据感性城市公众号)

摄影展“城市幻想” (图据fibre公众号)

与摄影展配套的摄影教学活动 (图据fibre公众号)

室内唯一的餐饮品牌檐外配合了隔壁的Alluneednow户外自然风格,帮助营造全方位的户外体验。

总之,在现所这样一个小体量的空间内,我们看到各种内容之间不受边界限制的肆意融合,而融合产生的新鲜感赋予了现所与别处不同的气质与魅力,这样的和谐统一在即使是上海这样走在城市更新领域前沿的地方也很难看到第二个。

自然生长的社群

可以想象这样从空间设计到招商运营上都有一以贯之的理念的项目很容易生长出附着于其上的社群。在现所,不仅能发现来逛的消费者有不少的共性与爱好,其内部的商户本身因为处于相似的行业领域、有相似的规模(都是中小型创业公司),以及具备对现所的基本认同,也很容易自然地形成社群。

具体现所给品牌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让其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社群的问题答案,在笔者与位于现所三楼的买手店东京潮流猫(Showroom CATS from Tokyo)的主理人Kimito的交流中应该能找到一些。

东京潮流猫是一家日本买手店,主要代理各种来自东京的设计师品牌,有原创设计师线比如Frapbois, junhashimoto,也有古着线,主要由日本主理人Kimito在打理,现所的店是品牌的第一家实体店。

东京潮流猫现所店(图据彼山)

第一个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 现所给品牌带来的机遇与改变

Kimito所打理的这家买手店原本在现所只是一间办公室,并不是现在看到的零售店。而后来之所以改成零售店,主要是因为发现随着楼下商铺的开业以及活动举办,现所的人流量越来越大,而且很多人来询问其代理衣服的购买渠道。于是主理人索性将超过一半的空间改成了零售店,做成2/3零售1/3办公,成为品牌的第一个实体店。而且这个空间还承担了新品订货会的功能,经常在此接待媒体以及买方。虽然目前的办公空间退到了几乎看不到的衣架后面小了很多,但主理人表示品牌后端的工作人员比如财务之类的员工都在另外一个地方办公,所以空间的限制影响并不大。反而是现所带来的意外之喜让品牌得以有零售与展示的地方。

更有意思的是社群的形成。在入驻之后,Kimito与隔壁的团队成为了好朋友,因为彼此的品味、喜欢的音乐风格都很相似,能一起交流;而买手店in the PARK的入驻也让主理人能更方便地去寻求未来潜在的合作机会。对的场所让志同道合的人相遇,这不就是大家都在努力打造的所谓"社群”的核心含义和绝佳的例子吗?

这些无论是空间功能还是运营策略上的灵活调整可能也是现所团队之前没想到过的。品牌在入驻之后因为场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而拥有更多的机遇与机会,这种让“机遇与商业自然发生”的能力正是现所这样一个有自己独立精神面貌的场所所具备的。

而对于最初入驻的机缘,和笔者之前预想的一样,现所团队对入驻的品牌都是主动选择与积极筛选的,在活动上认识了Kimito之后邀请其入驻。而在理念的契合与对于场所欣赏的基础上,促使Kimito最终决定入驻的原因是当时来看场地时看到已经入驻了的一楼的Alluneednow与三楼的Freitag,这两个品牌的背书让他很放心。而签约之后现所的火爆(他们已经算是很早一批入驻的商户,但在确定后的两个礼拜所有铺位全都招满)让Kimito自觉很幸运。

结语

深厚优秀的设计力,不同业态巧妙又自然的融合,附着于空间与内容而自然生长起来的商户与消费者社群,以及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甲方团队观念上的创新与强大的执行力,都是现所能成为一个现象级项目,让人如此着迷的原因。

对于现所未来如何变化发展,在一次访谈中现所的团队表示不会去加以定义与限制,而是会让其自然地生长,因此目前看到的内容组合在未来也很可能发生变化。

现所的成功很可能会导致未来一批模仿者的出现,但正如前文所说,只是模仿建筑形态是很难去还原现所的精髓,更别说哪怕只是建筑形态就已经很难去复制了。反而是不要想着去做现所2.0,而是探究现所带来的在城市更新方面的新意与灵感,理解其背后的设计力与理念,将其因地制宜地落地在自己的项目中,更有可能做出真正有意思的项目。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商小鱼

9067

文章

1232

阅读量

资讯分类

关注商产网公众号

查看品牌拓展电话